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看《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既感动于越剧人的精诚合作,也感慨越剧人始终追求创新。
以各种形式创新,又不偏离表演的本质。
戏曲是以歌舞说故事,曲艺是说唱故事。
故事是核心。
有故事就要有人物。
别的舞台形式,人物是由演员扮演,观众不见茅威涛只见孔乙己,不见于是之只见王利发。
相声不同,相声演员是用自己表演。
哪怕演员在扮演角色,观众看的依然是相声演员本人。
所以,观众很容易把因舞台表演而培养起来的感情灌注给相声演员。
郭德纲《我要幸福》说得好,喜欢郭德纲!
岳云鹏《当行论》说得好,喜欢岳云鹏!
张云雷《歪唱太平歌词》说得好,喜欢张云雷!
喜欢,就免不了想靠近想调侃,表现在剧场里,就是想搭茬。
搭茬对还是不对,要看什么活、活的什么过程,以及,搭得怎么样。
观众为什么要搭茬?因为想互动。
为什么想互动?因为喜欢演员。
观众的需求没有错,演员应该做的是分析需求、满足需求、控制需求,而不是否定需求。
演员否定观众,观众就会否定演员。
产品跟着需求走,还是需求跟着产品走,不是一目了然?
蹭热度的只会耍键盘喷口水,真正行业内的人早已在行动。
2022年,开心麻花的《方橙市大侦探》落户南京老门东,和南京德云社做了邻居。
《方橙市大侦探》以表演的形式,给观众沉浸式体验。
观众跟着演员跑,成为故事中的一员参与剧情。
既是话剧又是剧本杀,既是观演又是互动,市场有需求,文艺工作者就去满足需求。
一种文艺形式满足不了,就综合几种形式,在表演与互动中抓到平衡点。
这是文艺工作者付出的努力、做出的尝试。
张云雷的粉丝挥舞荧光棒唱《探清水河》,一样也是市场需求。
台上的演员很欣慰,台下的粉丝很快乐,演员的领导很满意,花钱和挣钱的人都很喜悦。
至于不高兴、不乐意的人,他们的看法重要吗?
都不进剧场、不是德云社的客户,德云社用得着考虑他们的需求?
一个在剧场里挥舞荧光棒唱《探清水河》的粉丝,比一百个只会骂别人是粉丝的人更有价值,因为后者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对文艺理论、文艺发展也没有任何助益。
有的人骂张云雷和他的粉丝是为了蹭热度,有的人骂张云雷和他的粉丝则是出于误解。
这倒是可以理解,毕竟近几十年来,相声的舞台上基本没出现过张云雷这样的相声演员。
人们自然会产生疑问:张云雷说的是相声吗?
再加上张云雷大量的唯粉宣称她们并不在意张云雷的相声,于是,路人很容易得出结论:喜欢张云雷的人都是看脸,那些都是粉丝。
张云雷说的是相声,只是不是大家熟悉的电视里的相声,而是传承自老郭的剧场相声。
他选择了符合当下女性审美的风格。
因此,张云雷吸引了非常多的女性观众。
这也是一种创新。
首先,他能敏锐地感知、认识到这种审美;其次,他有能力把演出呈现得满足这种审美。
既然是创新,就一定有人不喜欢、看不惯。
一般人不喜欢就不买票,看不惯就不看。
文艺评论者会从文艺创作的角度剖析哪里不对、哪里不好、哪里有待改进。
如果两者都不是,只是单纯地贴标签扣帽子,那就没什么参考价值了。
作为年轻演员,应该不畏艰难、不惧批评,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
因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摘自《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艺术表达是技术,思想内容是价值观。
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变了,体现价值观的文艺作品也得跟着变。
社会审美变了、舞台呈现的技术手段变了,艺术表达的方式和风格必然会跟着变。
我喜欢张云雷杨九郎这一对还不成熟的年轻相声演员,是因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某种相声突破现有局限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首先来自老郭给他们打的扎实基础,其次来自话剧爱好者阎鹤祥对他们的深刻影响,最后来自于他们非同寻常的自身经历和对观众需求的敏锐感知。
我期待他们出大作品。
陈佩斯说将来他们这一代年轻人(指自己的儿子陈大愚)才是出大作品的时候,因为这一代人没有压力,他们更加松弛。
窦文涛问不是有压力才出作品吗?
陈佩斯说不对,没压力才出作品,有压力往往出的是偏执的东西,然后再修正这些偏执,又得花同样的力气。
我心疼老郭当年的一路坎坷,也理解他当年的嫉恶如仇。
我乐意他多干自己喜欢的事,唱戏、演话剧、教徒弟,什么都行,怎么都好。
至于相声的重担,该年轻的相声演员多担一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0 11: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