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养老服务是牵动亿万家庭的民之关切,也是关乎高质量发展的“国之大者”。
5月23日,“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重庆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举行,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徐松强就重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进行介绍,重庆60岁以上老年人达801万,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有效覆盖。
数据显示,重庆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口较多的城市,截至去年底,重庆有60岁以上老年人801万人,占比25.11%。去年,重庆印发《加强和改进“一老一幼”服务工作方案》,把养老服务工作放在新重庆建设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顶层设计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11条重点举措,大力深化政策机制、服务供给、规范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养老服务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徐松强介绍,在完善养老服务组织保障方面,为加快构建与城市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老年人需求相匹配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保障老年人生活,重庆编制出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实施方案、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1+5+N”制度体系,基本搭建起养老服务制度设计的“四梁八柱”。比如为了更好地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照护问题,我们开展了支持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有效减轻了他们家庭照护压力。
不仅如此,在构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方面,重庆充分考虑老年人实际需求,按照“区县、街镇、村社均有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要求,建成区县养老服务综合指导中心34个、失能特困集中照护中心67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20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735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2871个、农村养老互助点近8000个,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
探索“机构建中心带站点进家庭”社会化运营模式,支持大型民营养老服务企业参与公建民营改革,培育引进大型养老服务企业承接街镇中心、社区站点连锁化运营,发展居家上门服务,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率超过90%,有力推动了居家社区机构协调贯通发展,比如垫江县积极探索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模式,养老照护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同时,把三级网络作为基本养老服务的主阵地,聚焦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刚需照护服务,建设养老床位23.7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突破60%,床位利用率达到5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000余张,适老化改造3.9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100%。
如何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一共体现在四个方面。
重庆着眼让老人吃得更放心,大力推进老年食堂建设,建立供需适配、成本分担、多元参与、规范监管四项机制,鼓励各区县探索财政可承受、百姓可负担、企业可持续的老年食堂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建设老年食堂及助餐点1733个,比如九龙坡区不仅把养老院“搬”进社区,也把老年食堂开到“家门口”,真正实现了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全方位养老服务。
着眼让老人就医更方便,在全市开展100家社区医养中心建设试点,完善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协作、居家医养4种服务模式,新增医养结合床位2515张,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率达67%,比如渝中区因地制宜打造的四大特色医养服务,让幸福养老有了“医”靠。
着眼让老人学得更舒心,探索由民政部门统一管理,构筑多层次、立体化社区老年大学办学网络,全市社区老年大学达到131个,年均服务50余万人次,社区老年大学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着眼让老人生活更舒适,探索养老与慈善协同,养老与物业、家政联动,通过政府购买、慈善捐赠、市场服务,打造固定助浴点597个,开通“助浴快车”10列,探索丰富24小时热线电话、微信公众号、APP等助洁途径。
徐松强表示,下一步,重庆市民政局继续推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提档升级,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有效覆盖,加快形成养老服务兜底有保障、刚需有服务、普惠有供给、高端有选择的良好格局,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区县养老工作成效》
渝中区:推动医养结合服务由“基础型”向“高品质”转型升级
“渝中区老龄人口总体呈现基数大、比例高、增速快、高龄多的特点。”渝中区政府副区长赵意伦介绍,面对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渝中坚持从政策供给、多元服务和数字赋能三个维度发力,推动医养结合服务由“基础型”向“高品质”转型升级。
在政策供给方面,渝中出台医养结合改革政策12条,集成融合“预防、诊疗、康复、养老、护理”全链条措施。建立财政投入、长护险、福彩公益金、债券等多渠道资金保障机制,每年将不低于80%的福彩公益金用于医养服务设施建设、运营补贴等,撬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医养服务。
在多元服务方面,渝中区因地制宜打造四大特色医养服务。“一体式”机构医养实现“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推动6家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2家养老院开设医务室;“嵌入式”社区医养构建“中心带站”链式服务体系,以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29个站点为触角向社区延伸等。
在数字赋能方面,以群众“要什么”、服务“缺什么”为导向,绘制“智慧养老数字地图”,居民足不出户可查询医养信息。石油路街道上线“幸福宝小程序”,运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穿戴设备,开展对高龄、空巢老人的实时健康监测,并与“141”基层智治平台贯通,实现5分钟快速响应,让居家医养更便捷、更安全。
下一步,渝中将强化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在完善政策措施、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九龙坡:养老院“搬”进社区 让专业服务“送”进家门
“九龙坡区现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22.47万人,占比25.5%。”九龙坡区政府副区长李宇鹏介绍,经调查,现在超过九成的老人都不愿意离开社区、离开家庭,都希望就近就便享受养老服务。九龙坡区每个街道至少1家街道养老服务中心,N个社区养老服务站,把养老院“搬”进社区,让专业服务“送”进家门,真正实现了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全方位养老服务。
李宇鹏表示,通过“民办公助+公建民营”“调剂公房+租赁厂房”“建设补助+租赁补贴”等方式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比如石桥铺街道租赁厂房、渝州路街道调剂公房建设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全区共建成15个中心、100个站、39个互助养老点,形成了“一镇街一中心,一村社一站点”的养老网络,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此外,九龙坡健全“基本养老+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五位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在社区设置“家医团队工作室”50个,建成医养结合机构12家。探索开展“互联网+护理”上门医养结合服务,设立云诊室59个,推出服务项目17项,完成服务4526例,有效满足了老年人的个性化养老需求。
在九龙坡,老年食堂开到了“家门口”,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九龙坡区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多元机制,推动社区食堂微利可持续发展。已经建成社区食堂26家,服务25.8万人次,到2027年,将建成社区食堂40家。
垫江:持续巩固公建民营改革成效,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垫江县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中大胆探索,针对机构分布散、基础设施差、管理人员少、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坚持“兜底作用不削弱、国有资产不流失、养老用途不改变、服务水平大提升”原则,从2022年起实施了24个乡镇敬老院和县社会福利院的公建民营改革。
垫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新民介绍,按照“分类集中”思路,垫江布局曹回镇和澄溪镇“一南一北”两个失能特困集中照护中心,对失能老人进行集中照护,其余院点重点照护自理老人,实现科学分区、分级照护。
开展“院点整合”,将入住人数少、硬件条件差的敬老院老人转移到条件较好、管理规范的17个院点集中照护,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7个低效运营机构改造后,收住社会老人和打造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普惠性养老服务。
构建“1个县域指挥中心+24个托养机构”立体化养老服务体系,形成“规模效应”,实现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赢。首创“20年超长期合同协议”,激励企业大胆投入3000余万元提档升级机构安全设施、养老设备、适老环境。“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出成效。
下一步,垫江将持续巩固公建民营改革成效,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新模式,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实施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深入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摄影 钱波
编辑:杨虹责编:吴忠兰,蒋艳 审核:阮鹏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3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