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013年1月18日,赵本山宣布退出春晚的那天,举座哗然。
转眼已是十个春秋,在流光溢彩的舞台上,从来不乏熟悉的面孔,新生代更会异军突起。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随着赵本山退出春晚舞台,一个喜剧时代已经悄然落幕。
十年后,65岁的赵本山携新作《鹊刀门传奇》,重出江湖。
● 《鹊刀门传奇》剧照
他一人分饰两角,延续赵氏喜剧的风格,在插科打诨、嬉笑怒骂间,营造了一个充满反讽色彩的武侠世界。
播出后,口碑一路看涨,豆瓣评分已经飙到了8.1分。
“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在电视上看到赵本山的新剧。”“本山还是本山,笑就完了。”网友如是评价。
卓别林说过,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
可是,细细想来,又何尝不是一出悲喜交加的“荒诞剧”?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有的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有的大起大落,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
从一个东北的普通农民到名扬天下的小品王,赵本山的人生无疑是一部传奇大片。
赵本山6岁时,母亲即病逝,“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就坐在火盆上”,那一刻,懵懂的他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后来父亲远走他乡,去了北大荒。
生于饥荒年月,又失去双亲,对于几岁的孩子而言,连生存都是问题。
几乎成为孤儿的赵本山,开始跟盲人二叔学艺。
● 在演大观灯的赵本山
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在他的勤学苦练下,无一不精,弹三弦更成为他的拿手绝活。
那时的赵本山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饿极了,就跑到同学家里去“蹭饭”。
同学的母亲可怜他,就把他认作干儿子。
赵本山曾对记者说,“吃不饱,这是童年留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印象中那时候几乎没吃过整顿的饭,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想离开农村,农村太苦了。”
穷得差点去要饭的赵本山,由于多才多艺,17岁入公社文艺宣传队,不久入威远乡业余剧团,后借调到西丰县剧团主演二人转。
● 年轻时候的赵本山在表演
但刚唱二人转的时候,赵本山经常被哄下场甚至撵下台,有一次戏园子卖雪糕的对赵本山说,没关系,我跟经理说不让观众哄你。
从此还真没人起哄了。
赵本山对卖雪糕的大哥感激不尽,没想到对方也实在:你不上场,人家谁抽空来买我的雪糕呀,我的雪糕不全化了?
闻听此言,他的笑容还没在脸上荡漾开去,便立时僵掉了。
● 赵本山早年在地头演出,条件非常简陋
被碾压在地的尊严,有时需要俯下身去,从地上一点点捡起,将残片拼凑成不复完整的一体。
赵本山的人生转机出现在25岁。
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赵本山在拉场戏《摔三弦》剧中扮演盲人,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表演,让一出看似寻常的小戏大放异彩。
《摔三弦》在全省调演中荣获一等奖。
● 《摔三弦》剧照
经此一役,赵本山名声大振。同年,他考入了铁岭县剧团,担任主演并任业务团长。
四年后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那时,赵本山与潘长江一起演出的二人转《大观灯》300余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轰动了东北三省。
1987年,时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的姜昆带团到铁岭演出,听到当地的人说他的表演比不上赵本山。怀着强烈好奇心的姜昆,看了赵本山的两个节目后,也被逗得前仰后合。
在姜昆的力荐下,1990年,赵本山以一匹“黑马”之姿,“闯入”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 上世纪80年代末,赵本山(中)和姜昆(右)、唐杰忠合影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央视春晚连续三年拒绝了赵本山。
首次亮相春晚,赵本山携小品《相亲》一炮打响。他饰演的“老蔫儿”既忠厚,又“狡黠”;既质朴,又耍贫。赵本山把一个原汁原味的农民形象,塑造得真实可信。插科打诨间,金句频出,不禁令人捧腹大笑。
在以后的二十年中,《相亲》成为不少电视台重播率最高的小品。
