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谭文红是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专业,2007年7月入职云南中医药大学,主要从事中药、少数民族药质量标准控制、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她是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主要建设人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傣药学”方向四负责人。
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是“云中医”一张的靓丽名片。新入学的“云中医”学子、来学校参观考察的嘉宾,都能从这里感受到特色鲜明的云南中医药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叹服于各民族丰富独特的诊疗方法及源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用药智慧。
谭文红正是负责打造这张靓丽名片的重要人物之一。
2007年入职学校以来,谭文红围绕推进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重点做了三件事:负责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药材展厅建设,为弘扬云南中医药少数民族医药文化搭建平台;研究制定少数民族药药材标准,为少数民族药开发提供基础研究支撑;编撰出版云南少数民族药教材,终结云南少数民族药学没有教材的历史。
她为博物馆“赋灵魂”
如果博物馆会说话,它会告诉人们:谭文红是它最亲近的人之一。
博物馆5个药材展厅陈列的2000余种中药材标本中,一半以上由她牵头负责收集,九成以上由她负责整理核对;腊叶标本室收藏的1万余份腊叶标本,是她带领学生进行整理、分类、补充、归档,并建立电子档案。
谭文红至今记得刚入职学校时,在学校标本室工作时的情景:“那时学校的标本馆设在一间大教室里,很简陋。当时学校正准备迎接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我的工作任务就是对标本室的标本进行整理、陈列,采集制作《滇南本草》中收载药材的标本,打造滇南本草特色展区。”
药材标本采集制作是件苦差事。《滇南本草》共有450多味药物,谭文红和两位退休返聘的老师,想方设法去各种场所、通过各种渠道采集。“我们要么去野外自己采集,要么委托少数民族医医师帮忙采集,也去农村的集贸市场买过,昆明附近的山我们基本都去过了。”
学校顺利通过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谭文红采集《滇南本草》药材标本的心劲儿却越干越足:“滇南本草是我们云南人从事中药少数民族药研究开发的源头活水,是我们云南中药少数民族药的魂,一定要建好展厅。”
2009年9月,学校由关上校区整体搬迁到呈贡校区后,原来的标本室有了一栋楼的地盘进行改造提升。“我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负责建设博物馆5个药材展厅。”谭文红说。提出设想并征求各方意见后,5个药材展厅的建设思路变得清晰:保留关上校区标本室时期的神农本草展厅、传统药材展厅,滇南本草展单独设立展厅,新建少数民族药标准展厅、云南特色药展厅。
谭文红以建设5个馆为契机,对标本室原有的药材标本和腊叶标本全面整理核对,联动权威机构全面正本清源,并进行新标本的采集补充,对展馆文化元素、呈现风格与设计公司不断交流,对展出形式、装修风格和材料等提出要突出云南特色的要求。经过半年的努力,博物馆如期开放,成为云南省内外兄弟院校和相关单位学习的样板。
因为要建好博物馆的执念,谭文红差点把命搭进去。2009年暑期,她独自驾车前往楚雄一个乡镇采集《滇南本草》中的药材滇黄芩制作标本,请了当地一位药农做向导。他们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了很久,离山顶目的地不远时,突然下起了雨,车辆很快也变得不听使唤,在泥泞中打滑。一边是千仞绝壁,一边是万丈悬崖,她紧握方向盘强作镇定,腿肚子却直抽筋。努力了好长时间,车辆仍陷在泥泞中,怎么也不出来。好不容易来了几个小伙子,帮她把车辆抬了出去。到了目的地,却被下雨上涨的河水拦住了道路。身材高大的药农向导站在河边,犹疑而胆怯,迟迟不敢过河。等他们采到滇黄芩时,天色已黑。“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形,还觉得后怕。”谭文红说。
博物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接待的重量级人物越来越多。“躲”在幕后的谭文红却远离众人关注,日积月累不间断做着一件事:默默地收集、采集标本,不断丰富博物馆内涵。
2022年,谭文红主持云南省卫生健康委重点项目——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馆藏能力提升。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由此迈出新步伐。在对博物馆数字化改造提升中,谭文红带领团队除了对5个药材展厅藏品进行更新补充、数据转化,还对药材展厅风格进行了提升改造。在“特色药材展厅” 增加了云南十大云药板块,进一步凸显云南中药少数民族药资源的特色优势;传统药材展厅更加彰显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她助少数民族药“出深闺”
除了打造博物馆药材展厅,谭文红这些年所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为少数民族药进行标准研发,助推少数民族药走出“深闺”,造福民众健康。
谭文红介绍,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药资源基础坚实,云南白药就是由彝族药发展而来,朱兆云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痛舒胶囊属于原创性彝族药。近年来云南中药材产业中发展较好的一个品种灯盏花,最早记载于《滇南本草》,是云南省傣、彝、苗族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传统、经典特色用药。
