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秦国在正确的时间遇见了改变其国家命运的男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商鞅帮助秦国洗经伐髓,拥有了强国之基。
随着秦孝公的故去,新的王者秦惠文王闪亮登场,他和战国第一嘴炮---张仪组成新一代黄金CP。
作为大名鼎鼎的“合纵连横”主角之一的张仪,在战国史上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不过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他,对于张仪的介绍留到下一篇再说。
今天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一张全新的地图----巴蜀。
一、一场影响深远的辩论
1、秦惠文王进退两难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正在主持一场意义深远的会议,有两个重要的消息放在了惠文王的办公桌上,需要他做出决策。
第一个消息:西南方向的巴蜀地区,苴国和蜀国打起来了。双方都派出使者到秦国,希望得到秦国的支持,将对方收拾掉。
那这个时候巴蜀是个什么样的局面呢?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就一目了然了:
巴蜀形势图
此时巴蜀的形势如同一个低配版的三足鼎立,蜀国占据西川,主要是今天成都这一块;巴国占据东川,主要是今天重庆这一块;而北边的苴国面积最小,主要是汉中西边这一块。
从源头来看,苴国和蜀国是同出一脉,苴国当初是从蜀国分出去的一部分。可时间一长,亲戚关系没处理好,两家翻脸了。
实力上,苴国不如蜀国,所以打算拉着秦国做帮手:
老秦,我给你开道,你帮我把蜀国收拾了。
蜀国那边呢,也知道秦国不好惹,于是同样派使者过来:
秦哥,我们这点小事不劳您大驾,等我把苴国收拾了,我们继续哥俩好。
而对于秦国来说,巴蜀这块地方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视野中。
早在春秋秦穆公时期,由于东进之路被晋国牢牢挡住,因此秦穆公不得不被迫在西边刷怪练级,拓野千里,被周天子封了个“西霸”的荣誉头衔。
在西边副本通关之后,秦穆公曾经认真考虑过向南发展,越过秦岭拿下汉中,再伺机向巴蜀扩张。
不过这个计划还没等实施,穆公就去世了,之后秦国陷入漫长的低谷期,南征之事就一直搁置了。
秦穆公:巴蜀这块楼盘老夫早就看上了
可今时不同往日,秦国被商鞅打通任督二脉,浑身真气充盈,正要大展拳脚。
秦惠文王是完全有动力、有能力考虑南向战略的。
第二个消息:韩国来进攻秦国了。
《史记·张仪列传》:而韩又来侵秦。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战国七雄中垫底的韩国,来进攻秦国了!
如果不看事情的前因后果,韩国敢做出这种事,那一定是韩宣王假酒喝多了。
可要是看一下前两年发生的事,你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公元前318年,在魏国公孙衍的号召下,赵、魏、韩、燕、楚五国合纵,组成联军进攻秦国,双方在函谷关下展开大战。
而秦国西面的义渠趁着秦军主力在东线的好时机,大败秦将,迫使秦国不得不与五国联军议和。
公元前317年,秦国缓过劲来大败韩魏联军,消灭了八万两千人。
了解了这个背景,就知道此时正是【合纵】和【连横】两大门派你方唱罢我登场,韩国的背后有整个【合纵联盟】在撑腰,胆子就肥起来了。
为报一箭之仇,公元前316年,韩国来找秦国的麻烦。
面对这个情况,秦惠文王有两个选择:
要么先解决东面的韩国,要么先出兵南面的巴蜀。
由于有了之前腹背受敌的教训,秦惠文王很纠结。
《史记·张仪列传》: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
先解决东面,再出兵巴蜀,恐怕机会就这么失去了;
先去攻打巴蜀,又不像现在坐高铁那么快,一来一去至少一年半载。
万一战局不利被拖在巴蜀,函谷关这边再来个什么事,就又是两面受敌。
秦惠文王:向左走,向右走?
当面临重大战略决策,一把手难以下定决心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拉着核心圈子开小会,集思广益,听取其他人的意见。
这时候惠文王麾下的文臣武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方以张仪为代表,建议先打韩国;
另一方以司马错为代表,主张先南下巴蜀。
惠文王:既然你们各执一词,那都说说理由吧。
2、司马错和张仪的两个方案
这一段辩论,《史记》中记载得很详细,非常精彩。我们先看看张仪的方案:
《史记·张仪列传》: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张仪拿出了一个非常有新意的方案----挟天子以令诸侯!
没错,这就是最原始的版本,后来在曹老板手上发扬光大。
张仪建议:我们向东把韩国的新城和宜阳拿下,这样就可以打通前往周天子封邑的道路。到时候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大事可成!
