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答案如下
(ID:theanswer163)
作者:纯熙
国庆假期,各地博物馆门前再次排起长龙。
厚重庄严的青铜器、雍容华美的丝绸、栩栩如生的国画……都以它们独特的身姿频频引人驻足。但光看肯定不够,好不容易排长队进了馆内,总得为自己这一趟留下点纪念,比如在朋友圈发个九图。
陕西临潼的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图/图虫创意)
可惜的是,一些博物馆的灯光不太给力,如果不使用闪光灯,根本别想在昏暗的环境里拍清文物的相貌。
因此,不免有游客心存侥幸,在拍照时选择打开闪光灯。但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一个小小举动可能会给文物带来不可逆转的巨大伤害。
开着闪光灯进行拍照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图/unsplash)
实际上,文物们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但大多都很脆弱。我国《博物馆设计规范》将陈列展品按其光敏性分为对光特别敏感、敏感和不敏感三类,由敏感度从高到低对其年曝光量进行数值限制。比如,青铜器的照度标准值应不高于300lx,彩绘陶器不高于50lx[1]。
而闪光灯刺眼的白光看似一晃而过,其实已经在瞬间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它的照度高达600lx每秒[2],是文物们所能承受的标准值的数倍。
除了高照度之外,闪光灯还暗含两大致命武器——紫外线和红外线。由于波长不在可见范围内,它们无法被人察觉,却一直在背地里进行着“文物破坏行动”。
在被红外线照射后,书画类展品表面的油饰彩画层温度会升高,导致其逐渐褪色,失去往日的神采;而紫外线则通过形成过氧化氢,与书画中的颜料发生化学反应,不仅会使其颜色褪去,甚至还会让它们变色,变得“面目全非”[3]。
如梵高名画《向日葵》,就因为其黄色颜料中包含了易与紫外线发生反应的矿物质,导致现在展出的《向日葵》比当年画出的要暗淡许多[4]。
秦兵马俑表层原本覆有彩绘,但由于受到经年累月的侵蚀,陶俑们身上的华采不再。(图/微博@央视新闻)
面对如此强大的破坏力,文物们怎么会不“瑟瑟发抖”呢?
据统计,2018年我国共有博物馆五千余座,全年近十亿人次走入博物馆[5]。如果每四十名游客中有一名游客使用闪光灯[6],那么每座博物馆的文物平均每年要承受近五千次闪光灯的照射。随着时间的流逝,伤害逐渐叠加,文物们的“生命”也将在一束束白光中走向终点。
更可怕的是,文物们面临的挑战,还远不止闪光灯一种。
如果说闪光灯产生的是爆发性伤害,那么展馆内的照明对文物们来说就是持久性的“折磨”。
研究者曾对馆藏丰富、游客众多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进行调研,发现即使博物馆按照规定进行陈设光源设计,展馆内的荧光灯对织物展品抗拉强度的损害率接近10%。而相同条件下,闪光灯对织物的损害率只有约2%[6]。
并且为了凸显藏品,大多数博物馆采取一般照明和重点照明结合的方式,既在展柜顶部设置网格状发光格栅,为展品提供柔和的整体照明环境;又在展柜边缘安置小型投光灯或侧立式灯具,以此来保证照明的均匀度[7],如摆放在展柜中的瓷器、玉器和陶器。
这样的安排虽然为展品提供了更便于观赏的照明环境,但同时也导致更多的光照汇集到了文物表面。
重点突出的灯光从上方射下,无法均匀地照射文物。(图/图虫创意)
此前就有调查发现,国内博物馆对于敏感类展品的照度值普遍高于《博物馆设计规范》的要求,其中,首都博物馆的最高照度值甚至是规定值的两倍多[7]。
可见,即使脱离了灰扑扑、黑黢黢的地底,被安置到了通风敞亮的博物馆里,文物们的生存环境依然存在许多隐忧。
文物的脆弱不仅体现在物理层面上,也反映在与其名声攸关的版权问题中。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不开闪光灯,一些博物馆还是明令禁止拍照。
200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曾起诉中国商业出版社未经授权私自使用其藏品图片,中国商业出版社因此赔偿了约65万元,并在《光明日报》上公开道歉。
这种侵权案件在世界范围内也不罕见。今年,意大利学院美术馆就起诉时尚杂志《GQ(意大利版)》,认为其对知名意大利雕塑作品《大卫》的二次创作系属侵权。
不过,游客们对此也不必太过担心。你为文物拍摄的照片不过是文物本身的一种复制,没有进行改造或者再创作,是不涉及侵权的[8]。
目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解除了“拍照禁令”,把拍照自由还给了游客。这不仅让文物被更多人所看见,也带动了文创等衍生经济的发展,为博物馆创造了更高的收益。故宫博物院2017年的文创销售额就高达15亿元[9]。
从帆布包、笔记本到雨伞、钢笔,博物馆的文创周边丰富多样。(图/微博@广东省博物馆)
所以,下次再走进博物馆,看到目瞪口呆的金门风狮爷、可爱喜庆的说唱俑、“无语菩萨”沉思罗汉等,或许你也可以通过照片的形式,把这些“博物馆显眼包”们带回家。
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在拍照前多留意馆内提示,遵守规则,也不要打扰到其他游客。
[1]GB/T 23863-2009《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2009年5月4日)
[2]Schaeffer, T. T. (2001). Effects of light on materials in collections: data on photoflash and related sources. Getty Publications.
[3]CIE.(2004).Control of Damage to Museum Objects by Optical Radiation. Div.3.TC 3-22
[4]鲁欣月,何璐 & 赵军龙.(2021).梵高画作褪色的秘密——颜料中的化学. 大学化学(10),73-80.
[5]王珏.近十亿人次走进博物馆.(2019年1月9日).人民日报
[6]彭镁漫,杨璐,曹张喆等.闪光灯对博物馆内染色丝织品的影响[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34(02):102-110.
[7]党睿,张明宇,刘刚,于娟,侯丹.基于文物保护的博物馆展陈照明调查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3,24(03):18-23
[8]凌淑颖.(2022).博物馆资源利用中的著作权扩张与限制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
[9]任明杰.(2019).故宫首晒“账本”:文创收入15亿,竟然超过1500家A股公司!(2019年2月18日) .中国证券报
读完点个【在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2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