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春班剧照 《刁蛮公主戆驸马》旦场村舞台照
春班剧照《洞庭良缘》茅山村舞台照
2月22日化州茅山村年例,逾2万人到现场看大戏。
过年看大戏,无戏不成年——这是很多广东人的观念,即使现代娱乐丰富多彩,过年做大戏仍然很重要。因此,春班(粤剧院团在春节期间的演出)也就成为粤剧院团最忙碌的档期。在广州演完热闹的“新年睇大戏”之后,广东粤剧院下辖的一团和二团便开始了下乡演出。日前,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随广东粤剧院走到粤西的多个村镇,看到了粤剧在民间最鲜活的姿态,看到了民俗和粤剧碰撞产生的别样花火,看到了文旅融合的另一种方式,也看到了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的幸福图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
当民俗遇到粤剧 人山人海还有现场直播
“年例大过年”。粤西地区有年例习俗——通常在正月里,当地各村会根据各自习惯择日过年例,“食大餐,睇大戏”,就是过年例最重要的节目。
2月20日,是茂名电白区旦场村年例,旦场村请来广东粤剧院二团,于2月19日至2月22日连演4场大戏。
2月20日上演的是粤剧名家曾小敏、彭庆华领衔主演的经典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晚上8时30分,锣鼓喧天,精彩大戏开场。文化广场对面,其他民俗活动同时进行。广场周边,是热闹的集市,人们吃吃逛逛。鞭炮声声,烟花阵阵,热闹无比。演出约晚上11时结束。“好看!好看!真好看!”“好美!”正月的村庄,粤韵飞扬,春风沉醉。
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表示:“我们下午4点半到达旦场村,舞台前已经有很多观众在等待。到8点半演出开场,已经是人山人海,看到这么多的观众,我们很感动。《刁蛮公主戆驸马》这部戏很多观众都喜欢,大家看了也很开心,台上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很多,非常适合春班。”
粤剧春班如火如荼。2月21日,记者来到化州茅山村。当晚,广东粤剧院一团在这里上演《唐宫香梦证前盟》。
这是广东粤剧院一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第一次演这出戏,此前在广州排练了一个多星期。“我的外公是这个村的,拿最好的戏回馈父老乡亲。很开心!”文汝清如此表示。
茅山村常住人口约3500人。村里的文化大楼去年竣工,主要由乡贤捐资。村里人历来喜欢粤剧,20世纪70年代,村里还有自己组建的粤剧团,“有二三十个成员,经常去外面演出。”村里人自豪地说。
茅山村的春班现场秩序井然。村民提前报名,以家庭为单位安排好座位。演出有开场铃、散场铃,颇有剧场的仪式感。整个文化广场有6000多平方米,因此,除了主舞台,广场离舞台较远的两侧,还设有两块巨大的LED屏。当晚的演出现场直播。没有座位的观众还可以通过LED屏清晰看到舞台上的表演。演出期间,记者就在不少平台刷到了茅山村春班的视频。
这次年例,茅山村连做三晚大戏。2月22日是茅山村年例“正日”,当晚,粤剧名家丁凡、蒋文端领衔主演《洞庭良缘》,吸引了超过2万人前来观看,停车场停了两三千台私家车,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涌来观看;2月23日,粤剧名家曾小敏、文汝清领衔上演《白蛇传·情》,这是《白蛇传·情》首度下乡演出。
“我今年50岁,从我有记忆起,就开始看春班大戏了。”在旦场村,一位姓蔡的村民告诉记者。00后小林在外地上大学,回来过寒假的她看到今年的大戏是广东粤剧院来演,立刻约了好友来看。“因为是名家名团,所以今年的年例大戏,人尤其多!”当晚,没有占到座位的小林,全程站着看完了《刁蛮公主戆驸马》。
粤西的粤剧氛围很好,也吸引了很多跨省跨市而来的戏迷。在旦场村,记者遇到了一个10人组成的戏迷团。
来自广州的70后陈女士从2016年开始追春班,“有些戏码的版本,只有在春班才能看到,例如昨晚在鳌头镇,正戏之前可以先看例戏《六国大封相》。在乡下看春班,感觉更有活力更热闹,氛围更加轻松接地气,名家的互动表演也更加自然。”
来自江苏的90后张女士在上海工作,《白蛇传·情》之前在上海演出时她“入坑”粤剧。“今年有假期,有些剧目之前我也没有看过,于是和戏友一起来追春班。”
戏迷团晚上看戏,白天在周边游览,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也是文旅结合的另一种方式,“比如,我每年会去广州看三四次粤剧,每次都会去两三个不同的博物馆。”这次是张女士第一次来茂名,“我们也计划在周边走一走。大家都是看戏认识的,好久没见,也借追春班的机会聚一聚,聊一聊。”
春班变迁折射乡村变化 红线女曾在粤西春班连唱三曲
