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多彩贵州网讯连日来,汇川区芝麻镇的高粱陆续成熟,各地进入繁忙收割期,采收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

在高原村田间地头,饱满的高粱穗沉甸甸地垂向大地,种植户卢光扬和家人正弯腰挥镰。不远处,沙湾镇前来“取经”的十几位村书记、粮农正围站在田埂边,目光紧紧跟随卢光扬手中的镰刀。
“卢大哥,您这高粱穗子看着比我们那儿饱满多了,按订单标准收割确实不一样啊!”沙湾镇一位粮农忍不住上前搭话,脚下的泥土沾着新鲜的高粱秸秆碎屑。卢光扬直起腰擦了擦汗,笑着扬起手中的高粱穗:“可不是嘛!今年酒厂订单要求高粱得收‘老’点,等完全熟透才动手。这14亩地,保守估计能收7000斤,订单就在手里攥着,收多少卖多少,心里踏实着呢!”

高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韩孟李也在一旁补充:“订单种植是我们最大的底气。”他指着卢光扬家地里整齐的垄沟,向参观者介绍:“就像老卢家这样,从种植到收割全按订单标准来。今年全村3300亩订单高粱,平均亩产约500斤,比往年零散种植时高出不少。”
沙湾镇的粮农们纷纷掏出手机,对着饱满的高粱穗和规范的田间管理拍照,时不时低头在本子上记录,田埂上的讨论声混着镰刀割秸秆的“唰唰”声,成为秋日里最热闹的交响。
在观音寺村陡峭的山坡上,夏应林抹了把额头的汗,把刚割下的高粱穗仔细扎紧,装入编织袋,一架无人机便稳稳悬停在他头顶,伸出挂钩。几分钟后,这袋150斤的红粱轻盈腾空,沿着山脊线向山下公路飞去。

“以前收高粱,最怕往山下运!一天下来肩膀磨得生疼,也背不了多少。”夏应林望着无人机远去的方向感慨。观音寺村四面环山,土地多在山腰,崎岖小路让人寸步难行。往年丰收时,家家户户都得靠精壮劳力一袋袋往下背。
今年,重庆无人机团队进驻后,难题迎刃而解。运输费每斤0.15元,效率却很惊人:单机日运量达七八吨,运输时间也大大减少。“用上‘铁翅膀’,今年比往年能提前五六天收完!”夏应林脸上带着轻松的笑。
飞手何业雄熟练操控着手柄,紧盯屏幕:“吊运一次150斤,飞一趟就几分钟。陡坡、深沟都不怕。”他身后,无人机在山坳间穿梭,织成高效的“空中快递”。

观音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大伟介绍,无人机运输已覆盖全村大部分陡峭地块,村民纷纷排队预约,这双“翅膀”卸下了高山农业的沉重负担。
收割后,观音寺村处处洋溢着收获喜悦。“噼啪”的脱粒声此起彼伏,高粱粒被扬起,借风力除杂后,落下沉甸甸的精华。院坝空地上,刚运回的高粱粒被均匀铺开,饱满的穗粒在秋阳下蒸腾着谷物醇香,家家户户都按订单标准晾晒,悉心守护这份收获,确保每粒高粱都达标。
在芝麻镇,订单模式下的红粱产业已扎下深根。观音寺村以有机高粱为主导产业,今年种植3500亩,其中3100亩为订单种植,预计总产量900吨,销售额800万元。
该村探索的“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智能”模式,为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本支撑。”卢大伟目光坚定,“我们会继续壮大红粱产业,让这‘红’映亮乡亲们的致富路。”
当无人机载着收获掠过苍翠山梁,当红高粱在秋阳下翻涌赤浪,芝麻镇的土地正释放着产业变革的蓬勃脉动。
这份蓬勃并非偶然,2025年,芝麻镇酒用高粱订单种植面积达到25500亩,较往年增加9500亩。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意味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以及带动农民增收能力的全面提高。(黄玘佳 陆云峰)
一审:王信
二审:姚腾 余从源
三审:唐全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2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