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满山的“柴火棍”撬动一个“动听的产业”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5-06-12 06:48:00 来源:杭州网

全球每百支演奏竹笛就有85支来自这个村

杭州日报讯 端午节前,杭州进入“初夏模式”,气温虽在上升,却也适合到处走走。然而,在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即使天气不错,村道上也难见到人,只有清脆的笛声不时传出,其中还夹有俏皮的花舌音。“村里人都在家做生意呢。”说着,紫荆村党委委员施重阳带着我们走进了一户村民的家。

“家人们,我手上这一款比较适合初学者,吹出来的声音很清脆……”见有客人来,村民也来不及招呼,继续忙活着在直播镜头前吹笛子带货。“这段时间不用进山,线下销售也是淡季,不过线上销售还是很火,大家足不出户就能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施重阳说,大家都没想到,曾经“靠山吃山”的“穷窝窝”,如今“吃”出了新滋味,“全球每100支演奏竹笛就有85支来自我们村。”

大厂上门求合作,北京都有了村子的“办事处”

今年5月初,18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青年来到紫荆村的竹笛非遗工坊,体验了传统制笛的“火烙法”。看似简单的操作,这些年轻人上手时却状况频出,惊讶之余,他们不禁赞叹:“太神奇了,灰扑扑的竹子竟然就这样变成了乐器……”

紫荆村位于余杭区西部,由原铜岭桥村、巴家桥村合并而成,是一个窝在山里的村子。“以前村道弯弯绕绕,客人一来就说是进山了。”村党委书记鲍明远指着远处的山说,“山里别的没有,就是苦竹特别多。”

在老一辈村民的记忆中,满山的苦竹是不值钱的——苦竹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的笋味道很苦,不适合食用,要么当柴烧,要么做纸浆,要么加工成简单的竹制品。“吃又吃不来,卖也卖不出价钱。”鲍明远说,很长一段时间里,守着万亩竹林的村民们吃的其实是一碗“苦饭”。

转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看中了山里的苦竹资源,经过协商,与原铜岭桥村达成了合作: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负责技术、设备和销售,铜岭桥村负责厂房、原材料、职工,双方成立制笛联营厂。随着产业的发展成熟,2000年前后,村民陆续走出联营厂自立门户,办起了竹笛加工作坊。

那些年里,在外求学的鲍明远每次返乡都能发现村子里的变化:邻居们陆续做起了制笛、卖笛的生意,老人、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每天都能有几十元至上百元的收入;有人买了小汽车,有人盖起了新房;还有村民们打趣说,苦竹变成了能赚钱的“摇钱树”。

还有一些有魄力的村民走出了大山,背着笛子去北京、上海等城市找销路。“网上说我们村在北京也有‘办事处’,其实那就是早年间大家设的推广站点。”鲍明远笑着说,“老百姓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物质生活富足了,自然会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市场证明,笛子这样的传统乐器还是很受欢迎的。”

材料好、手艺佳、双腿勤快,村民们靠着以前的“柴火棍”探索出了一条能过上好日子的路。2011年,紫荆村所在的中泰街道拿下了“中国竹笛之乡”这一“国字号”招牌。2012年,紫荆村竹笛市场销售额首次突破500万元,一个“动听的产业”走上了发展的新台阶。

手艺人“一出一进”,守住传统工艺也就守住了招牌

54岁的丁小明是余杭区竹笛制作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竹笛工作室与老联营厂仅一路之隔。说是工作室,其实那更像是一个小型展览馆,在里面不仅能看到制笛所需的各式老物件,还能体验选料、烤直、划线、打孔、调音等制笛流程,吸引了不少游客。“小时候根本想不到,我还能靠竹笛吃上饭。”丁小明说,当年,联营厂成立后,17岁的他和村里其他18个年轻人被送去上海学习制笛技术,“出去之后,我才知道我们这里的苦竹细长圆滑,内径厚度均匀统一,质地细密坚韧,非常符合声学特性,是制作竹笛的上好材料,以前大家真是‘守着宝不知宝’啊!”

在上海一整年,丁小明每天都在跟笛子“较劲”,特别是挖孔、调音,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有时刻刀握久了,手心全是汗,手指也抽筋,划伤手更是家常便饭。”丁小明说,他和同村的伙伴都铆足了劲,“大家都知道,出来的目的是要把技术带回村,必须得学会、学好。”

19个学成归来的年轻人最终成了村里的技术带头人,同时,村里又从外面请来老行家,“一出一进”之间,双管齐下教授村民制笛本领。如今,走在紫荆村里,道路两旁都是挂着招牌的制笛厂,160余家加工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超过10家。

