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军报
达坂上的“送氧员”
■张宇博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在岑参的诗句里,北方边塞农历八月的飞雪令其惊异。而在高原地区,夏季是更加短暂的。寒风凛冽,百草枯折,九月中旬,高原已是一片银装素裹的寒冬景象。
寒冷,使高原缺少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让高海拔地区的氧气更加稀薄。每天早晨的缺氧最容易导致官兵胸闷气短、心跳加快,有时甚至会让人从睡梦中憋醒。
咚、咚、咚……狂风中一阵阵沉重的脚步声由远及近。这个时间已经开始工作的人,不出意外一定是丁勇班长他们这些“送氧员”。
“我们来换氧气瓶了,方便进去吗?”门外的丁班长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大声询问,生怕风声掩盖过叫门的声音。
“方便,方便,快请进。”我赶忙起身去开门。
“以后你应一声,我们自己进屋就行。不用特意跑来开门。高原上不能剧烈运动。”丁勇班长一边费力地将氧气瓶抱进来,一边嘱咐,“咱们这个达坂,海拔有5千多米。大气压只有山下一半。尤其是山沟沟里,风就没停过,氧气含量更是低得可怜。你们刚上来的,这氧可不能停哦!”
“唉,我也是没想到高反这么难受……天天麻烦你们来送氧,也怪不好意思的。”我有气无力地回答。
“缺氧可是大事,这有什么麻烦的,弄坏了身体才是最大的麻烦。”丁班长用扳手用力地拧了几下阀门,语重心长地说。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我一边和丁班长谈着高原一边倒了几杯热水,想让他们歇会儿暖暖身子,等雪小一点再走。但丁班长全然没有坐下休息的意思,只是在我再三推让下才端过纸杯,一边抿着一边对我说:“歇不得,歇不得。昨天晚上新兵刚上来,正是需要大量吸氧的关键时期,达坂上的氧气晚一会儿都要出大事。”
丁勇班长所说并不夸张,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短时间内很难适应高原的自然气候。海拔每升高几百米对人身体都是一次考验。身体缺氧会导致一系列高原病,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久治不愈,引发生命危险。为了能让每一名刚上山的新兵有足够的氧气,丁勇班长和其他“送氧员”最近的工作量翻了好几倍。
营区日常每天需要更换80多个氧气瓶,新兵上来之后,氧气的需求至少增长2到3倍。如果再算上换下来的空瓶,单是搬运氧气瓶的工作量就不小。“送氧员”不仅负责更换氧气,还要负责制氧、装瓶。高原上人体机能下降严重,60余斤重的氧气瓶,往往需要两名战士费好大力气才能扛得动。这对“送氧员”的身体素质也是一种考验。更何况,“送氧员”并非他们唯一的身份。
“送氧员”是我给他们起的名字。因为连队里并没有这样一种身份,这算是一种“兼职”。像丁勇班长这样在制氧站值班的战士,每天不但担负换氧气瓶的任务,还要守在制氧机旁,为全团不同单位送来的空氧气瓶灌装氧气。高强度的工作不但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娴熟的技能,更需要无私的奉献精神,竭尽全力维持达坂上的“氧路”不断点、不阻塞。“慢,躺,氧”的高原三字诀,在离氧气最近的“送氧员”身上却更难做到。
“能为大家送氧,我觉得非常荣幸。”丁勇班长笑着对我说,“看到兄弟们吸了氧生龙活虎的样子,我很自豪。”
对战友的健康负责,就是对战斗胜利的负责。这句话深深刻在每一位“送氧员”的心中。
“时间不早了,新兵们怕是要等急了!”丁勇看了一眼手表,边说边抱起氧气瓶向门外走去,装车、换瓶、上肩,一气呵成。
看着“送氧员”们扛着氧气瓶,在营房间不停穿梭的身影,积雪反射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刹那间,我感觉他们是那么的耀眼夺目。他们用自己火热的青春,温暖着这片雪域高原。阳光下战士们挺拔的身姿,正犹如伟岸高洁的雪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2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