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揭秘秦始皇陵兵马俑:工匠超千人,仅胡须样式就有24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2-20 11:16: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文璇

编者按:“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至今已逾百年,几代考古人以坚韧的毅力和对历史的敬畏,在岁月的尘埃中探寻着人类的记忆与智慧。近日,纪录片《考古者说》在CCTV-9热播,讲述了六位考古学家非凡的考古故事。这六位考古学家都是谁?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故事?

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漫步于俑坑旁,游人往往遥想大秦帝国的宏盛辉煌,93岁的“兵马俑之父”袁仲一却总有无限感怀涌上心头,原因无他,只因这里藏着他与故友的珍贵回忆。

时针拨回1974年7月,袁仲一和同事乘着卡车风尘仆仆地赶往骊山脚下的西杨村,执行一项紧急发掘任务。此前,这里的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了陶俑残片。42岁的他当时没有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会就此与兵马俑紧密相连。

揭秘秦始皇陵兵马俑:工匠超千人,仅胡须样式就有24种

1974年袁仲一在一号坑发掘现场。

任务时间本来仅在一周左右,但袁仲一等人的考古工作却没能轻易收尾。原来,他们在测定俑坑时,迟迟无法找到其边界。这意味着俑坑是一处规模颇大的遗址,袁仲一感到人手不足,先后从陕西文物单位调来了程学华、王玉清等考古队员。

1975年3月,当三个试掘方挖完后,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的俑坑出现了,这就是兵马俑一号坑;1976年2月,考古队在一号坑北侧20米和25米处又发现了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

沉睡了2000多年的地下奇迹重见天日,袁仲一至今难忘那种激动喜悦。他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做了这样的概括:大、多、真。

“大”在于“个头”,一般的陶俑仅有几十公分高,而兵马俑则通常在1米8左右;“多”在于数量,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俑坑内共有约8000件兵马俑,如同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真”则是逼真,仅胡须就有24种,以细节反映人物的性格,堪称“千人千面,多彩多姿”。

兵马俑到底是谁做的,怎么会做得那么像呢?为探究这一谜团,袁仲一用三个月的时间下坑给兵马俑“相面”,终于从兵马俑身上发现了人名,也就是工匠的名字。正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成”,由此可以推算出,参与兵马俑制作工作的足有上千人,来自于全国多地。这样的研究工作,即使到他退休后也没有停止。

揭秘秦始皇陵兵马俑:工匠超千人,仅胡须样式就有24种

袁仲一与妻子刘钰在看文书。

“考古考古,整天挖土”,“挖”俑坑的时候,大家总是累到往地上一躺就能睡着,可现在回想,那却成了令人倍感怀念的时光。程学华曾是戏剧学院的学生,梦里总爱唱秦腔;王玉清在挖掘二号坑时确诊了脑血栓,于是他的家人就用轮椅推着他围着俑坑转。

