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圣
冬日乌江,碧水苍苍。
从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码头登上游船沿江畅游,乌江源百里画廊的险峰绝壁尽收眼底,鸭池河大桥横跨山间。笋子岩下的广场上,盛装打扮的村民正在排练一场重要的“村晚”。春节将至,村里的喜气又多添了几分,银饰舞得叮当作响,高亢的苗歌在山间回荡,唱的是山清水秀生态好,唱的是村美民富产业兴。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悬崖下的村庄,带来了深切祝福和殷殷嘱托,“祝你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1000多个日夜奔流不息,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再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年来,贵州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不断夯实“三农”压舱石,全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了坚实支撑,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锦绣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铺展开来。
日子火起来
峡谷风光雄奇险峻,秀美乌江波光粼粼,这三年,化屋村又发生了许多新故事。
“对面的这座山峰,被当地人称作‘大鹏展翅’,也寓意着当地人的生活如大鹏展翅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田佳秋站在乌江源百里画廊观景台介绍,如今当地旅游业兴旺,带动了经果林、黄粑、黄牛、黄姜、苗绣等产业发展,从当年的“三不通”(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到如今的样样通,化屋村的变化天翻地覆。
杨文丽是最先抓到发展契机的年轻人,从农民到老板,她的蜕变跟随着时代的脚步,“2021年我回到家乡做苗绣,从创业到现在,已经带动了村里20多名绣娘一起干,通过售卖我们的苗族服饰,年产值可以达到300万元。”杨文丽自豪地说,当地旅游的蓬勃发展,让她的事业更上了一层楼。
村庄的发展,把许多离开家乡的人唤回了大山,2021年前,化屋有600多人在外务工,到2023年底,在外务工人员降至200多人。
丰富起来的不仅是人气,还有村里的增收路,民宿和农家乐、小卖部一家家开设了起来,车间、工厂一座座建了起来,人们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卖农产品,精神物质双提升。
在一揽子政策举措的发力下,助力脱贫群众增收的根基更深,发展的信心也在不断加强。化屋只是黔贵大地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2023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
乡村美起来
在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一首《十谢共产党》传唱至今。站在田家沟十谢亭,远看茶山郁郁葱葱,近看小楼庭院生机盎然,黔北民居与廊桥水榭呼应,“和美乡村”的好风光赏心悦目。
从穷山沟蜕变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龙凤村的变化一步步踩在了时代的脉搏上。2023年4月,我省印发《贵州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把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作为行动抓手,全力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全省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迎来华丽转身,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里子”“面子”都有了双提升。
听听来自基层的声音——
黄平县旧州镇白纸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俊说:“乡村建设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不断丰富建设美丽乡村的内涵,要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说:“这几年我们花茂村是产业兴、生态优、乡风好、民风顺、党建强。”
雷山县望丰乡三角田村村民李通彰认为,有奔头就是最好的生活:“有产业有收入,能务工有工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四在农家”激活了各地乡村的内生动力,一批批精雕细琢的村庄,以独特的风貌展现在大众眼前。
产业兴起来
贵州之贵,贵于山。近年来随着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各地特色优势产业争相冒头,在田野里打起了“丰收仗”。
2023年,镇宁蜂糖李再次火热出圈。丰收时节的镇宁自治县六马镇李子交易市场,车辆川流不息,各种规格的蜂糖李一筐筐整齐码放摊位前,不用叫卖,商客依旧络绎不绝,不远处各家快递公司的大货车正在紧锣密鼓地打包装车……这一年镇宁蜂糖李再次创下总产值30亿元的战绩。
好山好水产好物。时逢新春佳节,接续蜂糖李的佳绩,六马镇的沃柑再次为当地的“甜蜜事业”锦上添花。六马镇纳建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昌鸿告诉记者:“目前纳建村种植有沃柑600多亩,以亩产5000斤算,一亩能有2万多元的产值。”
“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修文,猕猴桃用一根藤牵出了千家万户的致富经,2023年实现综合产值28亿元;
在湄潭,“一片叶子”这一年带来了75.03亿元产值,助推30万茶农人均增收1.3万元,再次以傲人的成绩稳居“中国茶业百强县”之首;
在兴仁,薏仁米“发光发亮”,490余家加工企业和作坊携手闯天下,20余万人跟着产业奔富裕;
…………
纵观全省各地,一大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链条完备的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合力绘出山地特色农业的“土特产”图谱。
数据展现新气象,202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53.61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全年园林水果产量比上年增长9.6%,茶叶产量增长8.0%,中草药材产量增长7.0%,蔬菜产量增长3.8%。
(本版图片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圣 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4 11: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