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颠覆了历史学家对中国“三千年的不可持续增长”的批判——
从木材采办看清代市场经济
肖峰
《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 张萌 著 史可鉴 译 光启书局
《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受刑,开门见山讲明此时朝廷遇到的问题——“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反映了明朝皇帝为了修缮皇宫,不惜花费银两,借调兵部的船运送贵重木材的史实。由此可见,木材一直是明清皇家重视的资源之一。木材,就是古代的钢筋混凝土。其实不然。《大明王朝1566》反映的只是中国自宋代以来,森林开发利用的一个侧面,即皇木采办,它往往针对的是修建宫殿需要的大型原木。由于当时仅有长江上游的云贵川地区还有较多的原始天然林可供采伐,皇帝才不得不派人去西南。去西南路途艰险、距离遥远,势必要花费巨资。皇家花得起,民间未必花得起。可以想见,民间庞大的木材需求,断然是无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
美国范德堡大学助理教授张萌,在她的作品《流动的森林》一书中指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木材开发的一个重大转变:从宋朝开始,尤其是明清时期,市场上流通的木材来源已经改变。此前木材主要直接由官方组织徭役去森林砍伐获得,而自宋朝以来,工程建造中如果需要木材,从市场上购买现成木材逐渐成为主流方式。森林市场从“官办”转向“民办”,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国家组织转向市场交易。这样的“木材盛世”,在清朝发展到了高峰。到清朝,一个呈现出“自由市场经济”特征的木材贸易体系已经形成,复杂的贸易网络取代了官方采办,能同时满足民间各方日益增长的需求,人工造林成为中国木材利用的鲜明特征。
清朝时期,随着人口增长,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木材需求量突增,而本地已经无法供应足够的木材。于是,远在中国中部、西南部的天然森林,成为新的木材供应地。依托长江水运,中上游出产的木材,千里迢迢运到下游城镇,森林仿佛变得“流动”起来,从而成功地满足了从官方到民间的木材需求。
作者张萌通过挖掘清朝的契约、文书、档案等史料,描绘了木材贸易的宏大画卷,刻画了该体系的两大特征:一是形成了以长江流域为空间的庞大贸易网络,沿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都被卷入了市场。二是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包括木材种植、土地转让、木材运输、贸易纳税、木材交易、中介代理、金融服务等,都有明确的分工。
清朝发达的木材业,横向对比同时代的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地区的林业,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高度的市场化。清朝的林业发展不是国家严格管控的结果,而是自由、放任,国家的“退场”推动了林业市场体系的蓬勃发展。
清朝木业何以如此繁荣?书中提出其关键因素——市场。包括木材如何跨区域交易,榷关如何代表国家对木材征税,林业土地如何实现股份化,牙行如何发挥市场中介作用,木商和行会如何运作,以及市场主体如何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等。书中指出,成熟的贸易和金融机制,将上游山地与下游商业中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信息透明,降低了交易成本;市场对木材的巨大需求,木材贸易的成熟发展,反过来刺激了人工林的种植。
本书从经济史、环境史、法律史的角度剖析了清代林业。为了保证杉木等木材供应不断,市场主体在制度和工具的刺激下,愿意长年投资植树,能够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木材,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再生,让森林“流动”起来,满足了整个清代中国的房屋、桥梁、舟车建造等需求。这一研究颠覆了历史学家伊懋可对中国“三千年的不可持续增长”的著名批判。(作者为本书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7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