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014年2月14日,大王具足虫“No.1”在日本鸟羽水族馆宣告死亡。
它是该水族馆的镇馆明星,因为长时间绝食而被人类熟知,在死亡之前,它已经绝食整整5年43天,是吉尼斯纪录中,绝食最长的动物。
一号大王具足虫来自墨西哥湾,2007年9月初次来到水族馆。
绝食是从2009年1月2日开始的,当时饲养员给它准备了鲹鱼晚餐,吃了这顿后,它就再也没有吃过任何东西。
为此饲养员很苦恼:圈养的动物为啥不吃东西,这里既没有危险,食物也充足?
虽然表示不解,但饲养员还是每天精心为它准备食物。
一号大王具足虫也是个犟种,无论准备的是什么美食,说不吃就不吃。
美食在前,它连走过去看看是什么好吃的心思都没有。有时可能是为了照顾饲养员的情绪,它是会主动凑到食物面前,动动嘴巴动动前肢,但一口没吃进去,它只是假装在吃东西。
按头也不吃
就这样,一号大王具足虫耗了一年又一年,到绝食第六年的时候,它意外因为“绝食”火了。
当时还有知名网站实时更新一号大王具足虫禁食的状态,络绎不绝的游客也涌入水族馆,观看一号大王具足虫是如何拒绝饲养员食物的。
2014年的情人节,饲养员照例给它喂食,结果发现它根本不动,捞起来一看,确认一号死亡。
就这样,一代动物明星最终还是把自己耗死了。
来水族馆的时间是2007年9月——2014年2月14日,也就是6年5个月。
而绝食时间是2009年1月2日——2014年2月14日,整整5年43天。
解剖:不是饿死的
为了弄清楚一号大王具足虫的死亡原因,水族馆对它进行了尸检。
饿死,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一种死亡原因,但科学家则表示,一号大王具足虫的死亡原因不是饥饿。
绝食前,一号大王具足虫长29厘米,体重1040克,绝食5年多死了,体长还是29厘米,体重1060克。
也就是说,即使绝食5年多的时间,它不仅没有变瘦,而且还重了20克,这一点就有违常理。
随后,日本森泷博士对其解剖,发现一号完全不像是饿了很久的的身体结构:外壳很厚实,消化道没有出现炎症和变色,看起来很健康。
奇怪的是,在一号的胃里,发现了一种浅棕色的液体,共有130cc,带有一股腥臭味和腐臭味。
一般来说,死亡的大王具足虫,体内大多会有食物颗粒,像一号绝食这么久的,也应该是空的,不可能出现这样奇怪的液体。
在显微镜下,博士还发现液体里含有大量类似酵母的真菌,而且正在繁殖。
随后,浅棕色液体还被送往专业的实验机构进行检测,可惜的是,也没有检测出这种液体究竟是什么,也无法解释一号死亡的原因。
唯一能肯定的是,根据一号的身体状况来看,它不是饿死的。不吃东西也能如此健康,可能和体内类似酵母的真菌有关。
最新研究:吃一顿可以管6年
一号大王具足虫的死亡原因至今是个谜,但科学家对它的研究未曾停止过。
得益于深海巨人症效应,栖息在海底的大王具足虫体型很大,看起来像巨型的大蟑螂,外形非常不讨喜。酷爱腐食,有海洋清道夫之称。
在海底觅食,最大的问题就是很有可能饱一顿饥一顿。这种时候,往往会把动物“逼”成贪食者,在有得吃的时候,拼命吃。
大王具足虫也是如此,根据长崎大学研究团队2023年3月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来看,大王具足虫一次吃掉的食物,最多可达其体重的45%。
研究团队还测试了大王具足虫的新陈代谢,发现这种动物的新陈代谢极其缓慢(鸟羽水族馆的另一只大王具足虫时隔2年才排便一次)。
根据大王具足虫新陈代谢特定的动态变化,推算出,当水温是10.5摄氏度的时候,一只33克大王具足虫每年消耗的能量只有13大卡,也就是我们人类慢跑一分钟的能量消耗。
如果这只大王具足虫一顿吃掉自身体重45%的脂质物质(大约15克食物),提供的能量则是86大卡。
这就意味着,大王具足虫饱餐一顿,如果尽可能保持安静,那么这一顿产生的能量,可以支撑其生活6年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一顿饭管6年,在实际案例中是存在差异的,还要考虑繁殖、觅食这样的能量消耗。
如果不繁殖,也不觅食,甚至不怎么动弹,那一顿饭管6年是完全有可能的,就像开头提到的一号大王具足虫。
最后
一号大王具足虫的绝食和死亡,意外带火了这个物种。
日本推出了很多周边产品,例如玩偶、玩具和摆件,还推出了美食油炸大王具足虫。
这种美食,深受猎奇食客的喜爱,除了油炸,湾湾省还推出了大王具足虫拉面。
但是,动物学家不建议大家食用,因为这种动物毕竟生活在海底,吃的还是腐食,其体内很容易积累重金属,也有可能携带多种致病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6 2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