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皖新闻讯 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怎样提升,产业培育有哪些创新举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如何推动,安徽工业如何绿色低碳转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怎样发展壮大……在11月12日上午召开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安徽工信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详细解答。
制造业创新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位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十四五”以来,安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研发攻关—中试验证—推广应用”的产业科技创新全链条,2024年我省制造业创新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位。
安徽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优势领域,成功创建玻璃新材料、智能语音、通用机械基础件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数量居全国第3位。同时,采取“公司+联盟”模式组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59家,争创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9个、制造业中试平台10个,成为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
安徽突出企业主体,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在全国较早实施“揭榜挂帅”攻关机制,以“公开发榜→企业揭榜→专家评榜”方式择优选择企业作为攻关主体,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攻关。目前全省已有549家企业成功揭榜421项攻关任务,其中161项顺利结题,33项打破国外垄断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应流航源公司攻关突破的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点燃”了国产大飞机“心脏”,华升泵业研发的环管轴流泵、马钢研发的“高性能重型热轧H型钢”等一批攻关成果成为“叫得响”“走得远”的硬核产品。
安徽还创新实施“追求卓越品质 打造工业精品矩阵”行动,“十四五”以来,累计培育省级新产品3100个、“三首”产品1749个、安徽工业精品477项、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30个,其中47个“三首”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以来,“三首”产品已经累计新增销售收入突破900亿元,既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又实现了经济效益。
“皖”字号产业地标声名远播
“十四五”以来,安徽以“一链一策”梳理重点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企业链、要素链,先后制定出台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智能家电(居)、人形机器人、工业级无人机、生物制造、工业软件和基础软件等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一批新产业新赛道加速生根发芽、拔节壮大。“比如,生物制造形成了生物食品、生物制药、生物能源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工业级无人机具备从发动机、螺旋桨、航电及飞控系统到整机全产业链制造能力,智能机器人实现了‘大脑’‘小脑’‘肢体’的链式协同布局。”
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态,集群式发展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安徽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工程,以“龙头+配套+基地”模式促进链群融合,培育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个;“一县一策”打造县域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62家,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3个、居全国第6位,长丰“车”、太湖“膜”、潜山“刷”、濉溪“铝”等一批“皖”字号产业地标和集群品牌声名远播。
累计建成5G基站17.8万个
“十四五”以来,安徽成为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合肥、芜湖、马鞍山先后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安徽加快建设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累计建成5G基站17.8万个、居全国第一方阵;创建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5家、居全国第2位,分行业动态培育服务商261家;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体系,累计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3个、特色专业型平台22个,均居全国第5位;实施“皖企登云”提质扩面行动,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69.3%、居全国第2位。
“十四五”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11家
绿色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安徽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行业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2024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占比下降至26%,较“十三五”末下降了5.1个百分点。同时,以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氢能、节能环保装备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加速发展,也为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四五”以来,安徽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11家、绿色工业园区31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3家,均居全国前6位,绿色制造标杆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我们打造了海螺集团、安徽百世佳、山鹰国际、天助纺织等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不仅实现综合能耗的显著下降,而且提升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专精特新”已成“金字招牌”
“专精特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金字招牌”。安徽省市县协同构建了“选种、育苗、培优”的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撑体系,聚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与独角兽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产业链链主企业”为骨干的优质企业梯队。
安徽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对研发投入大、研发强度高的7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研发费用补助,为207家企业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8.2亿元,助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产业链锻长补短的“主攻手”、供应链配套协同的“生力军”。视涯显示、欣奕华、佳力奇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积极参与产业链项目攻关,在硅基OLED器件、光刻胶、航空复合材料等关键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
此外,安徽一体化构建信贷、基金、挂牌等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为专精特新企业加速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其中,连续5年开展“十行千亿万企”融资专项行动,专精特新贷款余额增长了2.5倍、平均年化贷款利率下降了33%。“专精特新”方面,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累计投资项目580个、完成投资184亿元,先后有20家企业获基金投资后成功上市。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通讯员 曹芸
编辑 陶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12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