上春晚的很多明星不过昙花一现,没人能料到,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说着一口东北话的小品演员,能在万众瞩目的央视春晚舞台上,雄踞整整21年。
1991年,赵本山和杨蕾合作的《小九老乐》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从观众席走上舞台,演出过程中从舞台上又走下观众席,和观众即时互动,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如果说《相亲》《小九老乐》还局限于情感、家庭生活的“一亩三分地”的话,那么,1995年春晚的《牛大叔提干》则让他的小品上升到了针砭不正之风的高度。
小品结尾,当他拿出一串甲鱼蛋的道具,气愤地说出“这群败家玩意儿……我回去得有个解释啊,在这儿玻璃没办成,搁这学会扯蛋(淡)了”时,全场爆笑。引人发笑之余,作品强烈的讽刺意味也展露无余。
因为批判色彩太浓,全剧组当年可以说是顶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强上的。
这个优秀的小品奠定了赵本山在春晚的地位,开始了“流水的春晚,铁打的赵本山”之路。
那些年的春晚上,他最吸睛的就是一身蓝灰色老干部服,外加一顶耷拉檐帽子,这样的装束成为经年不变的标配。
以致于1996年在《三鞭子》里,他扮演一个赶毛驴的倔老头,摘掉了帽子后,大家还不习惯他造型的改变。
但在这个小品里,对世道民心的主题挖掘尤其发人深省:“这条路要是再不修,车陷里边,大家能给它抬出来,这人心要是陷里边……”一语中的,直击要害。
其后的《红高粱模特队》《拜年》这两个小品,没有单纯的抖包袱,虽然都是歌颂型的小品,但都“寓贬于褒”。《拜年》中暗讽了农村的腐败,可谓“颂中带讽”。
1999年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赵本山第一次搭档宋丹丹和主持人崔永元。
别致新颖的形式,时代感很强的主题,笑料迭出的内容,让赵本山再一次秀出了自己得天独厚的喜剧功夫,巩固了其小品王的“江湖”地位。
在小品里,本山大叔操着浓郁的东北口音,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宣称:“风景这边更好!”
后来在《捐助》里有句台词:“就美国人牛成啥样了?今年不也上咱们这儿借钱来了嘛。”因为很长国人志气,非常符合“主旋律”,赢得现场掌声如雷。
延伸到生活中,我们的本山大叔也习惯了这种很“讨喜”的方式,买了私人飞机后也不忘宣传爱国,就算炫富也有“爱国”的名头。
或许,这也是本山大叔的一种“市场营销学”。
我们喜欢美其名曰“生存哲学”。
2000年以后,赵本山和范伟搭档的“卖拐系列”在春晚再次引起轰动。
小品以夸张手法展现了骗子控制他人思想的全过程,辛辣地讽刺了存在于很多行业的坑蒙拐骗行径以及某些传销、邪教组织的洗脑“战术”,将一个天花乱坠的“大忽悠”形象刻画得穷形尽相。
到了2009年的《不差钱》,赵本山显然已经把重头戏放在了徒弟小沈阳身上。
在小品里,他的戏份甚至不如丫蛋多。小沈阳凭借《不差钱》一夜成名,起到烘云托月作用的师傅赵本山,像一个大家长一样,在圆满地完成了他传帮带的使命后,不经意间露出欣慰的笑容。而那一年,赵本山在节目中蜡黄的脸色和不断的咳嗽,也着实令人揪心。
那时,人们似乎第一次意识到,我们的本山大叔仿佛从没有年轻过的面容,在花白头发和一脸倦容的映衬下,“货真价实”地老了!
2013年春晚前,赵本山宣布退出小品舞台。
16次获得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的“小品王”,止步于那个“金蛇狂欢”的夜晚。
就像一个理论能产生重大意义,势必会有一个体系的支撑,而一些关键人物在历史的镜像里显现出某种影响力,也与围绕他产生的“体系”与“王国”密切相关。
与其他一枝独秀、单打独斗的艺人相比,当赵本山名声日隆时,组建自己的“赵家班”,传承衣钵,扩大影响,成为他事业版图上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规模庞大的“赵家班”里,几乎是清一色的东北人,包括很多二人转、小品、相声演员。
这些成员往往是能说会唱亦能演的多面手。
因《不差钱》而走红的小沈阳、丫蛋,因《乡村爱情》而火起来的王小利、刘小光,后来居上的宋小宝等。
他不遗余力地栽培,让很多原来寂寂无名的徒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他携范伟和“赵家班”成员出演的电视剧《刘老根》,在中央电视台1套播放,创下了超高的收视率。
其后的《马大帅》也是一路飘红。
赵家班的鼎盛让《乡村爱情》能连拍11部,也是一个奇迹。
2003年,赵本山首倡“绿色二人转”,一改以往东北“二人转”给人留下的低俗印象。
为“二人转”正名和扬名的理想不是他一个人在孤军奋战,他通过“春晚”“刘老根”大舞台、和诸多电视剧等一系列“造星运动”,推动更多的徒弟们走出东北,走向全国。
当“二人转”走进人民大会堂进行首演时,也就意味着他倡导的“绿色二人转”已经获得了高度认可。
有媒体评价赵本山是“中国最聪明的农民”。
巅峰时期的赵本山其实早已经不是一个农民,他的“野心”和抱负早已跳出了“小农意识”的框架,审时度势,“排兵布阵”,一步步实现他的“宏图大业”。
那些年东北地界有句顺口溜:过了山海关,有事找本山。
活成了娱乐圈的大佬,总是有呼风唤雨,一呼百应的号召力。
所以本山大叔有时出门逛个澡堂子、吃个饭,不知是谁就把钱给付了!
