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8 09:17:00 来源:红星新闻

《逃出大英博物馆》近来爆火,在第三集里,当“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的女孩回国后,掏出一叠大英博物馆文物托付的家书时,来自远方异域的思乡之情令人泪目。除了与琴师俑相配的笛师俑、分离一百六十三年的唐三彩大马小马之外,视频中出现的众多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都如同远方的游子,期待有朝一日返乡的一刻。

01 辽代三彩罗汉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辽三彩是在唐三彩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它继承了唐三彩的优点且更为精美。梁思成曾评价辽三彩像:“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写实……或容态雍容,或蹙眉作恳切状,要之皆各有个性,不徒为空泛虚缈之神像。”

这尊罗汉像来自于河北易县八佛洼,为当时发现的16~18尊罗汉中,出土品相较好的罗汉之一。相比常见的罗汉塑像,这尊塑像面相比较年轻,宝相威仪磅礴。其结禅定印的一双手、衣料的质感和皱褶、身体的姿态都得到近乎完美的表达。尤其容貌逼真、表情生动,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实属我国古代写实主义塑像的杰出作品。

1912年,有北京古董商向德国汉学家兜售了一尊,其后所有罗汉像全部被盗运出境,盗运过程中至少毁弃了三尊。二战期间,藏于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的一尊也毁于战火。迄今为止,存世者仅十一尊且没有一尊在国内。

02 清代朝冠耳炉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朝冠耳炉又称官帽耳炉,因两耳部形似古代官帽上的双翅而得名,自宋代以来逐渐成为香炉的经典器型。明宣德时期达到鼎盛,成为皇帝用来赐给詹事府,翰林院及国子监主事臣的炉款,也多见于寺庙。

大英博物馆所藏的这件乾隆年间(1736 - 1795)的铜香炉,其形制尺寸和龙饰向世人昭示它的皇家寺庙出身。铭牌上还用英文写着以下内容:“香炉的形制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祭祀典礼上的食品用具。在中国王朝的历史上,过去与未来的连接是持续不断的主题。”

03 明代龙纹陶砖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进入存放中国文物的33号展厅,迎面就是这一组由二十块珐华彩釉面高浮雕明代陶砖构成的陈列品。这套龙纹砖宽2.44米,每排高39厘米,厚12.7厘米,装饰带上四条充满活力的蓝黄釉山爪龙在莲花与牡丹之间穿行嬉戏,第二条还追逐着一颗燃烧着的珍珠,精致细腻,栩栩如生。

这套珐华彩黄蓝褐三色的陶砖源自山西某古建筑,纹饰原意是保护建筑免于火患,因为传统中国文化里面龙司雨水,负责掌管水界。莲花精美,腾龙威猛,堪称难得一见的珐华彩藏品。

上世纪清末民初的混乱年代,这组釉面瓷砖被盗取,并被排列成壁板而收藏。后有收藏家于2006年拍卖所得,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04 北宋“家国永安”瓷枕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北宋磁州窑刻花瓷枕,大英博物馆有藏,国内的伊春林都博物馆也有藏,实为一母同胞。陶工在瓷枕上刻有“家国永安”和“元本冶底赵家枕永记,熙宁四年三月十九日画”铭文。宋朝人睡觉就枕这种硬枕,这是日常用品,并非陪葬的明器。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很快达到鼎盛。磁州窑以毛笔为工具,用彩料直接在瓷器上作画,是中国画技法在瓷器上的体验,图案展现出浓郁的民间风格:自然、洒脱、奔放、粗犷。磁州窑在创造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

熙宁(1068~1077)则是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10年。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负责变法事宜。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而“家国永安”,则反映了当时陶工对国家前景的美好期盼。

05 明代布袋和尚雕塑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虽然《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将这尊雕塑称为弥勒佛,但从其右手所执的绿色布袋可知,这其实是一尊布袋和尚的雕像。布袋和尚虽然是弥勒佛的化身,但两者毕竟不同。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佛教中有纵、横三世佛之分,弥勒佛是纵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俗称笑佛。布袋和尚则是五代后梁时期的僧人“契此”,因常背负一只布袋开口而笑,因此又相传是弥勒佛转世。明太祖朱元璋以弥勒出世为由起事,因此明代为防有人造反,一度禁止弥勒崇拜,貌似弥勒佛的雕塑多为布袋和尚。大英博物馆的这尊布袋和尚雕塑为三彩陶塑坐像,笑容温暖,亲切慈祥,硕大的肚子裸露无釉彩,有大肚能容天下事的气概。