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村民的信心也更足了。制好笛的第一步,是种好竹。这些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紫荆村开展苦竹园区规划建设、苦竹栽培试验、笛用竹定向培植技术、苦竹资源库建立等一系列项目工程,守好“生态禀赋”。随着“千万工程”不断深化,紫荆村进一步将苦竹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了一条从种竹、养竹到制笛、售笛的完整产业链。按照制笛的流程,村里细分出了不同的“工序厂”,有人打孔,有人制作铜管,有人刻字,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体系。2020年,紫荆村首次被评为“全国亿元村”。“现在,订单来了,在村子里‘流转’一圈,很快就完成了,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竹笛饭’。”鲍明远说。

要做好一支竹笛,需要历经72道工艺。制笛近40年,丁小明有个习惯,在选材、定音、校音等核心环节必须亲自上阵。“虽然现在家家户户有机械化设备,但老手艺不能丢。”他说。一年一度的竹笛制作技艺大赛,是紫荆村特有的“节日”。每次开赛,年轻的制笛好手便齐聚一堂,用实力争夺“笛王”称号。“守住制笛工艺,就是守住村子的金字招牌。”鲍明远介绍,为了提升村民制笛的专业度,紫荆村还成立了竹笛协会,与12所音乐院校长期合作,引进制笛大师、演奏大师成立工作室,将“大师课”直接搬进了村庄。

卖产品也“卖文化”,一支笛子的生命力还在延续

今年“五一”假期前,“90后”老板黄文杰带着团队完成了一笔发往马来西亚的订单,这是他今年第五笔海外订单。“歇不了,还有订单排着队。”黄文杰说,去年厂里做出了200万元的总产值,“按目前的销量趋势,今年肯定更好。”

作为紫荆村人,黄文杰算是与竹笛产业共同成长起来的。2013年,黄文杰返乡当起了“农创客”。乘着互联网的东风,黄文杰在村子里办起了乐器厂,又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开起了网店,前些年还成立了直播中心,销售渠道全面铺开。

丁小明家的竹笛加工机器转了20多年,如今,他自称是在给孩子们打工。丁小明的女儿丁雨晨出生于1995年,是个说话轻声细语的腼腆姑娘,可她能在两个月内将单款竹笛做到30万元的销售额,让老爹惊掉了下巴。“完全没想到能卖到爆单。”丁小明说,在那之后,他意识到自己有些落伍了,竹笛需要新的销售方式,村子的发展也需要新鲜血液。

在紫荆村,像黄文杰、丁雨晨这样回乡创业的“笛二代”有三四十个,有的专注制笛,有的聚焦电商,有的立足培训,还有的开发文创。直播经济兴起后,这群年轻人的加入更让村里竹笛线上销售占比从原先的30%飙升至60%。

除了“笛二代”,近年来,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乡人走进紫荆村,与村民一起围绕竹笛探索全产业链发展。“不能只卖竹笛,乡村是个宝藏。”鲍明远说,山还是那些山,竹子还是那些竹子,但紫荆村要玩出新花样。前些年,村里成立了强村公司,招聘职业经理人,引进运营团队,开展接待、研学、夏令营、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从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开拓更大的市场。“研学游是个流量导入口,能反过来推动前端制造,普及笛子文化,未来前景无限。”鲍明远说。

