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把父母接到身边来一起生活,那不叫孝顺。”
撒贝宁在一档节目中,透露了自己和父母的那些“隐秘往事”:
“那时我在北京打拼,事业有了起色,就寻思着把父母接到身边来。
可是接过来以后,他们却被迫变成了‘老漂族’。
我工作忙,经常不在家,父母之前在武汉的时候见不到孩子,来了北京依然见不到孩子。
反而为了我,放弃了他们喜欢的老年合唱团,熟悉的环境,和家乡的亲人朋友。
在这个大城市里,他们拥有的,只剩下留在家里时,四目相对的孤独。”
一番话引起了巨大争议,也让大家再一次把目光,对准了最近几年的新兴族群——老漂族。
这些为了帮助儿女照顾家庭,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的老人群体,正在一年年扩大。
大众认知里的“安享天伦”,正在一步步演变成曲意逢迎。
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里,隐藏着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不甘和孤独。
困在城市里的孤独
这是张敏漂在北京的第十个年头。
1958年,张敏出生在黑龙江一个工人家庭里。
童年时代的拮据,和父母卖力干活的背影,深深烙在张敏的脑海深处。
“为家庭付出一切”的观念,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刻入了她的认知里。
和丈夫离婚后,女儿成了张敏艰难人生的唯一救赎和依靠。
为了女儿,她觉得,自己可以付出一切。
因此,在女儿生完孩子,需要母亲时,张敏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自己的生活,冲到女儿身边,帮她看娃顾家。
“我觉得自己可有用了,能帮到孩子,挺高兴的。”张敏喜滋滋地想。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买菜,给家人煮粥。
吃完早餐,把孙子送到学校后,赶紧回家洗衣服、做家务。
然后用大段大段的时间发呆。
下午到点了,去接孙子放学,安排一家人的晚饭,给孙子洗澡,哄他上床睡觉,这一天才算结束。
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简单,也乏味。
照看孩子的热情褪去后,张敏突然被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淹没。
每回走出家门口,看到那些玩在一起,热闹聊天的老人们,她的心里都满是羡慕。
可是,语言不通,再加上自己性格内向,她很难和大家融为一体,也没什么朋友。
小区里的那些老人,大多和张敏一样,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老漂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优质的生活,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拼搏,在城市里安家落户。
为了赚钱,年轻夫妻不得不一头扎进工作中。
事业上的不断走高,必然导致照顾家庭的时间被大大压缩。
这个时候,让时间富足的老人来照料家庭,成了一种最节省成本的新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很多子女也觉得,城市里的条件更好,将老人接到身边来,一方面能让他们颐养天年,另一方面也方便照顾和陪伴年迈的父母。
但是,陌生的环境和被限制的自由,却往往会使“老漂”们倍感孤独。
周末不用带小孩的时候,张敏会去江边走走。
江边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愈发显得自己格格不入。
张敏近来频繁梦到自己的老家。
随着年纪的增长,“落叶归根”的想法像藤蔓一样在她心里蔓延。
她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可是女儿和外孙都在这,她舍不得离开。
被榨干的晚年价值
“囡囡乖,我们在家里看电视就好了。”
孙女吵着要下楼去玩滑梯,单阿姨不愿意,一遍遍耐心哄着。
小女孩不服气,向妈妈告状。
单阿姨的媳妇得知此事后很无奈,埋怨母亲太过保守:
“囡囡已经玩过好几次滑梯了,不会出事的。”
单阿姨觉得委屈:“孩子要真出了事,这责任算谁的呢。”
捆绑在“老漂族”身上的,除了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还有沉甸甸的责任感。
怕孩子摔着,碰着,被坏人抱走,一刻都不敢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变着花样准备一日三餐,生怕饭菜不合大家的口味。
“小时候是儿子以我为中心,现在是我以他们为中心。
儿子和儿媳才是这个家的主人,我只是帮助他们的人。”
“一定要把家庭照顾好”的责任感,成了压在单阿姨心头的重担。
