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40年前《朝日新闻》再现“屠城铁证”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01:29: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40年前《朝日新闻》再现“屠城铁证”

扬子晚报忠实读者捐出收藏的日文剪报,刊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细节

40年前《朝日新闻》再现“屠城铁证”

右图:退休教授施泽华和他收藏的剪报

40年前《朝日新闻》再现“屠城铁证”

当年日本报纸的报道

“我是战争的加害者。作为加害者,写下自己的罪行是非常痛苦的。但是,我深信不能让战争的错误再次发生,因此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河海大学81岁退休教授施泽华提供的日文剪报中发现,《朝日新闻》1984年8月5日报道中,刊载了两名日本士兵的日记,讲述了在中国东北,以及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暴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闫春旭

一张泛黄日本剪报 南京老教授收藏40年

施泽华是扬子晚报的忠实读者,退休后一直参与扬子晚报阳光助学活动,被授予扬子晚报·希诺阳光助学行动爱心大使。近日,他联系本报,希望能将自己收藏了40年的一张日本《朝日新闻》剪报交给相关部门。

1月8日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刚见到施泽华时,他就非常激动地说:“我一定要把这张报纸交给你们!”他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拿出了这张已经泛黄的剪报,回忆起剪报的来历。

施泽华称,这张剪报是他在1984年收藏的。他当时由国家相关部门派遣赴日本学习计算机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有一次去日本友人家中时,意外看到了这份报纸,上面刊登了有关南京大屠杀实情及当事人悔认书等内容,“我觉得很重要,便征得对方同意把该报上面关于南京大屠杀内容的部分裁剪下来。”

施泽华后来回国时连同报纸、各种样品和图书资料等运回南京,返校后由于忙于教学,便忘记了此事。他最近搬新家整理书籍时发现了这张报纸,看到报纸保存完好后,便有了交给相关部门的想法。

施泽华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虽然有人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但从报纸上可以看出来他们说的都是鬼话。我希望通过《扬子晚报》,把这份资料转交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日记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

这份来自《朝日新闻》的剪报经由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志愿者李孝萱和傅小晓帮助翻译成中文。报纸的左半部分,提及日本宫崎县发现原日军士兵日记,以及日本士兵亲历的南京大屠杀。

原文如下:发生于昭和十二年末(1937年)的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了南京,并杀害了很多中国人,后世将这场惨剧称之为“南京大屠杀”。四日,从宫崎县东曰杵郡北乡村的一位医生那里,了解到有一位战时的上等兵(当时二十三岁),他直接参与了入侵南京的步兵二十三联队的屠杀行动。

这位士兵在日记中记录了内心的痛苦感受,还夹带三张照片,展现了被惨杀的中国男女头颅滚动的场景。

日记写道:“今天,我遇到了一支约两千名昌口(对中国人的蔑称)的队伍,他们无处可逃,正在挥舞着白旗投降。老少混杂,衣着各异,武器全部扔掉……他们每个人似乎都是在没有得到治疗的情况下,被各种方式杀害的。这些天,很多无辜的中国人被随意地抓走、活着被土葬(活埋),或者被扔进火里、被用木片打死……这种虐杀的方式不被觉得丢脸,成为潮流。”

“今天又把一个无辜的中国人撞倒,痛打了一顿,差点打死。随后把他扔进沟渠,点火焚烧。纯粹是因为无聊解闷才这么做,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国内(日本),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简直就像杀了狗和猫一样。”

日记还提及,相册里留有三张屠杀时的照片,照片是黑白的。其中一张在看似家的建筑前,十二个人的头在滚动,中间也可以看到女性的脸。剩下的两具分别是穿着衣服的女性和老人的尸体。“虽然没有说明照片是否是在南京城内拍摄的,但据说他生前曾暗中告诉家人,照片是在南京大屠杀之际拍摄的。”

《朝日新闻》的报道还称,这名士兵回国后从事农林业,后因肾病去世。据他的家人说,在去世前,他常常看着自己的照片并思考。去世之前,他告诉当时的战友和家人,他“因杀害无辜者而受到惩罚”。