根据英文说明,雕塑为“成化二十年(1484)中秋吉日制”,由佛教徒Dang Cheng和太太Mme Hui捐赠。

06 五代木雕观音坐像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彩绘木雕观音坐像是一尊五代时期的佛教艺术品。它高达141厘米,木雕表面残留有彩绘痕迹。菩萨面相丰满、紧闭双眼、垂头结跏趺坐,做转法轮传经的手印,神情庄重,体态自然而舒展,整体的身体线条及肌肉表现地极具张力。发髻高高束起,带有唐代发型特点。身披帔帛,环绕左肩,胸饰璎珞,下着长裙,流畅的衣纹和华丽缨络使得观音显得超凡脱俗。

两宋开始,佛教石窟开始走向没落,石雕泥塑锐减。大规模的木构寺庙在城市中兴起,促成了木雕造像的大量需求,而木造像的风行,正好配合木架构的寺院,且木头就地取材方便,木雕艺术由此蓬勃发展起来。宋金元时期,上等雕塑皆为木雕,在制作的过程中,除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工匠还要在其表面刷涂底料施色添彩,再嵌石贴金,以显尊贵。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宋代是中国木雕造像的巅峰时期,木雕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以宋代为最上。宋朝由于理学和禅宗的兴起,佛教神圣和神秘的气息逐渐被淡化,尤其是菩萨像慢慢脱离了唐代的雍容华贵与婀娜多姿,题材和风格趋向于世俗化,呈现平易近人和闲然自适的人间装束,大多的佛造像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

铜观音或石观音材质坚固,较容易保存下来。然木制之观音,材质易受各种天然及人为破坏,战乱时更易被作为引火煮饭御寒之材料,因此劫后余生者寥寥。宋代大型高水准的木制观音于全世界有案可考者,也仅剩几十件不到,故留存至今的宋金元时期的木雕观音,其珍贵程度尤甚。

07 清代象牙鬼工球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鬼工球是19世纪中国流行的一种手工雕刻的象牙工艺品,由许多精雕细刻的同圆空心球组成,以一种看上去不可能的方式相互融合。

鬼工球顾名思义,因其工巧“鬼斧神工”得名,其制作穷尽雕琢之术,精巧华丽、通透玲珑。象牙被制成层层相套的同心球层,由外而内,每层镂刻各式花纹,皆可自由转动。鬼工球常被视为南派或广式牙雕的代表作,“以玲珑剔透的镂雕技法闻名。”18世纪末,马戛尔尼使团抵达广州,欣赏到的广州牙雕工艺品中就有鬼工球。而早在上世纪初,中国广东牙雕艺人翁昭手工镂雕的一件24层“鬼工球”,就曾赢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均有鬼工球收藏,但各大博物馆所藏皆为清中期以来的作品。大英博物馆这件吊坠鬼工球于清代道光年间广州制作,吊坠高46cm,其中鬼工球直径12厘米,内含18个同心象牙层。

08 明代“赏善”判官陶俑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这尊慈眉善目的女判官如真人大小,高1.48米的她手捧薄薄的“善簿”卷宗,记载着人在生前所做的善行。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的地狱判官,是阎王的助手。地狱判官数量繁多,但主要分掌刑罚、掌善簿、掌恶簿、掌生死簿四大判官。掌善簿的赏善判官,并非位最高权最大(掌生死簿判官职最高权最大)。其身穿绿袍,温婉可亲,沉稳内敛。手持“善簿:中尽录人人生前的行善资料,判官按行善程度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寡一一给予奖赏,遣入轮回。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不远处,其实还有另一尊高约1.6米的“罚恶”男判官。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其腋下所抱的“恶簿”明显更多更厚,或许在判官眼里,世人行善少而造恶多。

09 隋代大理石阿弥陀佛像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矗立在大英博物馆楼梯空隙之间的这一尊白色阿弥陀佛像,堪称整座博物馆中最大最雄伟的佛像。佛像整体由大理石雕刻,高5.8米,重约2吨。佛像面容俊秀,双目微启,双唇紧闭,微露一丝浅笑,披通肩式袈裟,长裙束腰与胸前系结,由于采用浅浮雕手法,通身袈裟折纹更显简练。佛像的双手虽已丢失,但其右手臂上抬,左臂平出略向下,仍可判断出佛手姿势应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根据莲花基座上的铭文可知,这尊大佛为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雕立。由于太过高大,只能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东方馆楼梯空隙之处。这尊大佛原被供奉在河北省韩翠村的崇光寺,后被文物贩子、大古董商卢芹斋(1880-1957)据为己有。卢将其切为三段后运到海外,先送欧洲展出再“借佛献佛”——先将佛像赠予民国政府,再由民国政府于1938年转赠英国博物馆。