那个付账的人,会觉得为本山大叔埋单“于身荣焉”。
赵本山曾经说过,“过去在农村,第一想法就是想进城,农村活太累,还吃不饱穿不暖;后来进城了演二人转也挺受欢迎,就琢磨着想上电视出大名;后来全国都知道我了,我就想挣钱,把钱挣足了;现在钱挣够了,我突然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人这一生受人尊重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回馈社会,做公益这一点上,他经常慷慨解囊。
在赵本山干妈的眼里,赵本山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苦命娃:“他这孩子记着别人的恩,一点点的他都记得。村里帮过他的人,都得到过他的好。带他的二叔,也是他送到养老院由他养着的。”
包括谈到大力推行“绿色二人转”的初衷,他说:“发展二人转,我们甚至不想要钱,我可以自己花钱,我赚的钱就想给咱家乡花。我不求铁岭给我啥,我求铁岭跟我要点啥!”
当很多人认为他有着生意人的精明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骨子里那种淳朴的本色也是他生命的一种底色。
就像没有人可以无视赵本山的天赋、努力和运气,也没有人能忽略其局限性。
他的小品和影视剧,被认为缺乏喜剧的深刻和核心的悲悯;作为批判和嘲讽的对象,有时指向的是残疾人和愚昧的村民;他的文化素养,也使他缺乏对时代的洞察力。
当年声势浩大的“收徒”仪式,也引起不小的争议。
“我买飞机是为国争光”,对本山大叔自己来说,也许是一种调侃或由衷的自豪,但在别人视角下,则成为不伦不类的作秀和煽情行为。
人间事,往往如此。毁随誉来,并不奇怪。
从著名的小品演员,到电视剧制作人,再到本山传媒的董事长,直至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几十年的生涯里,赵本山的命运轨迹划出了一个巨大的上升曲线。
他的人生也实现了翻天覆地的飞跃,成为一个时代螺旋式上升的缩影。
就像有人对他的评价:“东北人对赵本山的情感可能是某些人无法理解的。他不仅仅是一个明星而已,他横跨底层与巨擘的人生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北方传奇,他独创的戏剧流派变成了继往开来的产业。”
改革开放40年,让我们见证了这块土地上发生的诸多巨变和奇迹,现象级人物的不断涌现,也蔚为壮观。
但能以最喜闻乐见的形式,最接地气的表演,让亿万观众开怀大笑;能以最强大的感召力,让自己成为春晚的一个符号,翘首期盼他的回归也曾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能汇聚这些元素于一身的,只有一个赵本山。
但本山大叔,还是选择了某种形式的“隐退”。
他表示:选择不再上春晚,是压力太大所致,也是想把空间和机会留给年轻人。
当无数的媒体想从他那里挖掘到更多的心声时,他总是付之一笑。
没有答案,有时,就是最好的答案。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间总是如此,代际更迭,世易时移,知道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律,便也释然,亦坦然。
有人曾问:没有了赵本山的“春晚”还叫“春晚”吗?
没有了本山大叔小品的“春晚”还叫“春晚”,只是少了一些期待,少了一点凝聚。
这烟火人生,这热闹舞台,生旦净末丑,还在继续。
有人星夜兼程,奔赴而来;有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聚散终有时,再见亦有期。
很幸运多年后,观众终于等到了。
在结束疲于奔命的一天,卸下所有伪装之后,还能从本山大叔的江湖里收获一点快乐,足矣!文/荠麦青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9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