至于巴蜀那边,我们没必要费心劳力去管那些破事。
张仪力主向东进攻
张仪是魏国人,他的想法有着很深的六国烙印。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原地区都是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
因此,中原产出的人才天生就有一种优越感,只重视中原的事态发展,对于偏远地区会不自觉地轻视。
在战国时期,能够以“中原”这个地理概念拥有优越感的国家不多,以前的晋国算一个。
“三家分晋”之后,有资格的国家只剩下魏、韩、齐、鲁、宋这几个黄淮流域的选手了。
北边的燕、赵被认为是苦寒之地;南方的楚国整个春秋时期都在拼命向北扩张,就是为了挤进这个贵圈,到了战国也勉强只能算半个;至于西边新崛起的秦国,压根儿就被中原诸国看不起。
这个鄙视链哪怕是秦始皇扫平六国之后,都没能扭转。
至于比秦国还要偏远的巴蜀呢?那就更别提啦!
在中原士人眼中,那就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看着地图都找不到在哪儿。
所以张仪坚决主张先对付韩国,是非常合乎情理的选择。毕竟对他这种纵横家来说,精彩的中原才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嘛。
就像他说的那句话,“争名者於朝,争利者於市”,有才华的人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才能事半功倍。
但这个方案对于张仪个人是最优,却不代表对于秦国也是最优。
张仪版本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能不能成功?
笔者认为大概率是不行的,因为此时周天子的价值,远远比不上五百多年后的汉献帝刘协。
汉献帝:讲战国你也能扯到我?
可张仪此时已经是文臣之首,他的方案哪怕不是最优,只要没有更好的主意,惠文王大概率会采纳。
剧情发展到这里,好一点的编剧应该会在这里设置转折。
而真实的历史也是如此,有人站出来表示,我不同意!
这个人就是本文的主角-----司马错。
二、被严重低估的司马错
司马错这个人,史料上的信息很少,生卒年月都不清楚。只知道他是少梁人,地地道道的老秦人。
他有个后代名气更大,就是写《史记》的司马迁。
根据记载,司马错是后来才担任的国尉,我们并不知道在这次会议的时候,司马错是什么职位。
不过能和总经理讨论公司战略的,至少也应该是副总级别吧?
从司马错能够参加这次会议,并且有资格发言,能和张仪据理力争这些表现来看,他至少是惠文王重点培养的青年才俊。
为什么是青年呢?不是生卒年月不详么?
因为在将近四十年后,公元前280年,司马错同志还带兵伐楚,拿下了黔中郡。
按照古人的平均寿命来倒推,这时候可不就是小将司马错嘛。
小将司马错
司马错的意见和张仪截然相反,他认为应该优先攻占巴蜀,我们来看下他是怎么说的:
《史记·张仪列传》: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原先从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司马错提出了三个至关重要的理由:
第一,攻打巴蜀有利于增加土地
司马错说,要想国家富强,必须要增加土地面积,这样才能够富国强兵。
还记得我们这个系列前文中推导出的那个公式吗?
在古代农业社会,更多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更多的粮食养育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造就更强的实力。
古代国家强盛与否,往往与疆域的大小有直接关系。除非土地全是戈壁沙漠,否则大国的实力总是更强的。
所以司马错的观点十分务实:别管巴蜀是不是偏远地区,我们把它攻占下来,土地就能够增加,这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攻打巴蜀没有干扰,而且名利双收
巴蜀位于西南边陲,不与中原相邻,对于秦国而言是极大的利好。
如果秦国进攻巴蜀,除了楚国之外,其他各国不会对秦国产生干扰,巴蜀就是秦国的专属副本。
而且蜀国、苴国在中原各国看来就是戎狄,现在打成这个样子,那就是桀纣的行为。我们秦国这时候出兵,是师出有名、以正讨逆!
就算将巴蜀的土地和资源全部拿下,也不会有人来说我们不对,这是名利双收的大好机会!
相反如果这个时候要去弄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就相当于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不光是韩国,魏、楚、齐、赵等国家都可能搅和进来。
到时候我们秦国名声臭了,还捞不着什么好处,这种亏本买卖傻子才去做呢。
司马错:攻打巴蜀名利双收
第三,苴国相邀,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个原因司马错没有明说,不过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一次苴国愿意主动让开道路,是可遇不可求的好机会,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向东攻略中原的机会多的是,南下巴蜀的机会这辈子可能就这么一次。
为什么这么说呢?攻打巴蜀的难度这么高吗?
这个原因我们下一篇再讲,先来品一品司马错的这番话。
大家觉得这么一番有理有据的阐述,可能是一个只会冲锋陷阵的猛将说出来的吗?
先是从国家层面阐述长远的利益,然后从国际外交的角度说明攻打巴蜀的有利条件,还能看出这是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讲真的,这番话如果不看名字,你说是韩信说的我都信!
凡是这种具有天下格局视野,能够从战略层面考虑问题的将领,中国历史上不会超过二十人,全部都具有一军之帅的资质。
声名不显的司马错能说出这样一番阐述,足见他绝对是被低估了的名将。
这也是他第一个被低估之处---战略眼光。
结语
听完了司马错的慷慨陈词,秦惠文王被彻底征服了,当场指着司马错说,“有道理”!
于是这事就这么定了,南下!
一件事不找两个人,既然司马错是南下战略的支持者,那么就由他把这事儿办了吧。
没想到这一去,司马错再次让人大跌眼镜。
究竟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呢?
司马错还有没有其他被低估的地方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9 00: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