日本兵写下“忏悔书”,反战、呼吁和平

报纸的右半部分以《在中国的暴行:〈忏悔书〉前宪兵书写经历》为题报道了一名侵华日军写的回忆录。报道称,来自日本山形县上山市高松的土屋芳雄,在中国从事秘密活动。

报道提及,土屋芳雄直接、间接关联的杀人数量多达300人。在战犯管理所接到的受害者家属的诉状多达数百封。

土屋芳雄在忏悔书的序言中反省了自己的罪过。“由于自己的罪过,我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残喘于世。”“这样的大罪是无法补偿的。本书是我的遗书。我堕入地狱之前,我痛切地感到应把这本遗书留在人间。”

这份剪报显示,其在书中回忆了一些当时的细节——虽然有反复跟踪和侦查,但仅以“长相不好”“眼神非同寻常”逮捕,以“思想不良”定罪的事件也有。被拷问者喝水到肚子胀起来,吐出来,再喝,水刑,木刀刑,火烧,吊起来,在指甲缝插入针等等。有被长官指使的,自己也实行了近十种拷问。“好难受,救救我”之类的尖叫,嘶喊,现在仍然在耳边回荡。他说,“我在书写自己的恶行中,对这种行为的恶劣自责后悔到身体僵硬”。

“如今,土屋芳雄在儿子夫妇和孙子的陪伴下,耕种着三十余亩的田地。他坚称,‘由于中国人民的温情,我终于从内心回归到人性的表面。将我能够回忆起的罪孽写下来,是对中国人民的赎罪,也是对反战和呼吁和平的一种行动。’”

刊载在剪报上的照片中,被捆住双臂站成一排、等待枪决的中国人,在每一个人头顶上方的空白处,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采访中,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孙宅巍告诉记者,照片展现的是日本在东北的暴行,是关于“张惠民事件”中被杀害者行刑前的照片。作为炫耀,土屋芳雄曾把枪杀前的照片寄给住在山形县的家人。

专家看法>>>

加害者角度的新铁证 填补空白

作为加害者,日军华中方面军所属部队的官兵是南京攻击战和南京大屠杀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人。战争期间,他们中间的一些官兵曾将自己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所作所为、内心感受以及某些见闻,以日记形式记载下来,或在书信中较多地流露出来。战后,这些日记、书信和回忆陆续被披露或出版,它们是日军在南京实施暴行的真实记录。历时十年出版的72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就收集了大量侵华日军官兵的日记、书信、回忆和证言。

但日本报纸刊载日本兵对于在中国犯下暴行的记录和忏悔的新闻稿件,这样的史料并不多见。采访中,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孙宅巍告诉记者,报道左半部分是直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涉及日军第六师团,也就是在南京受审的谷寿夫一个师团的士兵的日记,以及他对所见到的照片的描述。日记讲到对放下武器的士兵,对南京市民进行集体活埋、火烧、拷打、屠杀等残忍的暴行。谷寿夫的部队主要在雨花台和中华门一带作战,攻下雨花台和中华门之后,就从今天的河西一直到下关,又回来住在中华门旁边,在南京待了一个星期。

