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秋招看就业”系列报道之二——转变观念,打开大学生就业新天地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10-30 07:48:00 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余梦娇何洁

“看到村容村貌有了巨大改变,出品的稻米也卖出好价钱,感到既开心又充实,希望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金秋时节,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迎来丰收季,而农产品增收,离不开“95后”技术员龙国刚的辛勤付出。

2021年,龙国刚从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决定留在芝山村发展,这些年,扎根农村的他用“生物质炭”改变贫瘠的土壤,让乡村变美、帮农民致富。看到美如画的乡村,他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自豪。

时代在变,择业观也要跟着变。正值秋招季,记者采访中发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客观存在的当下,有些人放下包袱,转变观念,在就业市场上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专家表示,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工作能力、职场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都存在欠缺,不妨摒弃“一步到位”的想法,在社会熔炉中磨炼自己,不断增强竞争力,根据外部机遇调整预期,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谨防“慢就业”变成“懒就业”

与传统的“毕业即就业”不同,近年来,“慢就业”正不断出现——不少大学生毕业后不是急于找工作,而是选择备考、游学等方式推迟就业。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18.6%的大学生选择“慢就业”,较2022年增长2.7%,较2021年增长5.8%。

小雨(化名)是独生女,家境殷实,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3年前毕业时选择了“慢就业”。她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准备考研,另一方面考公考编。可是,几年过去了,她一直在“考”的路上。有朋友劝她去工作,结果投了两份简历,因其缺乏工作经验没有被录用。之后,她继续准备各种“考”。“说实在的,我很习惯现在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学习、背书、做题。”小雨坦言。

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往往会归结于学非所爱、学非所用。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周建鹏说,当下,有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现象需要引起警惕。有的学生看到同学考研他也考研,面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题,其实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热情,渴望通过深造来提升专业素养和竞争力,那么考研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但如果你是应用型人才,那么直接就业可能更为合适,如果硬去考研,反而浪费了很多机会。也有一些学生由于父母过度保护,选择“慢就业”,反而让学生缺少了主动“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动力。

当你不能在“兴趣”和“专业”中寻找工作的时候,就必须学会在工作中寻找“兴趣”和“专业”。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慕原表示,如果毕业后不及时就业,懒惰、散漫等就会被放大,变成习惯,此刻,需警惕“慢就业”变成“懒就业”。

多方合力,帮学生迈好职场“第一步”

高效高质量就业需要多方促进。

9月下旬,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通信软件行业专场招聘会上,该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薛旭直奔中国电信南京分公司技术研发岗。在他的简历上,参与过的项目、发表过的论文、具体的实习经历、擅长的领域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面对面试官提出的问题,准备充分的他对答如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优势,受到面试官的青睐。

“别看我现在这么自信,但在我研究生刚入学时也曾迷茫过。”薛旭说,“毕业后,去哪里工作”是每名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在学校的帮助下,通过学习、实践,他的未来规划才渐渐明晰。辅导员王昕婷是薛旭就业路上的关键人物,在她的建议下,薛旭将就业方向锁定在技术研发岗。王昕婷表示,毕业班辅导员是做好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角色,当好“信息员”才能帮助学生解决求职就业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意向,做到“心中有数”,王昕婷早早就在班级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建立QQ群,并有针对性地发送就业信息,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如果有学生对未来规划比较迷茫,王昕婷会主动与其交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科学指导。同时,她还会邀请往届的学长学姐回母校讲述自己的就业故事,分享求职经验,让毕业生看到未来就业的广阔舞台。

薛旭从迷茫中走出,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受到面试官青睐,而今年刚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王金霖也在经历着相似的转变。

“就业见习的经历让我跳出了学校的舒适圈,增进了我和其他领域优秀人才之间的交流,我对整个未来的感知也更加全面。”今年5月初,王金霖以“见习学员”的身份进入省规划设计集团,跟着带教纪老师熟悉工作相关知识。9月,王金霖成为一名正式员工。

