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河南又上热搜了。
关于具体的争论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在互联网舆论场里,河南总是以一种“割裂”的形象出现。
有人称赞河南卫视的晚会好、胖东来企业做得棒;
有人拿着过往的江湖负面传说安在河南人身上。
河南作为一个省份,总是登上风口浪尖。
争论本身是无意义的,但处于风暴中心的主人公呈现何种态度,值得我们去了解。
我们和三位河南朋友聊聊,她们是如何看待地域歧视的?
Q1:如何看待互联网上对河南人的“地域歧视”?小时候我其实不懂,为什么江湖上都在说“河南人偷井盖”“防火防盗防河南”;
那时候我在想,我身边也没人偷井盖啊,大街上的井盖也都还在呀。
我甚至也没去过那个神秘的城市——驻马店。
上大学之后我开始接触互联网,发现我们河南人在网上的风评确实不好。
但我不会生气,有时候自己还会看网上的“地域笑话”,有些写的很精髓,比脱口秀好笑。
如果把省份比作明星,那河南就是“黑红”,至少有存在感了不是。
正经来讲,我认为河南的问题不只是河南的问题,它背后是几代人的生存真相;
并且外界对河南的“偏见”也是没办法一蹴而就消失的;
不过歌里唱得好:你伤害了我,我一笑而过。
自黑有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如果真有问题,那咱别回避问题。
我在外面会骄傲地讲出自己是河南人,还会讲河南笑话。
放轻松朋友们,你看,咱河南人疯起来连自己都调侃。
地域歧视是一种“现代病”,其实就是给河南贴标签,标签里往往充斥着傲慢与偏见。
作为一个河南人,网上舆论我无法去左右,打口水仗没啥意思。
但每每看到网上的“地域黑”帖子我还是会不开心,有一种委屈和无力感。
似乎无论我们河南多么努力塑造形象,比如河南卫视的晚会、河南的景点有多么壮观,大家的赞美有多么多。
只用一句“地域歧视”,就把所有的努力用一巴掌扇回去了。
今年河南又成了新闻大省,很多人会拿南阳的迷笛音乐节事件做文章。
偷游客财务的事实不能否认,但是这都是个体犯的错,没必要放大到整个群体的素质,更不应该成为“河南特色”。
这是一种网络暴力。
其实在前几天河南人上热搜的时候,还有一个新闻人物值得关注,就是高耀洁医生。
高耀洁老医生是山东人,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最早揭开了河南“艾滋病村”之谜。
但是关于地域讨论的热度盖过了高耀洁医生的热度,作为一个河南人,我能做的就是去悼念这位值得被记住的人,纪念她。
低头看地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去仰望星星。
以前我在网上刷到黑河南的帖子还会在下面留言几句,这几年快到三十了已经脱敏了。
我甚至开始渐渐理解那些舆论;
因为每当网络世界无事发生时,河南总会成为一种话题。
成为话题的原因是它带有歧视色彩,能宣泄情绪。
很多人生活太平静了,只能通过宣泄情绪找寻自己的价值。
但每一个歧视者,其实都是被歧视者。
我个人主张不要对这种歧视给予太多注意力,cue河南多了,就牢牢地跟“地域歧视”绑在一起,反而不利于摆脱歧视。
在现实生活中我很少见到有人成天纠结于这个问题。
Q2.有因为自己是河南人而感到什么不便吗?
我现在在上海工作,我的工作环境没有遇到歧视河南人的,因为他们平等地“歧视”每一个外地人(开玩笑,我爱上海)。
河南是外出务工的大省,我在上海经常能遇到老乡;
比如路上的修车大哥、卖卤猪蹄的大姐,很多人都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他们知道我是老乡之后还会多送我东西。
但对我妈妈来说就不一样了,我妈妈在山东做月嫂;
在应聘的时候就发现,很多招聘需求会明确写出不要河南人和东北人。
妈妈不会去反抗或者质问人家原因,外出打工本身就很不容易了,那他不招,咱不去就好了。
可即使我和“地域歧视”和解了,偶尔也还是会因为妈妈的遭遇为她难过;
为外出打工从事体力劳动的河南朋友难过。
目前来说没有,反而每当我说出自己是河南人之后,很多人会说出自己和河南的联系,生活里接触的人都很礼貌。
但其实之前有一件事,我上大学的时候和朋友出去旅游;
朋友告诉我:出门在外说不要说自己是河南人,很多人会歧视河南人。
当时第一次出远门,我相信了;
有人问我们哪里人,我就说:我来自中原地区。
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好笑。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所谓的“地域黑”给我们河南的形象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
现在我直接就会说我是河南来的。我还在郑州工作,都是老乡,所以工作中没怎么受到歧视。
但我去外省读研的时候,导师会在抨击我的时候,拿我“河南人”的身份做文章。
有次我论文没写好,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你们河南人脑子不转筋吗?种地种傻啦?
