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丨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8-26 08:00: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二)

“我自从‘九一八’东北事变、‘一二八’上海抗战之后,悲愤交集……仓卒离家,一切骨肉亲戚朋友无暇顾及辞别……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

留下这封家书的人叫高捷成,牺牲时年仅34岁。苍松翠柏间,高捷成和200多位烈士长眠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陵园入口处,一座24米的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塔身上,“无上光荣”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塔顶那颗红五星与其交相辉映。

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在河北大地,这样的记忆从未远去。

从1933年日军炮轰山海关,至1945年胜利钟声敲响,燕赵大地是除东北三省外,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摧残时间最长的地区,也是抗日战争最艰难、最曲折的地区。

城市被轰炸,村庄被焚烧,父老兄弟惨遭屠杀……日寇铁蹄践踏华北,抗日烽火燃遍大地。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在抗日战争期间,无数英雄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只因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候。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1937年,日军铁蹄踏入河北,献县回族英雄马本斋愤然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骁勇善战,令日寇闻风丧胆。

日军抓走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企图逼降。“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这位母亲绝食7天,壮烈牺牲。

马本斋含泪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1941年秋,为阻击日寇,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5名战士——马宝玉、胡德林、葛振林、胡福才、宋学义,打光最后一枚子弹,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五人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砸毁枪支,纵身跳崖。

狼牙山纵身一跃,用生命诠释了不屈不挠、慷慨赴死的铮铮誓言。

——这是一种怎样的无畏?

1939年3月29日,一个遍体伤痕的文弱青年,大步跨上一个土坑坑沿,回头喝问:“时辰到了吗?”

在十几天前一次下村工作中,眼看村民为掩护自己惨遭杀害,这位上一年刚刚当选曲周民选抗日县长的年轻共产党员,在人群中大声报出了自己的姓名:“我就是郭企之!”

被捕后,他被敌人用铁丝穿透双手,严刑拷打。

直到刑场上,敌人还试图用邱县伪县长的职务“打动”他。他却纵身跳入了敌人为活埋他而准备的土坑。

一锹土一声逼问。

当黄土埋过他的胸口时,敌人又一次劝降:“不能暂时投降吗?”

已经呼吸困难的他,用尽最后气力回答:“不能,一分钟、一秒钟也不能……”

冀中平原的一个墓碑上,刻录着三位干部就义前的情状:“当其在室内,以只身抗敌伪,坚贞不屈。向敌伪汉奸叫骂时,声闻数里,风惨云变。”

更多的英雄故事,没有铭刻于碑文,没有记录于报章,没有定格于影像,而是散落在我们脚下的泥土里。

——这是一种怎样的壮烈?

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几乎每一个参观者都会在一张照片前停下脚步。

照片上,一个面容清秀的女子,怀抱稚嫩的孩子,脸上流露着灿烂的笑容。女子名叫张立,是晋察冀军区锄奸部机要科科长。

1943年9月,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23岁的张立在阜平县柏崖村被俘。敌人严刑逼问,让她供出党组织和八路军人员情况,张立断然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砍断她的右臂,把她不满三个月的儿子丢进沸腾的开水锅,孩子被活活煮死……

太行山间,阜平县花山村一座陵园静谧肃穆,张立安葬于此。22座墓碑有名有姓,还有4座有姓无名,22座只刻着“抗战烈士之墓”。

73岁的守墓人赵玉山与英魂相伴44年,他说:“没有先辈们的牺牲,就没有现在的生活。”

——这是一种怎样的期盼?

村口的土坯墙前,几个穿着布衫的小伙登上梯子,在墙上写下一行字:“抗战高于一切!抗战必胜!日寇必败!”

虽然已经101岁,但侯文长对80多年前的这一幕依旧印象深刻。当年写下抗战标语的少年中,有一个就是他。

侯文长出生在保定高阳县河西村。日军“大扫荡”时,他流离失所,辗转来到北平,秘密组织进步学生成立读书小组,宣传抗日思想。1945年,他带领同学们创办《文艺大众》刊物。“天快亮了!天快亮了!”发刊词中那句呐喊,道出了多少中国人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抗战时期,河北留下姓名的烈士达10万多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河北各根据地军民牵制、抗击、消灭大量日伪军,最多时抵御了三分之一的侵华日军、一半以上的伪军。

太行丰碑,是河北儿女用鲜血染成的,用生命铸就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硝烟已散,但那份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仍如太行山般巍峨。

在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狼牙山五壮士连”,每晚点名先点“五壮士”,这个传统已经坚持了84年。

“马宝玉!”

“到!”

“胡德林!”

“到!”

…………

跨越历史的应答,仿佛在告慰那些长眠的英烈: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你们用鲜血浇灌的精神,已融入民族血脉,代代相传。(河北日报记者 刘荣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6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和全国军民一道铸就伟大抗战精神。河北日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与读者
2025-08-25 08:21:00
...的威望。异常惨烈的抗日战争,河北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响堂铺战斗,八路军毙伤日伪军400多人;黄土岭战斗,歼敌900余人,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
2025-08-27 07:55:00
信念坚如磐 驱寇复河山——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四)“爹!您耐心的(地)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这是抗战期间,八路军战士徐光耀写
2025-08-28 07:48:00
...忱与小读者们一起来到了廊坊市图书馆,开展了“忠烈赴国难,吾辈祭英魂”的主题教育,通过学习身边英雄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小读者们对先烈的敬佩和对祖国的热爱。学生们通过搜集廊坊文史
2023-10-31 09:15:00
...杀,狠狠挫败了日寇的嚣张气焰。”王洪表示,先烈勇赴国难的精神值得铭记,作为后辈,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告慰英烈们的在天之灵。随后,少先队员整齐列队,高唱《我们是共产主
2025-09-20 07:24:00
我省各地举办多种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传承抗战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河北日报讯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河北省各地举办多种活动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激发广大干
2025-09-19 08:06:00
纸上烽烟|贺敬之忆家乡抗战烈士贺明谟:忠魂赴国难,浩气应长存
...儿庄大战胜利六十周年题词:“悠悠大运河,浪潮滚滚思国难;历历台儿庄,血战声声震民魂。”他为烈士陵园的重建给予了资金上的赞助,也为其题词:“红旗百代,英烈千秋!”并于百忙之中专
2025-09-03 09:55:00
...聆听红色记忆馆讲解员的详细讲解,“曙光初照”“共赴国难”“革命到底”和“缅怀先烈”等单元,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令人震撼的实物、一段段弥足珍贵的文字,使在场的少年儿童近距离
2023-10-13 05:52:00
...大好事,通过讲本土的英雄故事,让大家在清明节前缅怀先烈、慎远追思,太有意义了,希望以后能多举办。”据了解,为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持续深化“增
2025-03-27 18: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
大风·影像|中国最“吓人”村子:坟上村
与世隔绝500年,专心致志守墓,坟墓上就是家,顺着墓道进出村!网友惊叹《盗墓笔记》具象化了……山西省临汾市坟上村因明代晋王的陵墓而得名这个村子就是地处吕梁山脚下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
2025-10-09 21:22:00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
2025-10-09 2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