“他工作认真负责,进步也很大,正是这种不懈努力的精神,让他在集团的严格考核中脱颖而出。”纪老师说,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胸怀理想,干劲充足,就业见习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他们迅速转变学生身份,投入到工作中来,为今后正式入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业见习,作为连接校园与职场的重要桥梁,其意义远不止于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它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王金霖等青年学子从理论学习到社会实践的转型之路。近年来,南京市人社部门借力人才招聘、企业走访等线下渠道,广泛宣传青年就业见习相关政策,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发见习单位(基地)近3000家,覆盖装备制造、医药、软件信息技术等20多个行业领域,累计开发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2.5万个,见习岗位开发数在全省领先。

到基层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担当。”采访中,一些大学生怀揣家国情怀,选择到基层、边疆、农村等地区就业创业,成就了另一片天空。

以青春之名,向祖国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4届3369名毕业研究生中有1281人奔赴国防军工领域扎根生长、建功立业。“从理论知识到科研实践,我对核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毕业时我选择了初心所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扎根祖国西部,研究核能这一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来代替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为国家的核工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毕业于南航材料学院的田芮是一名女生,她表示,这样的选择,让她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本文开头的主人公龙国刚从2021年到现在一直扎根溧水区芝山村,这位“95后”已经成为合作社的骨干,他的学妹杨胜男也打算在农村发展,“我觉得自己心里很踏实,农村需要年轻人。”

这样的观念也在逐步影响着应届毕业生。在南京财经大学2025届毕业生秋季专场招聘会上,来自内蒙古的会计学院审计专业学生张星宇在“西部计划”咨询台前咨询,他表示:“这4年在南京的学习生活让我深深爱上了这座风景秀美的南方城市,同时也让我感受到祖国东西部发展的差距。我希望能够参加‘西部计划’,在实践中发挥自己4年所学,提高能力、磨炼意志,通过自己的努力助力西部地区发展,让家乡更加繁荣昌盛。”

“我们会把一些政策及时送到学生身边,比如‘西部计划’‘专项计划’等,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周建鹏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南京到城市社区和县级以下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书写青春、建功立业的氛围逐渐形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30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意识,指导其及早做好就业准备,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第二届大赛面向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设置成长赛道、就业赛道。其中,成长赛道主要面向本、专科中低年级学生
2024-10-25 14:22:00
...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为他们就业创业铺好‘最先一公里’。”与此同时,为抢抓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冲刺的关键期,本次活动还推出了部分面
2024-05-30 07:07:00
江苏各地暑期活动精彩纷呈,学生实践探索新天地
随着暑期的深入,江苏省各地纷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暑期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探索、文化体验和科技教育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假期生活,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科技创新夏令营激发科学兴趣,培养
2024-08-14 12:23:00
...,俯身挽起裤腿下基层,在“自找苦吃”中走出一片就业新天地。大学生要琢玉成器,以校园为“舞台”,苦练内功。“没有精钢钻,不揽瓷器活。”当前大学生“过剩”,存在“博士当城管”“硕
2024-01-17 08:03:00
...发挥自己的才能,拓展职业边界。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既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适应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只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开放、创新、多元和学习的心态面对职
2024-08-06 06:07:00
...自己的职业生涯走得更稳,拥有更多可能性,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齐抓共管,单打独斗于事无补,形成合力才会见到成效
2024-03-22 11:39:00
...“智慧高教”撬动教学改革——“引建结合”辟出一片“新天地”■数字教育 引领未来·一线见闻近日,在备战一年一度的“挑战杯”浙江省赛时,浙江树人学院学生金子博登录国家高等教育智慧
2024-04-13 09:17:00
安徽肥西:以创新促发展 开创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近年来,肥西县农业农村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扣农村创新创业培育行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号召更多人才踊跃投入农村创业创新的时代浪潮。该县积极引
2023-05-06 16:27:00
每日商报讯 近年来,杭州市乔司职业高级中学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坚持守正创新,以一系列璀璨业绩成为杭州职教创新的典范,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浙
2024-04-10 07:2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