她尽心尽力地伺候着一大家子人,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没法跟儿子交代。
“退休”成了另一种“上班”。
年轻的时候,作为女儿,她要帮衬家里的兄弟。结婚以后,忙着照顾丈夫和孩子。现在好不容易退休了,孩子长大了,又要开始围着孙子转。
短短的一生,始终在为别人而活。
而“母亲”这个角色,作为家中的中流砥柱,在囿于厨房与爱的日日夜夜中,也逐渐变得面目模糊。
没有人关心她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在乎这种索取是否合理,似乎“母亲”一词,生来就该为家庭做出让步。
社会对于“母亲”的期待,压得单阿姨喘不过气来。
她怀念老家翠绿的油菜花和清脆的鸟鸣,但她知道,对于“老漂”这个身份,自己无法说“不”。
无论是面对传统文化的默许,还是孩子们殷切的目光,单阿姨都无法简单地一口拒绝。
与此同时,两代人一同居住,生活习惯和思维观念的不同,也进一步削弱了“老漂”们的话语权。
退休之前,单阿姨是在老家的医院工作,以前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她都知道该怎么处理。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媳妇有自己的一套育儿方法,任凭单阿姨经验再丰富,也只能全部归零,老老实实听媳妇的。
否则,两代人的想法不同,就很容易产生矛盾。
单阿姨不想做这个罪人。

另一方面,“不敢给孩子们添麻烦”,同样也是“老漂”们化解不了的一块心病。
有个小病小痛的,单阿姨就自己去药店里开点药,或者干脆硬抗。
若是给儿女“添了麻烦”,会心生愧疚,觉得自己没用。
中国传统的宗族、血缘关系,将父母和子女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也使老一辈人烙上了具有奉献精神的烙印。
父母们只有通过对家庭不断奉献,才能获得自我认同。
因此,他们掏空晚年生活,压榨自己的剩余价值,尽量让自己变成一个“有用的人”,去托举儿女们的人生。
End
不久前,国家卫计委公布过一组数字,在全国2.47亿流动人口中,流动老人的数量有将近1800万,而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子女们对于父母的适应力和承受力普遍持乐观态度。
他们觉得,把父母接到身边,既减少了老人长久见不着孩子的思念,又有人可以帮忙料理家庭琐碎,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他们以为,这份“孝顺”是在成全父母,而实际上,只不过是成全了自己。
事实上,老人们在陌生的城市里没有“根”,也没有能力“扎根”,他们的困境常常被掩盖,集体失声。

更过分的是,很多子女将这种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潜移默化之下,一部分不愿意进城帮子女照顾家庭的老人,会被指责“自私”、“冷漠”。
血缘关系带来的道德绑架,使这份剥削变得更隐秘,也更容易被忽视。
付出被轻视、话语权赢弱,进一步加剧了老人们心头的失落和寂寞。
因此,作为子女,尊重父母,让他们自由选择如何度过晚年时光,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以“照看孩子”为理由,占夺他们的剩余人生。如果不得不让父母成为“老漂族”,也该反思,自己对于父母的牺牲,是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父母不是天生的保姆,体谅他们的付出,多一些关心,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才能让他们即使身处异乡,也可以安享晚年。同样的,蔡蔡也想对辛苦了一辈子的中国父母们说一些话。
我知道,很多老人是体谅儿女在外打拼的不易,也习惯了一辈子替儿女们操心和付出。
可是,围着儿女忙活了一辈子,在所剩无几的时光里,是时候为自己活一把了。
儿女长大了就让他们自己去拼,自己活得健康幸福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同样是孩子们最期望看到的。
龙应台说过:
“所谓父子母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们逐渐消失在小路的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是的,不必追。
说到底,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是爱的互相成全,绝非是道德绑架式的索取和付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4 13: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