在化州茅山村,记者见到了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他回忆自己30年前第一次来粤西演春班的情形,“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坐车十几个钟头才能到。当时也没有酒店,自己带铺盖。大家分散住在村里,在哪里住就在哪里吃,从一条村走到另一条村。”
演了这么多年的春班,丁凡也看到了春班的诸多变化。
其一,环境越来越好。早年的戏台是用竹子搭建起来的,上面铺木板,演武戏的时候都很忐忑。演戏还要看天气,天气热的时候蚊虫多,天气冷的时候根本挡不住风……如今,很多村里都修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大楼。
其二,观众素质提高了很多。粤西的观众会看戏,很懂戏,还经常在一起评论。
其三,观众要求高了。“灯光服装舞美……观众要求高,所以现在民营剧团的水平也在提高。”丁凡说,“我们在广州有多少东西,下乡就要给观众多少东西。大家互相监督互相促进,这也督促我们不断提高水平。”
其四,戏金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一个剧院演一场的戏金是4500元。现在戏金高了很多,有名家演出的场次可达到十几万一场。
“春班下乡演出,比在剧院吵很多,但是看到这么多观众,也让我们演员好兴奋。”丁凡说。
二十多年前,红线女第一次来粤西春班,就是丁凡带来的。当时红线女说“我先看看,我不唱。”但是在现场看到人山人海的观众,还有很多观众爬上了榕树头,红线女感叹“这么多人看呀!”忍不住唱了三首曲,其中就有《荔枝颂》。
粤西的春班盛况引发了很多粤剧名家的关注。丁凡透露,白雪仙也曾从香港过来连看三晚春班演出。
丁凡的弟子、广东粤剧院一团团长文汝清回忆自己第一次演春班的情形——当时文汝清还在广东粤剧学校读书,学校以文汝清1995级粤剧班学生为主成立了广东粤剧青年团,“2000年春节,我们青年团跟着罗品超、罗家宝等老前辈一起去到电白、吴川、东莞等地,配合泰斗级的演员们演出。”
这一次,在家乡演出,文汝清的母亲表示,“整个家族都很开心。我们家族有很多在剧团工作,本来不想让他做这一行的,因为觉得太辛苦。但是他很喜欢。当年粤剧学校来招人,他说‘你不给我报名我就离家出走’。”
粤西是粤剧的福地,很多粤剧演员都来自粤西。他们从小看春班大戏,耳濡目染,便在心中种下了粤剧的种子。
今年春班尤其热闹 会一直演到3月
广东自古就有在新春佳节载歌载舞的习俗。近一百多年来,逢节气、祈福、祭祀等传统活动,常见粤剧演出。
春班大概是20世纪20年代从“下四府班”形成。明清两代,广东分为十个州府。现在的茂名、化州、电白、湛江、吴川等县市在当时属于“下四府”。组建和活动于下四府的戏班“下四府班”每年秋季筹备组班,以便赶上秋收后的醮期及其后春季的年例戏、神诞戏演出。
《粤剧大辞典》这样描述:酬神演戏是下四府班生存发展的基础,下四府班的主要演出活动就是演神功戏。每逢神诞、节庆、年例,许多乡村都搭建戏棚请戏班演出,尤其是每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各村竞相演戏,于是形成了“春班”的演出习俗。
由此可见,粤西春班兴盛由来已久。而当“年例”民俗遇到粤剧,春班更是兴盛无比。
春班习俗流播甚远。粤西之外,珠三角地区也很兴盛。
今年春班下乡演出之前,广东粤剧院运营多年的演出品牌“新年睇大戏”已经在广州演出6场。从大年初三到初八,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名家坐镇,好戏连台,六场大戏场场爆满,其中《刁蛮公主戆驸马》《洞庭良缘》《紫钗记》等经典粤剧,更是开票不久就售罄。
“‘新年睇大戏’充满广府年味,跟‘行花街’‘逗利是’一样是我们家的保留项目。名家名团名剧,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惊喜!”广州观众如此表示。“新年睇大戏”也吸引了很多外地的戏迷以及游客。有福建游客表示:“这是我第一次过年的时候跟家人来广州游玩,感觉非常棒!让孩子观看粤剧,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的春班尤其热闹。大年初九之后,广东粤剧院的两个团都来到乡下演出。今年的春班会一直演到3月,很多观众期待着我们,我们也会献给观众最好的演出。”曾小敏如此表示。
无论是在广州,还是在粤西,还是在珠三角的其他城镇村落,当一台大戏开锣,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会聚在一起,互相拜年道吉祥,便是春意浓浓,快乐融融。
一路春班,一路春光,一路春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6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