一根苦竹需要生长3至5年才能成材,而在做成竹笛前,还要静置阴干3至5年。“村民都知道,没有耐心出不了好竹子,更做不出好笛子,发展也是这个道理。”鲍明远说,“我们正打算和有关部门一起制定杭州竹笛的制作标准,成立区域公用品牌,未来实现统一标识、统一包装……”如今,沿着直路溪以及主干道石横线,紫荆村修建游步道、种下新草坪、营造小景观,布局了一批业态空间,一场由表及里、不断迭代的乡村产业建设开启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12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每日商报讯 每每路过余杭紫荆村,青翠的竹海相遇悠扬的笛音,旖旎的风光总会不自觉绊住游人的脚步。然而在这片绿意盎然的秘境之中,却隐藏着全球最大的竹笛生产基地,世界上85%的竹笛产品
2023-11-28 07:02:00
...赞誉无数。中泰街道素有“中国竹笛之乡”的美誉,辖内紫荆村每年生产销售的竹笛占全球总量的85%以上。中泰竹笛制作技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紫荆村也两次荣登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
2023-11-04 06:51:00
...百场文化送美丽乡村”活动启动仪式,在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文化礼堂举行。本次启动仪式得到了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大力支持。随着一阵激昂鼓点的
2024-12-15 07:10:00
...“竹文章”“小竹笛”吹响共富曲提起余杭区中泰街道的紫荆村,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竹笛之乡。小小的竹笛要如何转化为实在的经济效益,带动山沟沟里的紫荆村成功突围?此前,村党委书记、
2024-01-07 08:17:00
民泰银行杭州分行推出“连续贷+灵活贷” ...
...,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以杭州余杭紫荆村为例,村民老刘是一位有着七年合作关系的民泰银行狮山路支行老客户,得益于“无还本续贷”政策,他在竹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2024-04-11 16:11:00
施飞云全音乐器荣获2024年度中泰街道竹笛行业优秀电商
...引年轻群体关注。在中国乡村文化振兴艺术行活动中,与紫荆村党委书记鲍明远同台展示竹笛制作技艺,并做客直播间探讨民乐传承,进一步打响“中泰竹笛”品牌。寻鲜季市集:传统与潮流的春日
2025-03-10 10:12:00
...品一直是中泰乡乃至余杭区的特色产业。余杭中泰街道的紫荆村被誉为“中国竹笛第一村”,年产竹笛450多万支,占据全球竹笛85%以上的市场份额,撬动了年总产值3.5亿元的产业。世界
2023-11-18 16:06:00
...规划的跨界互动引发规划师们热烈讨论;在“竹笛之乡”紫荆村的竹笛展示馆,大家通过了解传统竹笛制作技艺,思考如何更好地依托乡村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在颇具历史文化底蕴与
2025-03-10 07:53:00
之江实验室的“程序媛”们 不仅动手制作中泰非遗竹笛 还能用“苦竹”吹出甜甜的歌
...电旅游体育局、中泰街道办事处共同主办。来自中泰街道紫荆村的制笛师、竹笛演奏家丁竹一在之江实验室现场“开课”,为之江实验室的女性科研人员带来了精彩的演奏,并讲述了中泰竹笛传承与
2024-03-09 07:06: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为扎实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有效提升用户感知,山东移动临沂分公司多举措优化网络质量。以问题为导向,狠抓整改落实。对物业场景
2025-10-10 12:14:00
假期销售总额八千多万,潍坊奎文打造文旅消费新高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通讯员 董晓慧 郎翠艳国庆中秋假期,潍坊市奎文区文旅产品供给丰富, 文旅假日市场消费热情高涨
2025-10-10 12:15:00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员工的金融素养,增强广大群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与能力,近日,中国银行郯城支行走进当地企业,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融知识宣传及反诈科普活动
2025-10-10 12:15:00
三大客运数据均有减少,国庆假期潍坊城市公共交通利用率略有增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10月1日至10月8日,潍坊市道路客运、铁路客运、民航客运、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共发送旅客399.05万人次
2025-10-10 12:15:00
威海环翠:不停工,忙生产!国庆中秋长假,他们火力全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田佳玉 通讯员 林慧芹设备高速运转,工人穿梭忙碌……国庆中秋长假,当人们与家人团聚、外出游玩时
2025-10-10 12:16:00
山东移动临沂分公司持续深化网络安全保障工作,紧密围绕传输网络基础维护要求,结合现网分布格局,不断探索创新维护方式,提升维护效能
2025-10-10 12:16:00
上饶市广信区望仙乡开展2025年度“政府开放日”活动
为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内容领域,提升政务服务工作水平,切实推进阳光、透明、开放、服务型政府建设。近日,上饶市广信区望仙乡人民政府邀请群众
2025-10-10 12:19:00
中国网10月10日讯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据云南省纪委监委消息:日前,经云南省委批准,云南省纪委监委对昆明市委原常委
2025-10-10 13:19:00
中国网10月10日讯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据云南省纪委监委消息:日前,经云南省委批准,云南省纪委监委对大理州原副州长
2025-10-10 13:19: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郑玥东港区综治中心创新运用“山东解纷码”平台,有效打通部门壁垒,构建起矛盾纠纷化解的“网络枢纽”。该中心与区法院协同重构诉调对接机制
2025-10-10 13:24: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郑玥“家里的争吵停了,孩子的笑声回来了,是维权中心的同志们让我们家重获温暖。”莒县居民王女士紧握调解员的手
2025-10-10 13:24:00
聚焦低空经济,山东华辰航空科技构建无人机应用服务“生态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隋忠伟 邹杰在日照高新区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山东华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敢为人先的闯劲、精益求精的钻劲
2025-10-10 13:24:00
日照:山海之间,文旅新景扑面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厉昕月秋日的港城,海风裹挟着文艺气息,山峦映衬着涌动人群。这个假期,日照文旅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2025-10-10 13:26:00
情暖中秋传文明 —— 马鞍山镇在北岗子村开展“我们的节日 - 中秋”文明实践活动
近日,伊通县马鞍山镇在北岗子村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 文明实践活动,以“团圆、文明、传承”为核心,将中秋传统习俗与移风易俗理念相融合
2025-10-10 13:50: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苗润鹏 通讯员 乔磊 俞凯近日,一起涉企注销行政许可争议的成功化解,让企业“松了一口气”——借助威海市“1+1+N”行政争议化解机制
2025-10-10 09: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