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日本在二战时期给中国和亚洲人民犯下的暴行罄竹难书,而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就是日本的贪婪和无知。
对于日本在上世纪30到40年代期间的侵略扩张、以及其走向覆灭的过程,史学界在研究中往往会注意到一个很难以理解的问题:日本为何要发起侵略扩张。
从帝国主义的发展规律来看,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对外扩张以获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但以日本侵略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周边地区的情况来看,日本在侵略扩张时似乎很难从被占领地区获取石油、钢铁等关键性物资,同时这些地区因积贫积弱也难说对日本的工业产品有较好的消费能力,然而日本的侵略扩张进程在遭遇反法西斯阵营反攻之前却从未停止过。
甚或可以说日本根本就不注重侵略扩张的行为结果、而只注重侵略扩张行为本身,其侵略扩张属于对欧洲老派帝国主义国家行为的机械性模仿、而非对自身利益诉求进行研究分析之后的结果。当年的日本,就是因为一战捞到了好处,想要跻身西方列强行列。而且在对外战争中获得的大量金钱,让日本看到了更大的宝藏。只不过,日本获取的似乎永远赶不上烧的,偷的越多,烧的就越多,偷的永远赶不上烧的。
自然而然,这种对帝国主义本身来说无法获取收益侵略扩张不能形成“自然循环”,为维持侵略扩张行为,日本就需要从其他渠道获取资源,而这一时期恰恰又有一个理想的资源获取渠道:美国。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工业生产国,伴随其工业资本的发展,美国从本土以外获取资源的能力也与日俱增。但1929年起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资本扩张产生了致命性影响,为此美国不得不将其部分产能、产品、资源出口到其他国家作为缓解手段。
这一时期有两个国家从美国获益不少,其一为苏联,其二即为日本。1932到1940年期间,日本从美国获得了大量战略物资,其中从美国进口的铝占日本进口总量的18%、石油占45%、废钢铁占70%、铜占90%,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发展和装备制造完全由美国支撑。可想而知,1941年8月1日罗斯福批准对日本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之后,日本面临着何等被动的局面。要明确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的时间是1941年。
另一方面,在进行了长期的扩军备战之后,日本海军也确实具有与美国海军一较高下的能力。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有战列舰17艘、航空母舰8艘、巡洋舰37艘、驱逐舰172艘、潜艇111艘,总计345艘,总吨位136.2万吨;日本有战列舰10艘、航空母舰10艘、巡洋舰38艘、驱逐舰113艘、潜艇65艘,总计236艘,总吨位98.59万吨。
考虑到美国海军需要太平洋和大西洋两线部署、而日本这一时期正在建造超越美国海军任意一型战列舰的“大和”级战列舰(美国对日宣战不久后服役),可以认为日本的海军力量在太平洋区域具有一定优势,这成为了日本海军铤而走险的资本。因此,对于日本来说,如果能一次性重创乃至摧毁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区域的力量存在,确实能够占据一定的战场主动权。
从目的上来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企图是通过重创美国海军来避免两国海军发生“决战”、并因日本海军力量处于弱势而战败,进而通过“先下手”营造出日本在太平洋没有竞争对手、美国因失去能与日本抗衡的海军力量而被迫继续为日本提供战争支持的局面。
然而日本明显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美国虽然经历了经济危机、且存在避战自保倾向,但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仍然并非其他国家所能相比,特别是日本这种体量有限在帝国主义国家中又是后发国家的更没法跟美国相提并论。
即便日本对于“大和”级战列舰一类的“决战兵器”再如何寄予厚望,到了中途岛海战之后美日之间的差距之悬殊也绝不是一两艘优势战舰所能弥补(况且到了1943年时日本海军连质量也比不上美国海军了),说得更直接一点,自从美国对日宣战之时起,日本的海军以及其所依附的日本帝国主义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已成定局。
因此可以说,日本发起对珍珠港的偷袭目的非常明确、手段非常直接、效果非常显著,但结果也显而易见——无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否成功,都无法改变日本无力与美国在太平洋周边争夺控制权的事实。
这场战役充斥着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投机心态与刻舟求剑式的客观认知,而结合前述日本侵略扩张本来就是基于“看别的帝国主义干什么我就得干什么”的死板概念,可以说日本在二战期间打的根本就是一场“糊涂仗”,偷袭珍珠港只不过是这场“糊涂仗”里相对“亮眼”的表现,从战略层面来说无关大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2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