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海都市报
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42万人,有7个省份首次迎来新高考,考试、命题、招生等方面的种种变化,让志愿填报难度有所增加,这对于考生、家长和老师来说无疑都是一场“硬仗”。
高考志愿填报即将开始,很多家长都收到了AI辅助报考志愿的广告,基于大数据的AI算法真能帮助考生和家长做好报考功课吗?
不少考生和家长
考虑使用AI辅助填报高考志愿
随着大模型、生成式AI技术持续突破,AI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高考志愿填报。输入高考地区、考试分数、区域位次、兴趣方向等信息,就能生成一张高考志愿信息表,建议的大学、专业和录取概率一应俱全。
浙江湖州安吉县的谢秀华是一名考生家长,临近高考出分,她在社交平台上浏览了很多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的帖子,不少都打出了“AI助力精准填报志愿”的广告,这让她颇为心动。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42万人,7个省份迎来首届新高考,部分专业也调整了选科条件。
吉林通化的尹女士已经和家人翻阅了数百页的招生手册,仍感觉毫无头绪。大数据环境下,尹女士只要打开手机软件就会被推送一些“AI助力高考志愿填报”的广告,她也尝试下载了一些App。尹女士表示,今年是吉林省执行新高考的第一年,没有往年的排名比对参考,自己心里十分没底。
有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自身“存在报考信息差”是他们选择相关服务的主要原因。
信息不全面,收费不规范
AI志愿填报建议存在局限性
“输入所在地区、高考分数等信息,一张志愿表即刻生成,学校、专业和录取概率一目了然。”记者在搜索引擎中以“填报志愿服务”为关键词搜索,发现不少平台和机构打着“人工智能”旗号吆喝。记者随机打开一家网站,将考生信息设置为北京市预估高考分640,同时输入“对计算机感兴趣”的附加条件。几秒后,系统显示推荐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所首选高校,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两所备选高校。
然而,同样的信息输入到另一个平台中,得到的结果却大不相同:首选学校有北邮和北理工,备选学校则是北京工业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另外还推荐了天津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上一家机构推荐首选的北航并未出现在名单中,同时它把“北京”误认为是限制条件,仅将范围锁定在了北京高校中。
看似聪明的人工智能,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表现并不稳定。记者以同样的信息在10个“AI填报志愿”平台上咨询,得到的结果均不同,甚至有两个平台将同一所学校分别放置在了“冲刺”和“稳妥”两个不同的栏目中,录取概率相差不少。
然而,当记者想继续咨询具体的专业选择时,平台却跳出了收费页面,费用在几十元至上百元不等。一个名为“金榜题名”的平台,仅能免费生成一所推荐高校,想要获取更多信息,需要支付68元的会员费。另外一个名为“蝶变”的平台则直接要求充值368元,才能显示人工智能推荐的志愿填报列表。
其实,人工智能辅助填报高考志愿并非第一年推出。此前,就曾有考生靠它填志愿,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AI建议填的6所大学都没录取,号称成功率在70%以上,最终录的是我自己填的保底大学,分数线比我高考分数低了20分。”记者在某投诉平台上看到,类似的投诉不少。还有人说,每个软件都打着“精准填报”的旗号,但同一高校录取概率能差一半以上。
对此,北邮计算机学院教师徐童认为,目前一些所谓的“AI填报志愿”产品其实算不上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大部分还是对以往高考历史数据的归类整理,帮助用户快速查询高考历史数据,“AI推荐的结果,只能起到辅助和参考作用。”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表示,数据更全、算力更强是AI模型应用于高考志愿填报最大的优势,但由于算法结果的科学性有赖于训练数据的选择,其填报建议也可能存在局限性。AI算法提供的志愿填报建议结合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但是算法本身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算法依赖于过去几年的考生数据,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会影响结果。算法的训练数据量越大,通用结果就会越准确,如果训练数据量不足或数据不平衡,就会影响算法的性能。同时,安全和隐私问题不可忽视。从以往经验来看,依托于大数据的AI算法工具提供的个性化服务,需要大量个人数据的输入和模型训练,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使用过程存在信息泄露风险,AI高考志愿填报工具同样不例外。
不要盲目求助报考机构
咨询方案只作参考
今年,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集合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海量数据,依据往年录取情况和考生成绩生成个性化志愿参考建议,同时可以展示专业满意度、就业去向等数据。该平台免费向考生开放使用。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宁小华表示,在数据和技术准备方面,除了部一级的志愿参考系统以外,各省份的志愿参考系统也进行了升级,部省两级的志愿参考系统功能上互为补充、相互链接。但由于志愿填报是一种对未来的预判,能否被推荐的志愿录取具有不确定性。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表示,家长和考生在志愿填报阶段要特别注意,不要因陷入“报考焦虑”而盲目求助报考机构,应在分析自身情况和招考信息的情况下,依据分数、兴趣等做出稳妥的判断。
陈志文表示,要防范过度营销和焦虑营销,坚决反对把志愿填报委托给某个机构。希望学生和家长利用这次机会,做一些功课,咨询方案只提供参考,最后的决策还是要由自己来完成。
据《成都商报》报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5 09: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