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温州日报
背上行囊,兵分多路,纵横阡陌,进村入户。持续半年多的时间,温州日报15路记者,用文字、照片、短视频、直播、长图等丰富的形式,为广大读者绘制温州山区县发展的共富新图景,并与省内其他21个山区县融媒体记者互动,寻找浙江省山区县发展的各种不同路径。今天,汇集部分参与采访的记者感言,以飨读者。 永嘉组 林乃鹏:一条江,可以是壁垒,也可以是血脉。曾经,因一江之隔,北岸永嘉与南岸温州主城区发展极不平衡。如今,随着温州拥江面海战略的实施,北岸永嘉迎来主城区资源跨江北溢的空前风口。在永嘉采访拥江融入主题报道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永嘉上下对拥江发展的殷切期盼和努力奋进,希望瓯江两岸的发展落差尽快缩小,展现一幅城在景中、景在城里的生态型、花园式、现代化的城市新图景。 黄荣杰:温州是山水诗的发祥地,以永嘉最负盛名。采访中,我们在雁山瓯水的秀色里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有探索有思考有希望也有迷茫。这让我们明白,只有走向田间地头,让双脚沾满泥土的热气,才能聆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在永嘉,走得越深,越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它吸引了许多具有艺术追求的人,展现出朝气蓬勃的共富新图景,这篇文旅融合的大文章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挖掘。 林乙人:我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全媒体采访行动,无论是5路记者连线直播,还是具体采访中的“传帮带”、团队协作,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前期策划、踩点、联系对象,到采访、组稿,最后几番修改,前辈的专业操守和精益求精,给我们新人树立了榜样。一路走来,我真切感受到弘扬新时代的奋斗精神,是记者的责任与使命,也让我对这个行业更加充满敬畏与热忱。 文成组 黄文毅:很庆幸在记者生涯的开端,参与山区26县共富行大型主题报道。作为一名新人参与其中,锻炼沟通、写作、拍摄、剪辑等各方面能力,收获颇多。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最欠缺的是对事实进行深层次思考的能力。而资深记者凭借自身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够快速透过事实看本质,将新闻事实的价值彰显出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希望自己在成为具备专业素养的记者路上每次都有所进步。 张潮:因为“跨越·山区26县共富行”系列采访,我深入了解温州各个县(市、区),印象最深的还是文成和泰顺两个山区县交通极大改善带来的山乡变革。文泰高速通车,加快了文泰两地快速融入城市一小时交通圈。因这改变,过去藏在大山里的风土人情、农特产品更加便捷多样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也因为交通的便利,各地人文交融、人才交流、文旅融合,山区县发展因此获得更多助力。 张睿:此次采访,最让我们振奋的,是山区县开始探索出具有独特优势、真正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体经济、重大项目、头部企业、知名品牌,在山区县拉动投资、增加税收、促进就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尤其是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后发地区以虎口夺食、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守牢底线保障民生兜底。希望在下一轮山区县采访中,能看到更多更好的现代农业和实体经济项目落户山区,并为山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平阳组 缪小霞:他的致富梦实现了吗?这是我15年后重访凤卧革命老村的满心牵挂。这不仅缘于2007年“党报记者走进23个欠发达乡镇”的采访活动,更因为15年来,我对当地发展的愿景期待。凤东村村民蔡延宣的农家乐真的开了,却只存留短暂时光。大山遮挡、年轻劳动力外流,成为老区发展最大的阻力。结合内外因,破解新难题,老区巧做“红”“绿”双色文章,山里山外,共同奔富。我在这次寻访中,再次有了新期待。 金瑞雅:在平阳上山下乡的实地采访中,亲耳聆听到许多鲜活真实的故事:与资深记者15年前的采访对象再次重逢,听老先生讲述山区县发展对他和家人的实在改变;与坡南街上的馄饨店主偶然相遇,感受古街复苏给小店带来的烟火气;在水头镇的制革厂和污水处理厂里,真切体会政企合力治污后的翻天覆地变化……山区县在发展!而我们一行的采访,正是记录和思考着这些变革,盼望能见证温州更多的共富故事。 邹雯雯:水头镇制革业的治理从1999年开始,如今成效明显。这背后是各级政府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推进,而更为宝贵的是企业家绿色发展理念的逐步完善。在采访中,看到不少企业厂房贴着“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企业家将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优先原则才是这场治理最大的收获。“绿色”的坚持换来了更大的市场“蓝海”,宠物市场充满未来,整合后的8家制革业也走出了更加坚定的发展步伐。 泰顺组 程潇潇:寻访泰顺生态大搬迁下山移民的采访旅程,令人触动良多。面对苍翠山脉,我们真切感受“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居百姓民生之艰。一路上,我们亲眼见证“树挪死、人挪活”的生动应验:生态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这一点,在下山移民邓敏良、方大旺、李士祥、严立超等人发自真心的笑容中可以得见,他们有了新角色、新职业,增收有了新路子、新渠道,真正安心稳下来。 翁卿仑:作为跟踪报道泰顺非遗发展10多年的记者,在本次全媒体报道中,更实在地感受到泰顺非遗在文旅融合中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带动村民共富的力量。近年来,非遗研学体验进旅游村庄、手机“非遗外卖”点单进民宿等举措,让泰顺众多的景区和古村落因非遗的植入而“活”了起来,众多非遗,也因为泰顺旅游的不断发展而进入了活态传承的良性发展阶段。 黄宇慧:通过此次山区行,获益良多。最深刻的体会是,得益于温州鹿城、杭州滨江等支援地的帮扶力量,泰顺在经济、旅游、农业、民生等方方面面都有了极大发展,产业基础薄、体量小、技术缺、资源少等老大难问题即将成为“过去式”。而今的山海协作升级版,让优质的产业项目资源落地泰顺,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就业,更多优质农特产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各地,也让曾经无人问津的深山古村一跃变身为著名的风景旅游村。 苍南组 孙余丹:此前,我曾到过苍南赤溪镇,采访大渔湾十年弃垦的故事,当地人极度渴望发展的心情令我印象深刻。在这次报道中,我感受到了风从海上来为山区县带来的巨变,新能源项目让曾经为了生态保护让步的山区县百姓,有了发展的盼头。这个项目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深度结合山区县的实际,将优质资源转变为经济发展动能。所以,适合山区县自身特色的大项目,才是山区县经济的载体、跨越式发展的依托。 张琳:当我们迈进苍南赫赫有名的参茸市场时,第一感受却是冷清,它还有能力崛起吗?随着采访不断深入,成稿之时,我们心中的疑惑渐渐散去:参茸市场是时代的产物,凝结着参商和当地人的情感,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转型,需要不断注入新活力,政府引导传统市场是第一步,而如何运用大数据手段吸引客流,规范市场统一经营、统一售后,建立现代化参茸市场园区……当地能做的努力还有很多。 林思思:苍南县是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一大县。但为何没有打响少数民族特色品牌?苍南少数民族怎样实现富民增收?带着疑问,我们深入寻访发现,苍南少数民族村落分散在群山之间,受地形限制无法集聚成势。尽管如此,当地采取了人才、资金、项目、村社等抱团之策,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支持少数民族村携手走出山门,让一个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变身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点,这正是对“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诠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9 15: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