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天津日报记者 刘茵
2月20日,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开幕。这场被称为“开年第一会”的行业盛典,汇聚影视剧行业代表,共同探讨剧集产业的“剧”变与创新路径。
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微短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对传统长剧制作模式的冲击。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4亿元,用户日均观看时长增长超300%,这一现象直接动摇了传统剧集的创作逻辑与商业模式。
此次大会上,“长短剧融合”成为高频议题。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制协)副会长苏晓表示:“长剧与短剧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补的生态链。长剧需要以精品化巩固文化深度,短剧则以灵活性满足碎片化需求。”例如,《长安十二时辰》通过紧凑的叙事与历史考究成为长剧标杆,《去有风的地方》则尝试以短剧形式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这种“长稳短快”的双轨制发展,被视作行业破局的关键方向。
短剧的崛起倒逼长剧进入“减量提质”深水区。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B级长剧首集弃剧率显著上升,而垂类精品剧完播率持续增长。“常说‘内容为王’,现在得补上一句:好内容才是王,平庸的内容会破坏行业。”中制协副会长孙忠怀的发言,成为大会最受关注的观点之一。这一观点的提出,直指当前影视行业的核心矛盾——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渴求与产能过剩的平庸作品之间的矛盾。近年推出的《漫长的季节》《繁花》等作品,正是通过“艺术与科技双驱动”战略,在剧本打磨、演员适配、成本控制等环节建立新模式,实现了口碑与市场的双赢。
大会传递出明确信号:行业已从“野蛮生长”转向“长期主义”。一方面,各平台将加速布局全球化发行,如《三体》《长相思》在东南亚、北美市场的成功,推动国剧从区域传播向全球文化现象升级;另一方面,技术赋能将成为新引擎,如《黑神话:悟空》通过虚拟制作技术革新叙事,为影视与游戏跨界融合提供了范本。
中制协会长侯鸿亮总结道:“青年创作者正以破界之力为行业注入新可能,但唯有以观众为本、以创新为翼,才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本次大会既是对行业阵痛的回应,亦是对未来10年的展望。当观众不再为平庸内容买单,当创作回归艺术本质,中国影视行业正站在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转折点。这场“剧”变,终将让每一部精品剧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记,也让影视行业迎来真正的春天。
来源:天津日报/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2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