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雨后初晴,榕江县城褪去了夏日的闷热。8岁的韦蓝骏换上蓝色巴鲁村队的7号球衣,奔向那片熟悉的土地——洪水退去后的“村超”球场。
球鞋踩在松软的新草皮上,他忘情地奔跑、颠球、射门,小小的身影在阳光下灵动跳跃,仿佛要将过去一个月的等待与焦灼全部释放。
一个多月前,当浑浊的洪水吞没家园和心爱的球场时,这个小小的身影曾倔强地踏进污水,奋力搬运漂浮的木板,清扫厚厚的淤泥。
汗水混着泥水滑落,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球场什么时候能恢复?”对韦蓝骏这样的孩子来说,那片绿茵,是无法割舍的渴望与乐园。

董永恒(左二)举着牌子进场
绿茵重生
6月底的两场洪灾,将榕江变成一片泽国。曾经承载无数欢笑与奔跑的足球场,浸泡在泥水之中。洪水退去,留下的不是绿意,而是满目疮痍——草皮被散发着异味的淤泥紧紧裹挟,如同被撕碎的绿色信笺。
县城里,许多学校的球场设施被彻底摧毁。车民小学的足球场边缘也遭受重创,但操场中央奇迹般地保留了一片完整的绿茵。“这是留给孩子们的一点念想。”车民小学党总支书记杨亚江望着那片珍贵的绿色,语气里带着庆幸,“希望他们回来时,看到球场还在,心就不会那么空。”
渴望的种子,在废墟中顽强生长。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如涓涓细流,短短20多天,“村超”球场便奇迹般地“重生”——崭新的草皮铺展开来,像一封精心修复的情书。
7月26日,“村超”战火重燃。“村超球王”董永恒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草坪,环顾四周焕然一新的绿茵,难掩激动:“大家的眼睛都亮了!又能踢球了!”这份重逢,弥足珍贵。
董永恒坦言,他如今只能在“村超”球场踢球,因为县城周边其他球场大多未能恢复。而像韦蓝骏这样的小球员,暂时还无法进入正式赛场。对足球的热爱驱使他抓住每一个机会。当他在街头看到足球训练班的宣传单时,如获至宝地跑回家,恳求妈妈报名。最终,他得以每天上午10点到12点,在车民小学那片幸存的绿茵上挥洒汗水。

董永恒在“村超”球场上接受记者采访
根据《“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国目标是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9块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至2.6平方米以上。然而,现实依然充满挑战。
2015年,“村超”球场的建成,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榕江足球的希望。此后,榕江各中小学的足球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一次建设,都是一封写给未来的“情书”,尽管书写的过程充满艰辛。
三代人的足球梦
在苦难与平凡的日子里,足球始终是榕江人心头不灭的光。这份热爱,在三代人之间缓缓流动,如同情书里最动人的情绪。
对于有42年球龄的杨亚江而言,足球早已融入生命。一提到绿茵场,他的眼睛就会亮起来。童年的记忆里,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追着大哥哥们跑到宽阔的河沙坝,进行最原始的足球对抗。“那时候哪有什么像样的球啊。”杨亚江笑着回忆,语气里带着温情,“村里人几毛几块地凑,好不容易攒够二十多块钱,才买来一个足球。”
赤脚在沙石地上奔跑是常态。后来,母亲卖掉辛苦养大的猪崽,用换来的钱给他买了一双布球鞋,“那质量,在当时可算顶好的了!”这份来自母亲的支持,是他足球梦最温暖的底色。
再后来,少年们在都柳江畔发现了一片片天然草地,那里成了他们挥霍青春的乐土。直到1999年,全村人用双手挖出一个像样的球场,许多重要的村寨比赛便在那里激情上演。
时光流转,有着28年球龄的董永恒,将大把青春热血留在了球场上。8月9日,第三届贵州“村超”总决赛,董永恒带领忠诚村队捧起了梦寐以求的冠军奖杯。赛后,这位硬汉泪洒当场:“我不欠你们的了!”这一刻,他卸下了三年前与冠军失之交臂的遗憾,完成了对乡亲和队友们的承诺。

董永恒最近只能在“村超”球场上训练
董永恒的足球之路同样始于草根。小时候住在学校的他,因为大人们踢球缺人,小小的他便被拉上场凑数。谁能想到,当年那个穿着拖鞋在水泥地上笨拙运球的孩子,日后会成为“村超”赛场上的最佳射手?
中学时代,县里仅有的两块煤渣球场是他磨练技艺的战场。“看,这个疤就是那时候留下的。”他指着小腿上的旧伤痕。每一次拼抢,飞扬的煤渣都会在身上留下细密的刺痛和洗不掉的黑色印记。
相比之下,韦蓝骏的足球童年幸福得多。在家里的窗边,他就能眺望滨江大道旁热闹的足球场。每当看到人群涌动,他必定抱起心爱的足球飞奔而去,不知疲倦地奔跑、射门。“累了我就抬头数,我家住哪一层楼,可到现在也没数清。”这个即将升入二年级的小男孩笑着说。

韦蓝骏最喜欢的球场是“村超”球场
他的训练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周一到周五下午放学后,在榕江一小训练一个半小时;周末在家门口的滨江大道的球场尽情驰骋;寒暑假还有各种训练营等待着他。
足球带来的改变,在榕江的土地上悄然发生。它不仅是运动的狂欢,更凝聚成一种精神力量。杨亚江、董永恒、韦蓝骏,这三代人,在绿茵场上追逐着同一个梦想。足球,是他们写给生活、写给家乡、写给自己最深情的“情书”。
踏上新征途
7月26日,“村超”重启之夜,星光璀璨。传奇球星巴乔、卡洛斯的到来,点燃了全场的激情。
杨亚江在台下忙碌地组织学校教职工献上欢迎的歌声;董永恒在赛场上心潮澎湃,近距离仰望儿时偶像;韦蓝骏在人头攒动的看台上踮起脚尖,努力搜寻巨星的身影,小脸上写满兴奋与憧憬。
球场被热情的游客挤得水泄不通,欢呼声浪此起彼伏。
这幕盛景,深深烙印在杨亚江、董永恒、韦蓝骏的心中。
希望的火种早已播下。自2015年“村超”球场建成以来,榕江的足球基础设施建设迈入快车道。榕江一中、二小、车民小学、四中、五中、三中,以及越来越多的乡镇中小学,都拥有了自己的足球场。

一提到绿茵场,杨亚江的眼睛就会亮起来。
更可贵的是,这些场地秉持“村超”的草根精神,几乎全部免费开放,成为孩子们和居民们的公共乐园。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根基。放眼贵州全省,足球场地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参与足球运动的青少年数量稳步增长,政策支持不断增强,为“村超”现象和草根足球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土壤。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车民小学那片幸存且浸润着孩子们汗水的绿茵场上,韦蓝骏结束了一天的训练。他抱起足球,向家的方向跑去,小小的身影充满活力。
在他身后,崭新的“村超”球场等待着下一场激战,乡镇学校的球场上跃动着更多少年的身影。这封由汗水、泪水、热爱与希望共同书写的绿茵情书,在洪水冲刷过后,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在重建与传承中,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点击下图,进入“认领榕江一平米球场”公益行动捐赠页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仪 胡晓梅 余宛璐
编辑 李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周文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1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