然而,有很好疗效的少数民族药,要从地方性民族民间用药成为广泛而普遍地应用到临床的合法用药,中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首先要为这种药材研究制定质量标准,确定其合法地位。”谭文红说。
2008~2010年,云南中医药大学参与了云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云南省习用药材标准研究制定”,谭文红作为副组长,研究制定的44味药材标准收载于《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第七册,项目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谭文红讲述,每种药材长什么样子,有哪些纹路、颜色特征,切开后的断面特征、里面的细胞特征,都要进行实质性描述;药材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什么,灰分、水分控制在什么程度,都要明确;还要进行毒性试验和安全性评价,整个过程涉及植物分类学、中药鉴定学、植物化学、中医基础理论、药理学等,需要联动植物所、药检所等单位。
在少数民族药科研链条中,标准研发是最基础的一环。“做标准研发的过程,其实就是把民间使用的药材合法化、明确质量标准,确保其安全有效使用的一个过程。”谭文红认为,夯实了这个基础,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新药研发会更有底气。她举例:“灯台叶是傣族的一个止咳药物,是我们研发标准的44种少数民族药里的一种。后来有专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研发出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新药。可见,少数民族药的研究开发可有效补充丰富中医药体系。”
对少数民族药研究越深入,谭文红越对云南少数民族药越有信心。2011年学校成立民族医药学院后,她毅然加入,把更多的心血与热忱投入少数民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科研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主动找到谭文红,与学校开展少数民族药的标准研发制定和产品开发等横向合作,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性技术壁垒,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目前,谭文红共主持两项云南省科技厅生物医药重大专项、一项中医联合重点项目,研究内容都是云南少数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参与科技部现代中药重大专项一项、参与云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多项,研究经费近千万元,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申报专利10余项。
“对少数民族药研究得越多越深入,我就越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云南的少数民族药究竟有多好!”谭文红说。
她为少数民族药育人才
在云南中医药大学,谭文红的角色和身份,是民族医药学院药学教研室的一名普通教师。
这些年,她先后承担本科课程云南少数民族药学、傣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云南少数民族药学研究进展、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概论、云南少数民族药学、少数民族药质量控制与评价、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标准建立、云南道地药材与少数民族医药专论,以及博士研究生课程云南少数民族医药专论研究等多门少数民族药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位对少数民族药充满感情并经常踏足山野从事科研的教师,注定与众不同。
谭文红的课总是弥漫着大自然的气息,使学生对“天人合一”有更加直观深刻的体悟。她的课程在教室、实验室、博物馆,在学校的药草园、在崇山峻岭、在田间地头……课程氛围生动活泼,广受学生的欢迎。在课外,她会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专业方向,带着学生做研究,为他们指点迷津。每年的小学期和野外实训,她经常亲自带着学生上山采药,教学生识药认药、制作标本,燃起学生对少数民族医药的热爱。对于学生的提问,无论多晚、无论是否是节假日,她都及时反馈或辅导。
和她共事的老师们评价,谭文红对云南少数民族药学充满热情,是云南少数民族药发展的积极践行者。她治学严谨,以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个项目、教好每一个学生为准则。她无私地将其所学所思所感与青年教师分享,注重教学梯队的培养。
云南少数民族药学是云南中医药大学特色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主要是介绍云南境内少数民族使用药物的基本理论和常用药物的性能、功效、少数民族药用经验和附方,却一直没有权威的出版教材。为了让学生早日用上教材,谭文红主动放弃寒暑假及周末休息日,带领教研室老师经过两年的撰写,即将在今年出版云南少数民族药教材,结束这门特色课程没有教材的历史。
“这些年,经历太多的酸甜苦辣,很苦很累,但觉得很有价值,对得起我作为一名少数民族药工作者的责任与良知。”谭文红表示。 (程三娟 贾艳姝 冯泽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9 1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