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满山的“柴火棍”撬动一个“动听的产业”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5-06-12 06:48:00 来源:杭州网

全球每百支演奏竹笛就有85支来自这个村

杭州日报讯 端午节前,杭州进入“初夏模式”,气温虽在上升,却也适合到处走走。然而,在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即使天气不错,村道上也难见到人,只有清脆的笛声不时传出,其中还夹有俏皮的花舌音。“村里人都在家做生意呢。”说着,紫荆村党委委员施重阳带着我们走进了一户村民的家。

“家人们,我手上这一款比较适合初学者,吹出来的声音很清脆……”见有客人来,村民也来不及招呼,继续忙活着在直播镜头前吹笛子带货。“这段时间不用进山,线下销售也是淡季,不过线上销售还是很火,大家足不出户就能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施重阳说,大家都没想到,曾经“靠山吃山”的“穷窝窝”,如今“吃”出了新滋味,“全球每100支演奏竹笛就有85支来自我们村。”

大厂上门求合作,北京都有了村子的“办事处”

今年5月初,18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青年来到紫荆村的竹笛非遗工坊,体验了传统制笛的“火烙法”。看似简单的操作,这些年轻人上手时却状况频出,惊讶之余,他们不禁赞叹:“太神奇了,灰扑扑的竹子竟然就这样变成了乐器……”

紫荆村位于余杭区西部,由原铜岭桥村、巴家桥村合并而成,是一个窝在山里的村子。“以前村道弯弯绕绕,客人一来就说是进山了。”村党委书记鲍明远指着远处的山说,“山里别的没有,就是苦竹特别多。”

在老一辈村民的记忆中,满山的苦竹是不值钱的——苦竹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的笋味道很苦,不适合食用,要么当柴烧,要么做纸浆,要么加工成简单的竹制品。“吃又吃不来,卖也卖不出价钱。”鲍明远说,很长一段时间里,守着万亩竹林的村民们吃的其实是一碗“苦饭”。

转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看中了山里的苦竹资源,经过协商,与原铜岭桥村达成了合作: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负责技术、设备和销售,铜岭桥村负责厂房、原材料、职工,双方成立制笛联营厂。随着产业的发展成熟,2000年前后,村民陆续走出联营厂自立门户,办起了竹笛加工作坊。

那些年里,在外求学的鲍明远每次返乡都能发现村子里的变化:邻居们陆续做起了制笛、卖笛的生意,老人、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每天都能有几十元至上百元的收入;有人买了小汽车,有人盖起了新房;还有村民们打趣说,苦竹变成了能赚钱的“摇钱树”。

还有一些有魄力的村民走出了大山,背着笛子去北京、上海等城市找销路。“网上说我们村在北京也有‘办事处’,其实那就是早年间大家设的推广站点。”鲍明远笑着说,“老百姓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物质生活富足了,自然会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市场证明,笛子这样的传统乐器还是很受欢迎的。”

材料好、手艺佳、双腿勤快,村民们靠着以前的“柴火棍”探索出了一条能过上好日子的路。2011年,紫荆村所在的中泰街道拿下了“中国竹笛之乡”这一“国字号”招牌。2012年,紫荆村竹笛市场销售额首次突破500万元,一个“动听的产业”走上了发展的新台阶。

手艺人“一出一进”,守住传统工艺也就守住了招牌

54岁的丁小明是余杭区竹笛制作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竹笛工作室与老联营厂仅一路之隔。说是工作室,其实那更像是一个小型展览馆,在里面不仅能看到制笛所需的各式老物件,还能体验选料、烤直、划线、打孔、调音等制笛流程,吸引了不少游客。“小时候根本想不到,我还能靠竹笛吃上饭。”丁小明说,当年,联营厂成立后,17岁的他和村里其他18个年轻人被送去上海学习制笛技术,“出去之后,我才知道我们这里的苦竹细长圆滑,内径厚度均匀统一,质地细密坚韧,非常符合声学特性,是制作竹笛的上好材料,以前大家真是‘守着宝不知宝’啊!”

在上海一整年,丁小明每天都在跟笛子“较劲”,特别是挖孔、调音,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有时刻刀握久了,手心全是汗,手指也抽筋,划伤手更是家常便饭。”丁小明说,他和同村的伙伴都铆足了劲,“大家都知道,出来的目的是要把技术带回村,必须得学会、学好。”

19个学成归来的年轻人最终成了村里的技术带头人,同时,村里又从外面请来老行家,“一出一进”之间,双管齐下教授村民制笛本领。如今,走在紫荆村里,道路两旁都是挂着招牌的制笛厂,160余家加工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超过10家。

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村民的信心也更足了。制好笛的第一步,是种好竹。这些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紫荆村开展苦竹园区规划建设、苦竹栽培试验、笛用竹定向培植技术、苦竹资源库建立等一系列项目工程,守好“生态禀赋”。随着“千万工程”不断深化,紫荆村进一步将苦竹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了一条从种竹、养竹到制笛、售笛的完整产业链。按照制笛的流程,村里细分出了不同的“工序厂”,有人打孔,有人制作铜管,有人刻字,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体系。2020年,紫荆村首次被评为“全国亿元村”。“现在,订单来了,在村子里‘流转’一圈,很快就完成了,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竹笛饭’。”鲍明远说。

要做好一支竹笛,需要历经72道工艺。制笛近40年,丁小明有个习惯,在选材、定音、校音等核心环节必须亲自上阵。“虽然现在家家户户有机械化设备,但老手艺不能丢。”他说。一年一度的竹笛制作技艺大赛,是紫荆村特有的“节日”。每次开赛,年轻的制笛好手便齐聚一堂,用实力争夺“笛王”称号。“守住制笛工艺,就是守住村子的金字招牌。”鲍明远介绍,为了提升村民制笛的专业度,紫荆村还成立了竹笛协会,与12所音乐院校长期合作,引进制笛大师、演奏大师成立工作室,将“大师课”直接搬进了村庄。

