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承德日报
恪守师德先修身 薪火相传育桃李
——记承德市文明家庭周新军家庭
在兴隆县,有这样一个家庭,从祖辈周香伶、父辈周新军到子辈周炀,祖孙三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全家十余位教育工作者传承着“恪守师德先修身、薪火相传育桃李”的家风,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用执着和奋斗,诠释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与担当。
家风引领,重教尚德
周香伶老人参加工作伊始就是乡村教师,40多年如一日扎根于乡村一线教学,他为山里孩子点亮走出大山的路,指引学生由小小“苔花”转身为国色“牡丹”。
在家族风气的养成上,周香伶老人始终秉承“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的理念教育儿孙。老人在世时常对家中子女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在老人的言传身教下,家族确立了“恪守师德先修身、薪火相传育桃李”的优良家风,儿孙后代在今后的职业选择上也多为人民教师,且工作出色、业绩突出。机缘巧合的是,老人的孩子们在择妻选偶时也是与教育工作者喜结连理、比翼双飞。周香伶老人从平凡教师到家庭职业领路人,从三尺讲台上到家族内部之间,从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到对子女的德育教化,无一不在体现着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用心、对工作作风的严谨、对家风传承的贡献。优良的家风和周香伶老人言行,一直引领着这个家族的每位成员在基层教育事业上服务奉献。
传承有续,桑梓情深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了解农村的孩子多么渴望读书,我父亲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匠,他让我明白了教师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这是周香伶老人的幼子周新军常说的话。
周新军在父亲的感染下,18岁高中毕业后就在乡镇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先后在3所乡镇中学任教,担任过2所乡镇中学的校长,现任平安堡学区中心校校长。至今,他34年的工作经历中有29年都是在乡镇坚守。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周新军对乡村教学情有独钟,在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上,他始终秉承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精神,丝毫不敢懈怠。他严肃又暖心的老大哥形象始终鼓舞着教师们的斗志;他谋划打造的“一礼孝二理想三诚信四博爱”特色校园文化体系使学生德育建设迈上新台阶;他多年来撰写制定的近百项规章制度使教学及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持续优化……在他的带领下,教师队伍顽强有力,任职过的学校教学成绩名列前茅,还实现过由全县倒数跃居第一名的逆转,他个人也因工作出色多次获得省、市、县“先进教师”“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
继往开来,芳华绽放
娃娃时,她是爷爷摇篮车里最可爱的学生;少年时,她是爸爸窗外最小的学生,长大后她是幼教前沿最积极的一分子。这个人就是周炀,周香伶老人的宝贝孙女,周新军的掌上明珠,一名阳光率性、年轻有为的90后幼师。
“我从小就看到爷爷对乡村教育的奉献,爸爸对基层教育的执着和家人们为教育事业的付出,耳濡目染,我的心中早已埋下‘长大后我一定要成为你’的理想种子”。曾经花的梦想渐渐变成了根的执着,周炀于2015年在北京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在京深造的机会,拒绝了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家乡投身于教育事业。“拼命三郎”的精神在这位小姑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孩子,她坚持强化自身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一两点,厚厚的教案、各类幼儿教学书籍成了她最亲密的“战友”;她熟知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会认真分析孩子的情绪和状态,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得到了领导、同事和家长们的一致认可与称赞。周炀参加工作仅5年,撰写的论文就荣获全国性科研成果“一等奖”,在青年教师“国培计划”中获“优秀学员”荣誉称号,优质课和公开课荣获市级“一等奖”4次,因工作成绩突出受县级嘉奖3次。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上寄托着因为热爱所以坚守的教育情怀。祖辈引领,父辈传承,子辈更是将家风和师德发扬光大,祖孙三代投身于基层教育事业的故事未完待续,教育世家的优良家风定会经久不息永传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5 18:45:4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