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楚怀王熊心自从被项梁拥立后,就一直是傀儡国君,国家大事全部都由项梁处理。如果是换成普通的君主,也许就安安稳稳地当个傀儡之主,可是熊心却不想被项梁操控,他想要正式亲政。因此在项梁战死后,楚怀王决定以楚国君主的身份正式亲政,力挽狂澜。
当初,项梁把都城定在盱台,执掌朝政,这里应该安插了不少项梁的旧部。熊心如果想要亲政,就不能够乖乖待在盱台。因此,熊心在听闻项梁死后,决定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在定陶惨败后,“怀王恐”。事实上,楚怀王又怎么可能会恐慌呢?彭城在盱台之北,距离定陶并不会太远。楚怀王要是真的害怕了,那肯定要躲得远远的,不可能会向北走。熊心这么一做,一来摆脱了项梁旧部的控制,二来稳定了楚国臣民恐慌的心情,向人们展示自己有能力可以拯救危局。
项梁之死不会给熊心带来恐慌,却让项羽真真切切地感到了恐慌。项羽、刘邦、吕臣等楚将在得知项梁战死后,立即回到了彭城。熊心下令,吕臣驻扎于彭城城东,项羽驻扎于彭城城西,刘邦驻扎于砀县(今河南永城芒山镇)。
熊心明白,要想亲政,就要把项梁旧部的势力逐渐削弱。项羽、吕臣、刘邦三人都是项梁的部将,按理来说,这三个人的军权都应该被夺。但是熊心并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分化瓦解项梁旧部的力量。
熊心一面夺走项羽、吕臣的军队,归由自己统率;一面封刘邦为武安侯,拜为砀郡长,统领楚国砀郡的所有军队。熊心之所以会厚待刘邦,也许是看重了他是一个“宽大长者”,比较好控制,当然,之后的历史会证明楚怀王看走了眼。
当初在定陶之战的时候,宋义曾劝项梁不要轻敌,项梁没有听取宋义的建议,后来果然兵败身死。项梁死后,熊心意识到了宋义也是可以争取的对象。熊心在与宋义交谈后,认定此人可以用来压制项羽,遂重用之。至此,熊心夺了项羽、吕臣兵权,重用刘邦、宋义,算是分化瓦解了项梁旧部的势力,又培植了自己的嫡系,终于能够彻底掌控楚国的国政,现在楚怀王要着眼于楚国国外的事务了。
当初项梁在世的时候,与魏、齐、韩三国结盟,在外交上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是经过临济之战、定陶之战,魏国灭亡,齐国退出战争,韩王韩成吓得跑回彭城,“合纵”事实上已经破灭。楚怀王必须再组织新的合纵,来对抗秦国。
在项梁战死的当月,楚怀王拨给故魏王魏咎弟魏豹数千军队,支持魏豹复国。后来魏豹果然利用了这支军队复兴魏国,称魏王。楚怀王通过援魏得到了魏国的归附。
定陶之战后,章邯认为项梁已死,楚国再无名将,于是决定讨伐他认为的六国中最后一个还有实力的赵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后九月,秦军讨伐赵国,大破赵军,赵歇、张耳逃至巨鹿(今河北鸡泽东北)固守,向各国发出了求援信。当时燕国、齐国见赵国即将亡国,纷纷派兵支援。熊心也准备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支援赵国,一举得到赵、燕、齐三国的归附,成为真正的诸侯纵长。
这时候的熊心雄心勃勃,他不仅要解赵国之难,还打算一举灭了秦国。只要熊心能够做完这两件事,那么他的王位不仅能够彻底稳固下来,还能够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共主,号令天下。当时,熊心打算兵分两路,一路北救赵国,击溃秦朝章邯、王离军,然后西入函谷关灭秦;另外一路随北路军救赵,然后向西进击,攻打秦朝重点防守的魏、韩二国故地,最后西入函谷关灭秦,同时,这支西路军还要协助韩成复兴韩国。
熊心确实有野心,可是他的手下们却并无抢先入关的心思。当时章邯已经灭亡张楚、魏国,大破齐国、楚国,击垮赵国,俨然已经天下无敌。楚国将领们都不打算北征或者西进。但是当时却有两个人无比渴求入关灭秦,一个是项羽,另一个就是刘邦。
项羽想要入关,既不是由于他特别迫切要为叔父报仇,也不是他想在关中建立基业,而是另有所图。项羽明白自己现在的兵权已经被怀王收走,要想再掌军权,提升个人威望,就必须抓住这次机会,统军伐秦。至于刘邦,他并不是故楚国的元老,而是楚国国内的普通将领。刘邦即便是再努力,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一员楚将罢了,但是这次如果自己能够率先入关,自己就不是一员普通的将领了,而是一方诸侯。这样一来,刘邦就能够实现阶级跃升,万人瞩目。
熊心经过一番考量,认为无论是北路军还是西路军,都应该让自己的亲信将领作为统帅,于是熊心定宋义为北路军统帅,刘邦为西路军统帅。至于项羽,则充任宋义的次将。项羽得知这个决定后,立即表示自己愿意和刘邦一起伐秦。不过,之后熊心与楚国元老们商量后认为,项羽并不适合与刘邦一同西征,遂继续保持原计划不变。
后世多有人据此认为熊心故意打压项羽,将灭秦之功直接送给了刘邦。笔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事实上,当时的刘邦,总兵力大约只有一万五千人。这一支不到两万人的兵力,不仅要独自面对秦帝国在魏、韩二国故地重兵,而且还要面对关中内秦帝国一直没有出动的京师军。秦帝国的主力部队虽然在北边的赵国,可是关中、魏、韩是帝国的腹地,秦二世即使再昏庸无道,也不会不重视这些地区。
