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之中,元末农民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都是以汉人为主导的推翻异族王朝统治的农民起义(蒙古和满族),其次起义初期都是以外来宗教作为信仰,元末农民起义受到了波斯明教的影响,而太平天国起义则受到了西方天主教的影响。
太平天国的起义领袖洪秀全在起义以后,也想效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一天下。1850年,他曾经写了一首诗,有这么四句:“明主敲诗曾咏菊,汉皇置酒尚歌风,古来事业由人做,黑雾收残一鉴中”,赤裸裸地在膜拜朱元璋。
等到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以后,洪秀全还特意跑到朱元璋孝陵面前去祭拜:“不肖子孙洪秀全,率领皇汉天国百官谨祭于吾皇之灵。”洪秀全虽然信天主教,不信孔子,但在朱元璋面前还是自称“不肖子孙”,把太平天国当成是汉人的王朝去推翻满人的统治。
但可惜的是洪秀全没有模仿对朱元璋,比如朱元璋听了谋士朱升的建议“缓称王”,但洪秀全在1951年攻击永安以后就自封为天王,并封了东西南北翼五个王,导致了手下各王之间拥兵自重,相互攻讦,最终导致天京事变。
又如朱元璋勤勉政事,生活上又极其克制俭朴,像消灭陈友谅以后,手下的官员为了巴结他,给他献上金镂床,但朱元璋却叫人把床砸碎,而洪秀全一攻下南京,就住进了两江总督衙门,后来又自己修建了天王府,此后就忙着在府里以妇人为伍和作诗,直到太平天国灭亡。
要说洪秀全没有模仿朱元璋也是错的,但他模仿朱元璋做的事情却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灭亡,那就是洪秀全模仿了朱元璋统一天下的军事路线。
朱元璋攻下应天以后,同时面临着元朝、陈友谅、张士诚的威胁,先消灭谁成了朱元璋集团里争论的问题。最后,朱元璋决定先消灭上游陈友谅,待平定南方以后,再集合兵力北伐,最终统一了天下。
在攻占武昌以后,洪秀全也有两个选择,他可以挥师北上,率领太平军直指清廷腹地北京,另一条路线则是东下南京,以此为据地,和当年的朱元璋一样,通过西征和北伐统一天下。洪秀全和他的从属们选择了第二个方案。
朱元璋之所以作出先西征再北伐的军事策略,主要是因为处于上游的陈友谅有实力有野心,并且占据了地利。朱元璋无论是动兵北伐还是攻打下游的张士诚,陈友谅都会趁虚而入,自上游而下进攻应天。
而元朝则是有种坐山观虎斗,想看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斗得三败俱伤,再出兵南下,打倒那个最后的获胜者。张士诚本人则没有太大的野心,虽然有钱但没有实力。因此朱元璋可以从容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一战,胜利的人再踩着对方的尸体去征服天下。
洪秀全当时的对手也主要有三个,清廷、西方列强和士大夫地主阶级。
清廷作为天下的统治者,肯定不允许内乱,而且江南是清朝财赋、漕粮主要征收地区,是朝迁的钱包子,长江又是当时中国重要的交通动脉,“南北之漕运不通,淮扬之盐纲亦废”,南京的得失直接关系到清朝的前途。因此当知道太平军攻占南京时,咸丰皇帝“茫然无措”,多次下令江南大营马上收复南京。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和清朝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长江沿岸建立了通商口岸,并以此为据点倾销鸦片,剥削和压迫中国百姓,天京及周围地区是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洪秀全虽然信天主教,却不和外国人合作,直接侵害了他们的利益。
洪秀全他们反对孔子,要平均地权,使耕者有其田,更是动了士大夫地主阶层的蛋糕。清廷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允许汉官发展团练民兵,作为士大夫阶层代表的曾国藩因此才得以在1854年组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先锋和主力军。
因此,洪秀全在占领天京以后,势必会面临着中内外三方势力的排挤和镇压,不能像朱元璋一样自如地先消灭西边的陈友谅,再去灭掉其他势力。
而且在攻占天京的过程中,洪秀全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在攻占天京的过程中,洪秀全放弃了在武昌的一切,“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最后虽然占领了天京,却使天京城处于一座孤城之中。
武昌是兵家必争之地,控制武昌相当于掌握了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军事主动权,但是洪秀全却倾家而出,不仅放弃了武昌,连安庆、九江等要地都没有占。
起义之初,清政府正处于茫然无措之中,清军将领也贪生怕死,不敢带兵和太平军死磕。洪秀全完全有机会可以在攻占了武昌、安庆等要地后,留一部军队驻守,或者进行扩军,就地增加兵源用于防守。可惜的是,太平军没这么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失误。
等到攻下天京以后,洪秀全发现天京上游的安庆、武昌已经被缓过神来的清廷攻占了,而且在天京周围设了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对天京城直接构成了军事威胁,天京不仅成了一座独城,还是一座危城。此时明白过来已经晚了。
为了保卫天京城的安全,他们不得不倾主要兵力进行西征,同时用派中层将领率小股部队进行北伐,以分散清朝的注意力,牵制清兵主力。
就西征而言,由于石达开所部的能征善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让太平天国在军事上一时达到了顶峰。但从局势上来看,对太平天国却极为的不利。
一方面清朝已经从起义之初的惊慌无措中想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以汉制汉。1954年,曾国藩组建湘军,虽然成立之初,屡战屡败,但也消耗了太平天国大量的精力来应付。等到后来,曾国藩练兵有成,又有英国人的洋枪队相助,在军事实力上已经完全不逊色太平天国。
另一方面,由于西征的胜利,为天京营造了一个稳定安全的大后方,再加上北伐军的失利,让太平天国对北伐没了兴趣,此后再无北伐之举。
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阶层没有了危机意识,过着贪图享乐的日子,并开始了争权夺利,最终导致了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自此衰落。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太平天国唯一的生机就是攻占下武昌后,利用河南军事防范不足,和列强短暂的中立时间,发兵北伐,消灭清廷。
“一打天京,二打北京”的战略虽然比不上直接在武昌时就挥兵北上,却也有胜利的机会。可惜的是,在攻占下天京以后,洪秀全等人丧失了起义之初的进取心,为了营造一个安稳的后方,大举西征,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6 21:46:3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