孙宅巍认可其价值,“这些描述在我读到过的日本士兵的日记中还没见到过。”遗憾的是,报纸上未提及对南京大屠杀罪行表示忏悔的日本兵的名字,或许是应受访者要求被隐去。

采访中,多位专家也都肯定了这份剪报的价值。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卓然认为,“《朝日新闻》发布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士兵日记和照片,我个人在之前的各类历史资料里没有看到过,应该这么说,是填补了空白的。而且也是从加害者的角度增加了新的铁证。”他认为,日记是第一时间的记录,历史学界认为日记史料具有现场性、过程性、细节性、隐秘性和准确性等特征。而隐秘的特征让日记区别于很多宣传类的资料,有着更为凸显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也是新发现的这份日记史料在文献领域的价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3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第二碇泊场(即南京碇泊场)的照片是首次曝光,印证了南京大屠杀后侵华日军“毁尸灭迹”的史实,成为这段历史的又一铁证。卢彦名表示,关于南京碇泊场的史料很少,这处位于南京下关码头附
2024-12-09 11:39:00
...演,王真儿友情主演,官宣暑期档上映。影片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一群生活在南京的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中避难,为了尽可能的多活一日,他们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冲洗
2025-06-19 10:54:00
...,30万同胞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然而,对于这段铁证如山的历史罪行,至今仍有部分日本右翼政客公开否认。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
2023-12-13 16:57:00
...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25日,取材于南京大屠杀真实事件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式登陆全国院线。镜头里,吉祥照相馆的百姓在屠城阴影下被迫冲洗日军底片,却意外窥
2025-07-26 10:16:00
侵华日军镜头中的南京暴行在京都展出
...日本东京、名古屋、广岛、京都等地举办了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展。当天下午,吴先斌在立命馆大学面向日本民众进行演讲,并受南京出版社委托,赠送一套该社出版的《世界记忆名录—
2025-07-27 10:31:00
...谎言”预告和“我们看见”海报。预告首次揭露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双重面孔:他们一面假扮友好、施舍食物,强迫南京百姓摆拍亲善照片,企图用摆拍照片告诉全世界和平的假象,粉饰侵略
2025-07-14 10:43:00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出海外征集藏品
《为了共同的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海外征集藏品展》现场 本文图均为 微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了共同的
2022-12-13 22:28:00
85年,从未忘记!
...人被杀害△江边的屠杀国行公祭,祀我殇胞今天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国之名,悼念逝者这是新的罪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近日举行2022年新征文物史料
2022-12-13 12:27:00
矢志不渝传承红色基因
...实在无法全部携带,他当时只好先挑选了记录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几册报纸,身背肩扛带回佳木斯。10年过后,为了凑齐一整套1937年《朝日新闻》合订本,宋金和故地重
2025-01-16 05:4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馆获捐88年前日机轰炸南京照片是侵华日军首次空袭南京的重要物证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昨天,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通过网络展示了部分最新获捐的珍贵抗战文物史料
2025-08-16 09:21:00
我们的抗战|大青山祭:用生命搏突围,以忠魂铸丰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路董萌 岳致呈 李岩松 郭辰昊 陈晨初夏的费县,清风裹挟着草木的微香。登上686.2米的大青山
2025-08-16 11:03:00
血色丰碑|东北“小鲁迅”金伯阳与吉林的故事
金伯阳1907年出生原名金永绪,化名金赞文,别号“北杨”“白杨”大连旅顺铁山乡金家村人曾在大连中华工学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参与组织过1926年的“福纺”大罢工1931年12月金伯阳
2025-08-16 13:06: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浪浪山”上在吉林竟有个“古代亲戚”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看了吗?让小妖们忙活刷洗的那尊鼎,在吉林竟然有个“古代亲戚”,那就是吉林省博物院的西周夔龙纹宝鼎,可比动画里的道具硬核多了
2025-08-16 14:09:00
光耀太行|左权外孙沙峰:我想对姥爷说……
大皖新闻讯 8月16日,在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左权将军外孙沙峰来到现场。1942年5月25日
2025-08-16 17:14:00
齐鲁·菏评|探寻鲁西南乡村文化记忆
齐鲁·菏评,一档关注菏泽热点、聚焦市民冷暖、畅谈城市发展的时评栏目。欢迎您和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一起为菏泽发展发出您的最强音
2025-08-16 22:21:00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高艺上 伦歆然 摄制
2025-08-16 23:03:00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 厦门受降地为何有两个?
第一次受降●时间:1945年9月28日●地点:鼓浪屿海滨旅社旧址(现鹿礁路2号)●厦门受降代表:海军少将李世甲、厦门要港司令刘德浦第二次受降●时间
2025-08-15 08:39:00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⑩|青纱帐里的“阿庆嫂”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张海音 陈亚飞文案:张灵 刘杰 刘岚制作:齐媛媛 赵燕杰 马然 刘彤瑶鸣谢:中共容城县委组织部灵韵数字艺术工
2025-08-15 09:07:00
1966年上映的影片《地道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2025-08-15 09:42:00
河北日报讯(记者田恬)8月15日,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荣誉出品,河北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等出品
2025-08-15 09:53:00
大禹文化②丨九州与德州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8-15 11:07:00
文学里的抗战·红旗谱三部曲丨烽烟淬笔绘红旗
梁斌。 散襄军供图盛夏,蠡县辛兴镇梁庄村。天空湛蓝如洗,干热的风裹着草木芬芳,拂过冀中平原。土地变得滚烫,像燃烧过一样
2025-08-15 11:19:00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分享一个热知识:《恭喜恭喜》不是拜年歌,而是庆祝抗战胜利的歌曲。
2025-08-15 11:20:00
文学里的抗战·平原枪声丨从未远去的“平原枪声”
抗战时期的李晓明。 肖张镇政府供图夏风,从平原上涌起,掠过无垠的青纱帐,晨曦里的肖张镇从酣睡中醒来。合上《平原枪声》最后一页
2025-08-15 1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