至于北路军,主将宋义被授予上将军,号为卿子冠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别将尽属宋义。我们由此可知,熊心应该是把楚国大部分的兵力都配置到了北路军上。熊心不让项羽和刘邦作战,反而让他和宋义作战,并不能据此认为熊心打压项羽。
那么熊心打压了项羽没有呢?毫无疑问是打压了。无论是北路军还是西路军,统帅均不是项羽。项羽即便是跟随刘邦入关,那又能如何呢?在熊心看来,灭秦的可以是宋义,也可以是刘邦,因为这两个人都是自己的部将,但是项羽绝对不能成为灭秦的统帅。
既然如此,熊心为什么不让项羽从刘邦西入呢?我想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点是因为项羽残暴,不利于收揽民心;第二点则是因为项梁在世的时候,项羽经常和刘邦一同出征,这两个人应该算是有些情谊的,如果让项羽跟从刘邦,那么刘邦很有可能就会被项羽策反过去。这两点中,尤以第二点最为关键(毕竟刘邦也屠城),因此项羽只能从宋义,而不能从刘邦。
在熊心定下灭秦救赵复韩的战略目标后,遂与诸将共同约定,谁先进入关中,谁就能够在关中地区称王。同时,熊心还要求,入秦后不得烧杀掳掠,以宽大示人。①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怀王之约”。
从“怀王之约”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楚怀王与诸将作出这一约定其实是比较被动的,说是要一举灭亡秦朝,可是当时又有几个人会相信秦朝真的会灭亡呢?刘邦的西路军不过一万多人,这支军队势单力薄,如何破秦?宋义、项羽军队虽然较多,但是他们的对手是秦朝第一名将章邯,这支军队又真的能破秦主力,从而灭秦吗?毫无疑问,“怀王之约”的激励性作用远大于其现实意义。
可是,楚怀王既然已经与大家约定了,那么就还是有兑现的可能的。因此我们对“怀王之约”进行评价的时候,要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对“怀王之约”进行评价。
李开元先生对“怀王之约”的评价较为精当,他说:“首先,就性质而言,怀王之约不仅是楚国君臣间之约,而且是反秦各诸侯国间的公约,就内容而言,怀王之约不仅规定了对于秦国的战争策略、战后处理方案,而且规划了未来的政治秩序和国际局势。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怀王之约,乃是王政复兴的政治大纲。”如果说陈胜是因为“兴灭国”而上位,那么熊心就是因为“继绝世”而上位。基于此,熊心相当明白“继绝世”的重要性。
秦朝一旦灭亡,在关中的秦地上设置一个“关中王”,那么战国七雄的格局就得以重现,王政复兴也就正式完成,而熊心则能据此称帝,成为天下共主。同时,“怀王之约”又激励着大家西征灭秦,起到了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作用。无论是对于当前的反秦战争,还是战后局势的构建,亦或是熊心本人的权威,都是完全利好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到,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怀王之约”不可能全是优点,而没有任何隐忧。事实上,隐忧就在于怀王说的那句“先入关中者为王”。熊心这么一说,激发了不少人对关中王的觊觎之心,如楚将刘邦、赵将司马印。同时,如果有人的功绩要比首先入关灭秦还大,那又该怎么办呢?从这一方面来看,“怀王之约”又为日后的种种冲突矛盾埋下了隐忧。
宋义、项羽与刘邦在“怀王之约”前,受到熊心重点提拔或打压的共有四人:宋义、刘邦、项羽、吕臣。其中,吕臣的兵权在被楚怀王收走后,就被怀王拜为司徒,其父吕清被拜为令尹,以示安抚。至此,吕臣基本上不再参与军事。楚国国内现在較有实力的军事将领还剩下宋义、项羽、刘邦三人。
在这三个人中,宋义的地位最为显赫。东汉荀悦在《前汉纪》中记载:“(项)梁益轻秦,有骄色,故楚令尹宋义谏曰”,如果荀悦记载无误,那么宋义在楚国还没灭亡前就已经是楚国的令尹了,可谓是德高望重,而且宋义在当时还有“知兵”之誉,此人能为熊心所用,那必然是遏制项羽的不二人选。
项羽的祖父是楚国最后一位名将项燕。项氏一族世代为将,可以算得上是楚国后期的一个贵族了。项羽年轻的时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会稽郡的子弟已经颇为敬畏项羽。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九月,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斩杀会稽郡守殷通。在刘邦投奔项梁后,项梁就常让项羽与刘邦一同征战,直至项梁败死。项梁死后,熊心亲政,项氏一族的权力开始被削。项羽不甘心被熊心和宋义统属,他一直在等待机会,准备夺走宋义身上的军权。
