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龚婷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来,美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去风险”论调颇为流行,大有成为继“对手”“竞争”“脱钩”等之后新晋对华“热搜词条”之势。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首次提出对华“去风险”后,美国财长耶伦、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等多名高官和政治人物,陆续在多个场合呼应并进一步阐述这一“新概念”,七国集团(G7)广岛峰会更是掀起炒作对华“去风险”的一阵风。一时间,看似包含不愿对华“脱钩”涵义的“去风险”,似乎变成美国对华政策的阶段性新主线。
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去风险”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很大程度上只是“新瓶装旧酒”。根据美方现有阐述,“去风险”论调包含继续“小院高墙”式防止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技术外流、推动重点产业供应链多元化、突出产业政策重要性、强化与盟伴协作等内容。而这恰恰是在重申和强调拜登政府一直在实施的“联合盟伴”对华经济科技“精准‘脱钩’”措施。稍显不同的是,美方此轮“去风险”表态仅仅是加上了不打算与中国“脱钩”、不愿切断对华贸易的“前缀”。
究其原因,这暴露了当前美方对华思维中的“既要又要”心态:一方面,“脱钩”成本高且反噬作用大,美国通过行政手段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强推“脱钩”既不现实,自身也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拜登政府“竞赢中国”作为全球战略首要目标并未改变,将继续利用美盟伴体系并聚焦经济和高科技等关键领域,遏阻中国实力持续增长。
同时还应看到,相对于此前的各种对华论调,“去风险”更具迷惑性和危险性。
首先,用看似“缓和”的论调行污名化中国之实。美国正在用“风险”这一本身就带有很强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的词汇来影射中国,这与长期以来美国在舆论上针对中国的攻击抹黑并无本质区别。同时,使用“风险”一词还试图在更大范围内鼓吹对华“威胁认知”,意欲凝聚其更大的“盟伴合力”来共同应对中国。“去风险化”最开始由欧盟领导人提出,当前看与美欧所主张的“去风险”涵义高度相似,G7国家也达成初步共识。只不过,由于加上了“不愿‘脱钩’”这一表态,“去风险”听起来似乎更加“成熟”和“理性”,而这也恰恰是这一论调的迷惑性和危险性所在。
同时,用所谓维护安全的口号试图给自身霸凌政策“正名”,进而给自身制造风险的行径开脱。美国政府在“去风险”语境下强调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甚至抛出所谓“新华盛顿共识”,主张加大国家和政府作用、强化“团结”盟友、聚焦产业政策并超越传统自由贸易政策等论点。这其实就是美方一直在大搞的“小圈子”“脱钩”“断链”和经贸问题政治化。美方的行为不断制造阵营对抗、损害全球发展,因此也饱受国际社会质疑和批评。
美方的目的,无非是想把“风险”的帽子扣给别人,进而为自身粉饰开脱。美方还想说,当前推动回归本土和友岸外包的产业政策“没毛病”。然而恰恰是这种“泛安全化”、“泛意识形态化”的行为扭曲了全球供应链、阻碍了世界经济复苏,其本质上是“美国优先”,也在损害美国盟伴的利益。美方还想说,因为要“去风险”,所以不能像过去一样支持自由开放世界经贸体系和生产要素跨境流动,而这恰恰又暴露了美国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上日益阻碍性乃至破坏性的作用。
“去风险”虽然折射出美方有意在对华政策上作出局部反思和微调,但又透露出,美方并未真正改变其错误的对华认知和行为。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工商界高管(涉及汽车、消费、制造业、医疗、金融、电子科技等多个行业)密集来华,商谈继续在华投资兴业,表达了继续看好中国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的信心,这也反映出中国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吸引力。相较于美国官员的表态,美国工商界人士不愿‘脱钩’的愿望更加真诚,因为“脱钩”不仅意味着“去中国化”,更意味着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由此可见,与此前的“战略竞争”“脱钩”等词汇类似,“去风险”也很难得到美国和国际社会多数涉华攸关方的认同和跟随。
(编审:高霈宁 郭素萍 张艳玲)
【责任编辑:高霈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1 13:45:2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