揭秘秦始皇陵兵马俑:工匠超千人,仅胡须样式就有24种

袁仲一在窗前。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现世至今已有半个世纪,诸般情景仍历历在目,可故人却已驾鹤西去。在袁仲一眼中,考古从来都是集体劳动的成果,他给曾为秦始皇陵兵马俑作出贡献的考古工作者写下一首《长相思》:石滩杨,荒漠漠,秦皇御军八千多,寰宇俱惊愕。人似潮,车如梭,五湖四海秦俑热。夜长人在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0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你知道汉代也有兵马俑吗
...许多兵马俑的,与秦朝的兵马俑不同,汉代的兵马俑没有秦始皇陵兵马俑那种气吞山河的霸气,可更加精致写意。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讲的是位于徐州的一处汉兵马俑,跟秦始皇陵墓那些兵马俑相比,
2023-05-17 11:54:00
兵马俑是用“活人”烧制?陕西一尊兵马俑裂开后,专家称智慧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有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传说: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那都是拿活生生的人烧制出来的。这说法啊,流传了千百年,直到上世纪20年代,有个沉睡了足足两千多年的兵马俑突然“啪”
2024-01-24 11:17:00
一尊破裂的兵马佣,揭开了隐藏千年秘密
...一直没有人能够找到准确的位置,所以在民间的传说中,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世界奇观的发现源于一场意外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秘密一直沉睡于地底,人们只能通过想象和传说来
2023-01-17 15:14:00
...的秘密?这一悬念,长久地困扰着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古代秦国文化和技艺的杰出代表。这些塑像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每一尊都经过精心雕琢,
2023-10-13 14:47:00
秦皇陵兵马俑真的是铸造的吗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的兵马俑让人看了之后令人非常的震撼,这么伟大的建筑真的令人惊叹。只看一眼我们被它的伟大雄伟所折服。秦始皇的兵马俑最大的震撼之处并不是它的建筑工艺水平而是它的数量
2023-05-08 15:32:00
...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据《 史记 》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2024-07-21 16:23:00
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中间都是土堆
...因为兵马俑的原因,西安成为了我国著名的热门景区。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5公里处,先后发现了三个兵马俑坑。一号坑长约230米,宽62米,是最大的一个俑坑,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
2023-05-19 21:48:00
秦陵兵马俑出土的盔甲,在显微镜下观察后,专家:堪称人类奇迹
万里长城、秦直道、阿房宫、秦始皇陵,这些由秦始皇亲自下令建造的建筑,每一样拿出来都堪称是世界的瑰宝。而刚刚讲的这些除了阿房宫已经付之一炬之外,其他的都是从古至今保留了下来,并且具
2024-08-14 22:17:00
兵马俑中,有一张科学家也无法解释的“脸”,甚至被禁止出国展览
...的。然而,这个王朝在他去世后却瞬间崩溃。也许通过对秦始皇陵的研究,我们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感受千年前这片土地上的硝烟战火与风霜雪雨。历史的角落将为后人提供启示。
2024-08-19 11:0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⑫|太行山里抗大的“家”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陈红梅 刘丽普文案:杨佳薇 呼延世聪 张帆 谭悦制作:齐媛媛 曹珍 翟晓晖 刘彤瑶鸣谢:灵韵数字艺术工作室
2025-08-19 08:36:00
我们的抗战|地雷传奇:海阳石头里的智慧与不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王开智 冯沛然 张琪 杨凡海阳的山石里,藏着民族的风骨。这座浸润着英雄气的城市,是地雷战的故乡
2025-08-19 09:39:00
从“季子长沟”到今日长沟:一段跨越2500年的历史传承
当我们每天念起“长沟”这个名字,当我们的生活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是否曾想过,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背后,蕴藏着怎样的金戈铁马
2025-08-19 10:11:00
光耀太行|在山西阳泉追寻百团大战的红色足迹
大皖新闻讯 8月18日,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一行走进山西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阳泉是山西的东大门
2025-08-19 10:23: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举行
为持续提升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展陈水平,进一步讲清讲活讲好吉林故事,深刻铭记英雄先烈的丰功伟绩,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研究决定
2025-08-19 11:47: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参观吉林省近现代史展 传承抗联精神致敬英雄岁月
8月18日,杨靖宇将军后人马继志来到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参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与殉国85周年的重要节点
2025-08-19 11:47:00
开国中将梁兴初的次子梁晓源:这场展览,让人从心底升腾起爱国热忱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即将启幕,“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主题下,1200余张历史图片与1000余件(套)珍贵实物静静陈列,将吉林三百年的历史变迁娓娓道来
2025-08-19 13:53:00
80岁的她从北京赶来
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现场,一位老人长久驻足于东北抗联展区。80岁的张卓亚从北京千里奔赴长春,只为这场凝结了吉林近现代沧桑变化的展览
2025-08-19 13:53:00
抗日名将李延禄的外甥女杨丽珍:展厅里,望见舅舅当年的模样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即将开展,该展览以“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为主题,将集中展出1200余张历史图片、1000余件(套)珍贵实物
2025-08-19 13:53:00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本周收官 重现左宗棠“舁榇出关”
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出品,由湖南金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摄制
2025-08-19 14:54:00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邀请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共赏经典画作
河北新闻网讯(骆睿)8月15日,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文明办邀请辖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代表参观“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20周年成果展・北戴河特展”
2025-08-19 15:52:00
【灵山夜话】一代贤妃娄素珍
在明代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女子以其出众的才学与刚烈的气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便是宁王朱宸濠的嫡妃——娄素珍,后世多称其为娄妃
2025-08-19 17:14:00
1938年2月,贵阳城阴云密布。年仅17岁的共产党员严金甡因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中共贵州省工委领导黄大陆、李策一同被国民党贵州当局逮捕
2025-08-19 17:18:00
5次踏访吉林,吴大澂玄孙吴元京眼中的先祖与这片土地的深情
“这是我第五次来吉林了。”站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展柜前,吴大澂的玄孙吴元京望着吴大澂画像,语气里带着郑重的感慨。从珲春的吴大澂广场到吉林市的机器制造局
2025-08-19 18:36:00
《红军长征过云南经典故事青少年绘本》完成创作
文/孙希燕、刘顺利由云南艺术学院师生设计创作的《红军长征过云南经典故事青少年绘本》近日陆续完成。该绘以适合青少年阅读兴趣的Q版形式
2025-08-19 19: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