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映象网讯(大象新闻记者 金江涛 通讯员 薛鑫雨)一片棕榈叶,叶茎为筋架,编扣、打结、穿插……不多时,一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手工“蚂蚱”就出现在周口市川汇区棕编代表性继承人洪涛手中,瞬间引发围观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3年暑期非遗考察队全体队员的注目,惊讶声与赞美声不绝于耳。
近日,该考察队来到河南省周口市非遗保护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考察,在这里,周口市川汇区棕编代表性继承人洪涛为队员们亲自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手工课”。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笔下悠然自得的渔夫生活,同时也记载了一类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棕编技艺。该非遗项目传承人洪涛现场不仅为队员们简单介绍了棕编技艺的历史来源与制作流程,还给每位队员发放棕榈叶,带领大家共同完成棕编手工课,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传承非遗文化精髓。
一片叶子一分为二,然后从中间抽入叶茎作为筋架,再把粗一点的叶片绕两圈,然后把细一点的叶片穿进去……活动现场,实践队员们跟着洪涛一步步的认真讲解,开始动手编织起来。初学棕编的队员无法很好地掌握技巧,洪涛便鼓励其走上讲台,“手把手”辅导教学。这一堂特殊的手工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实践队员们相互配合、比学赶超,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考察队每名队员都做出一件属于自身“特色”的棕编作品,亲手揭开了该非遗项目的神秘“面纱”,近距离感受到非遗传承的魅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非遗考察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非同寻常”的手工课切实拉近了实践队员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让实践队员们得以透过千年的时光窥探古人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也激励下一代青年人更加积极地探索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编审:秦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3 14: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