跟宋义、项羽这样的贵族相比,刘邦的身份最为低微。刘邦的祖父曾是丰邑的县令,到了刘邦父亲这一代,就已经是个平民了,但是家境还算比较殷实。刘邦年少时羡慕在山东六国盛行的游侠风气,仰慕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但是在刘邦去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时,信陵君早已去世多年,刘邦遂投入信陵君的门客张耳门下。楚国灭亡后,刘邦不再是楚民,而成为了秦民,需要遵守秦国的法律。刘邦遂参加了秦帝国在地方上小吏的考试,并成功通过考试,后来成为了泗水亭长。
在刘邦年轻时,结交了不少朋友,如萧何、曹参、周勃、卢绾、樊哙、夏侯婴等人,萧何、曹参、夏侯婴和刘邦一样,都是秦吏,其中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掾,曹参地位稍低,是沛县的狱掾,夏侯婴则负责在沛县内驾车接送使臣、宾客。周勃则是以编制养蚕器具为生,同时还给有丧事的人家做吹鼓手,后来周勃从军,当了一名弓弩手。樊哙平时则以屠狗为生。卢绾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与刘邦交情最好。从刘邦的前半生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三教九流无所不交,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刘邦将来的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起兵,当时刘邦已经在芒砀山落草为寇。九月,在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谋划下,刘邦率众前往沛县。后来刘邦又用心理战瓦解了沛县父老的斗志,成功占据了沛县。陈胜死后,刘邦归顺楚王景驹,后来又归顺了项梁,成为项梁帐下的一员大将,之后经常和项羽共同征战。
以上便是巨鹿之战前宋义、项羽和刘邦的简历,那么这三个人率兵出征后,又都会发生什么事呢?
宋义在统领大军出征后,行至安阳,不再进军,一连停留四十六日。同时,宋义又派儿子宋襄前往齐国出任齐相。为了给儿子送行,宋义还离开安阳,一路将儿子送至齐国边境的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并且置酒高会,暂时停留在那里。当时项羽主张渡河攻秦,而宋义却认为应该先让秦赵相斗,然后楚军再攻打秦军。结合宋襄出任齐相一事,宋义很有可能是想先让秦赵先互相争斗,这段时间内宋义争取到齐国的支持,最后再出兵伐秦。
宋义想得很好,但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对于军队的掌控力。当时宋义前往无盐,亲自为宋襄饯行,已经完全脱离了军队,而这正好给了项羽以可乘之机。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一月,项羽利用士兵对宋义不满的情绪,发动兵变。项羽进帐直接杀死了宋义,获得了士兵们的支持。在项羽强大的威慑力下,大家一致尊项羽为假上将军。项羽一面派桓楚将宋义“造反被诛”的事报告给楚怀王,一面派人杀死宋襄。宋义已死,北路军完全倒向了项羽,熊心无可奈何,只能拜项羽为上将军。至此,楚怀王的威权开始逐步丧失。
项羽掌握了北路军的军权后,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二月,在巨鹿大破秦军;端月,俘虏秦将王离,威震天下,诸侯率军归属项羽指挥;二月,项羽又大破章邯。至此,战争进入到了项羽率领诸侯联军与章邯统率的秦军对峙时期。山东六国终于走出了项梁战死的阴霾。六月,项羽再一次击败章邯。章邯在国内备受权臣赵高猜忌,而支持他的李斯早在去年已被夷灭三族,在外自己又屡战屡败,已经无力坚持下去。当年七月,章邯正式宣布投降项羽。
在巨鹿之战时,刘邦一直没有西进,而是在配合宋义、项羽北上救赵。在项羽大破章邯后,刘邦遂率领军队正式西进伐秦。二月,刘邦袭陈留;三月,刘邦夺开封;四月,刘邦攻颍阳(今河南襄城北颍阳镇),不久后,刘邦、张良等占领颍川郡全境,韩国复国;七月,刘邦取南阳郡;八月,刘邦兵临武关,逼至关中。秦王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为了抢在项羽之前进入关中,刘邦派魏人宁昌前往秦国,见到丞相赵高,希望赵高杀死秦二世,迎接刘邦入关,届时刘邦、赵高瓜分关中。赵高同意了刘邦开出的条件,不久便杀了秦二世。
秦二世遇弑后,赵高一面拥立子婴继位为秦王,一面派人来见刘邦。子婴甫一继位,便设谋诛杀赵高,为国除害。也许是刘邦已经得知了赵高被杀的消息,因此怀疑赵高派来的使者有诈,遂决定用武力消灭秦国。八月,刘邦破武关;九月,刘邦下峣关,于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大破秦军。蓝田之战后,秦军无力再与刘邦作战,灭亡已成定局。也许谁都没有想到,仅仅一年的时间,便攻守易势。秦王朝的主力被项羽摧毁,而刘邦的大军即将抵达咸阳(今陕西咸阳东),秦朝的灭亡已成定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5 2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