借助这样的“国际文化交流”由头,卢不但可博得两国政府的欢心,更可借机宣传自己的古董生意与品牌,可谓名利双收。只是可惜好好的一尊隋代佛像,就此分为三截、流落海外。

10 明代铜铸真武像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这尊真武像是现存最大的铜铸真武像之一。真武又称玄天上帝、元圣仁威玄天上帝,被认为是护国安邦之神。这尊真武大帝整体为铜制,原有鎏金、彩漆装饰。塑像长须披发,身着铠甲战袍,战袍正面有龙纹装饰,他左手施真武印,即无名指和中指向前伸出。

明代建国初期,对内平稳政局以及对外安定边疆是明政府的当务之急。永乐皇帝将他在靖难之变中的胜利归功于真武大帝的庇佑。因此这一时期,崇拜真武之风不仅在宫廷内盛行,在民间也达到鼎盛。真武被认为是护国安邦之神。

从1412年起,永乐皇帝下令在武当山顶峰大规模的修建宫观庙堂供奉真武大帝。明代早期的真武像,据说即以永乐皇帝为原型塑造。

……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顾恺之《女史箴图》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大英博物馆馆藏敦煌壁画

《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当初是怎么“进去”的

元代大维德青花花瓶

除以上文物之外,位列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女史箴图》摹本、敦煌壁画和元代大维德青花花瓶,更是瑰宝中的瑰宝。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几乎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瓷器、陶器、青铜器、玉器、钱币,刻本、书画、饰品等等,多达2万3千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不到1%。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流落海外的文物心声,汇成了声声的“家国永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8 1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家报》网站9月3日发表文章称,数以千计的文物失窃重创大英博物馆的国际声誉。文章称,英国历届政府都声称,自己是800多万件“述说人类世界史的考古文物”的保管者。但对许多人来说,
2023-09-07 16:07:00
馆藏文物失窃丑闻曝光三周后,马克·琼斯被正式任命为大英博物馆的临时馆长,接替引咎辞职的前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我很高兴,也很荣幸有机会与董事会和博物馆的同事一起工作,以确保藏品
2023-09-18 11:02:00
“大英博物馆祝贺韩国新年,两个小偷之间的心照不宣”
文/熊姐大过年的,著名“小偷”大英博物馆又来给中国人“添堵”。据环球网报道,前几天,大英博物馆在官方账号上发文,号召大家庆祝“韩国农历春节”。这引发了众怒。几天时间里,数万网友涌
2023-01-23 17:43:00
大英博物馆30年内6次被盗,多国网友要求归还自己国家的文物
日前,大英博物馆30年内6次被盗,许多国家的网友纷纷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自己国家的文物,引发热议。环球时报发文要求英国归还文物作为一家中国媒体,《环球时报》8月28日正式向大英博物
2023-08-28 13:56:00
世界周刊丨大英博物馆的“失窃”丑闻
“我警觉地看着这个早晨,大英博物馆已经失去了魅力。”这是艾拉·格什温的歌曲《雾天》中的歌词,近期在英国舆论中引起强烈共鸣。大英博物馆,世界上最大也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近期却被曝出
2023-09-04 08:36:00
近30年至少被盗6次,大英博物馆真的能保护好文物吗?
...者:刘沐轩当地时间8月16日,收纳了超800万件文物藏品的大英博物馆失窃,库房里的部分珠宝馆藏被盗,其中包括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黄金首饰、宝石和玻璃制品。大英博物馆在声明中
2023-08-22 20:14:00
失窃丑闻、馆长辞职、多国追讨文物……危急关头,大英博物馆请出元老救场
...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前馆长马克·琼斯被任命为大英博物馆临时馆长,接替此前辞去馆长职务的菲舍尔。失窃丑闻发酵、馆长引咎辞职、安全管理不善、多国追讨文物……一段时间以来,大
2023-09-05 11:40:00
文物被盗,大英博物馆馆长引咎辞职
...道,因此前发生的文物珍宝被盗事件,当地时间8月25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Hartwig Fischer
2023-08-26 11:54:00
大英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罗素广场,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但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赃物展览馆,这几天英国驻华使馆官方抖音账号被迫关闭!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4-08-29 20:59:00
智利民众向大英博物馆追讨文物“摩艾石像”
近年来,多个国家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英帝国扩张时期所掠夺的文物。最近,大英博物馆社交媒体的账户被“归还摩艾石像”这样的留言所淹没。大量智利民众发表诉求,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150多年
2024-03-02 11:1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