他从我抨击我的个人学习问题,延展到了我是“河南人”以及“河南农民多”的身份标签。
很遗憾,当时我碍于他的身份和权力没有反击。
一个人是可以有很多身份标签的;
我可能会因为女性的身份被歧视,因为我是河南人被歧视,也可能因为我刚进职场没有社会经验被歧视。
但这些标签都不该是他们恶语中伤我的工具,下一次我会反击。
Q3.从小到大真实生存的河南是什么样子的?
好吃、好玩、好逛。
推荐大家去河南玩玩,开封的小吃、洛阳的水席、周口的胡辣汤都很赞。
景点也很多,开封的大宋武侠城和清明上河园;
图源@小红书
洛阳的龙门石窟,济源的王屋山,登封的少林寺,你就逛吧,一逛一个不吱声。
谦卑、憨厚、淳朴,小心翼翼得让人心疼。
我从小在河南的村子里长大,到高中都是和河南人相处交往,直到上了大学,认识了全国各地的同学和朋友,我感觉我们没有什么区别,哦,除了口音和饮食习惯。
我有一个努力生活的妈妈,从小教导我们不要麻烦别人,要自强,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们,激励我们读书,想尽一切办法借钱都要让我们上学。
还有一个淳朴憨厚的爸爸,教会我们与人为善,不要跟别人起争端。关于这一点,老是被我妈说,到社会上你会被人欺负的。
其实,在网上,河南人和东北人是很容易被地域歧视的两个群体。
但个体的形象,不能被冠以群体符号。
就像我遇到过骗钱的东北二房东,但也遇到过尽心尽力帮助我的东北朋友。
在今年夏天,我还在肯德基遇到过一个黑龙江人,他是在北京马驹桥讨生活的,就是打零工。
当时他喝了一杯冰饮,因为是冰的所以就会在桌面留下一圈水印,他要走的时候,就拿出一张纸把那块水渍给擦了一下。
这份小心翼翼让我印象挺深刻的。
在互联网环境中,他们也许是“失语者”。
但不能因为他们没法表达,就给这帮小心翼翼的人头上泼脏水。
小时候家里长辈送了一套书叫《厚重河南》,是讲河南文物古迹的,我想用这四个字来概括也是可以的。
厚重的土地,厚重的历史,包括好的和不好的。
这些都不是那么轻易、迅速可以被改变的。
河南在某些时刻是这片土地的一个缩影。
扎扎实实从土地里生长出的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信奉着“土地不会背叛他们”。
耕种、灌溉、收割,在那个稳定的乌托邦里生存。
等待一穗小麦发芽、长大,在一年四季中守候自己坚实的命运。
后来一切迅速起来了,他们奔走各处,向城市输送血液。
从自己生活的主角,变成了巨大城市的配色。
当然,配色注定是被忽视的。
可以不关心他,但请别用镰刀收割他。
正如以上三位朋友所说,标签带来的傲慢与偏见,让河南处于狭小的评价体系中。
对个体的评判也常常被放大至群体性攻击。
云雾背后的众生相,在带有情绪话题的讨论中被吞噬。
在语言暴力下,一个人,一群人,一个省份能被看到的只有黑漆漆的影子。
关于地域文化,作家马说曾做过一个比喻。
“假使全国各省区都派出一个代表集合在一起演一出三国戏,那大概北京人会去演刘备;
上海人会去演周瑜,山东人可以饰关羽、张飞,东北人可以扮马超、魏延,湖北人、四川人可以来演诸葛亮,江浙人可以演黄忠或姜维;
河南人比较难办,如果有人非要把鲁肃的角色抢了去,那他们适合扮演的就只能是满台奔走却没有一句台词的士兵了。
因为无论外表举止还是内在秉性,他们都是人堆里最不引人注意的。”
究其奥义,河南放到今天,更像是一种处境。
在乡土和城市的屏障间,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8 14: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