卖产品也“卖文化”,一支笛子的生命力还在延续

今年“五一”假期前,“90后”老板黄文杰带着团队完成了一笔发往马来西亚的订单,这是他今年第五笔海外订单。“歇不了,还有订单排着队。”黄文杰说,去年厂里做出了200万元的总产值,“按目前的销量趋势,今年肯定更好。”

作为紫荆村人,黄文杰算是与竹笛产业共同成长起来的。2013年,黄文杰返乡当起了“农创客”。乘着互联网的东风,黄文杰在村子里办起了乐器厂,又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开起了网店,前些年还成立了直播中心,销售渠道全面铺开。

丁小明家的竹笛加工机器转了20多年,如今,他自称是在给孩子们打工。丁小明的女儿丁雨晨出生于1995年,是个说话轻声细语的腼腆姑娘,可她能在两个月内将单款竹笛做到30万元的销售额,让老爹惊掉了下巴。“完全没想到能卖到爆单。”丁小明说,在那之后,他意识到自己有些落伍了,竹笛需要新的销售方式,村子的发展也需要新鲜血液。

在紫荆村,像黄文杰、丁雨晨这样回乡创业的“笛二代”有三四十个,有的专注制笛,有的聚焦电商,有的立足培训,还有的开发文创。直播经济兴起后,这群年轻人的加入更让村里竹笛线上销售占比从原先的30%飙升至60%。

除了“笛二代”,近年来,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乡人走进紫荆村,与村民一起围绕竹笛探索全产业链发展。“不能只卖竹笛,乡村是个宝藏。”鲍明远说,山还是那些山,竹子还是那些竹子,但紫荆村要玩出新花样。前些年,村里成立了强村公司,招聘职业经理人,引进运营团队,开展接待、研学、夏令营、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从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开拓更大的市场。“研学游是个流量导入口,能反过来推动前端制造,普及笛子文化,未来前景无限。”鲍明远说。

一根苦竹需要生长3至5年才能成材,而在做成竹笛前,还要静置阴干3至5年。“村民都知道,没有耐心出不了好竹子,更做不出好笛子,发展也是这个道理。”鲍明远说,“我们正打算和有关部门一起制定杭州竹笛的制作标准,成立区域公用品牌,未来实现统一标识、统一包装……”如今,沿着直路溪以及主干道石横线,紫荆村修建游步道、种下新草坪、营造小景观,布局了一批业态空间,一场由表及里、不断迭代的乡村产业建设开启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12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每日商报讯 每每路过余杭紫荆村,青翠的竹海相遇悠扬的笛音,旖旎的风光总会不自觉绊住游人的脚步。然而在这片绿意盎然的秘境之中,却隐藏着全球最大的竹笛生产基地,世界上85%的竹笛产品
2023-11-28 07:02:00
...赞誉无数。中泰街道素有“中国竹笛之乡”的美誉,辖内紫荆村每年生产销售的竹笛占全球总量的85%以上。中泰竹笛制作技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紫荆村也两次荣登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
2023-11-04 06:51:00
...百场文化送美丽乡村”活动启动仪式,在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文化礼堂举行。本次启动仪式得到了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大力支持。随着一阵激昂鼓点的
2024-12-15 07:10:00
...“竹文章”“小竹笛”吹响共富曲提起余杭区中泰街道的紫荆村,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竹笛之乡。小小的竹笛要如何转化为实在的经济效益,带动山沟沟里的紫荆村成功突围?此前,村党委书记、
2024-01-07 08:17:00
民泰银行杭州分行推出“连续贷+灵活贷” ...
...,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以杭州余杭紫荆村为例,村民老刘是一位有着七年合作关系的民泰银行狮山路支行老客户,得益于“无还本续贷”政策,他在竹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2024-04-11 16:11:00
施飞云全音乐器荣获2024年度中泰街道竹笛行业优秀电商
...引年轻群体关注。在中国乡村文化振兴艺术行活动中,与紫荆村党委书记鲍明远同台展示竹笛制作技艺,并做客直播间探讨民乐传承,进一步打响“中泰竹笛”品牌。寻鲜季市集:传统与潮流的春日
2025-03-10 10:12:00
...品一直是中泰乡乃至余杭区的特色产业。余杭中泰街道的紫荆村被誉为“中国竹笛第一村”,年产竹笛450多万支,占据全球竹笛85%以上的市场份额,撬动了年总产值3.5亿元的产业。世界
2023-11-18 16:06:00
...规划的跨界互动引发规划师们热烈讨论;在“竹笛之乡”紫荆村的竹笛展示馆,大家通过了解传统竹笛制作技艺,思考如何更好地依托乡村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在颇具历史文化底蕴与
2025-03-10 07:53:00
之江实验室的“程序媛”们 不仅动手制作中泰非遗竹笛 还能用“苦竹”吹出甜甜的歌
...电旅游体育局、中泰街道办事处共同主办。来自中泰街道紫荆村的制笛师、竹笛演奏家丁竹一在之江实验室现场“开课”,为之江实验室的女性科研人员带来了精彩的演奏,并讲述了中泰竹笛传承与
2024-03-09 07:06: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11月6日,42项湖北“尖刀”成果集中亮相,标志着湖北正朝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稳步迈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2025-11-08 12:00:00
作为山西对外开放的“空中门户”,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承载着全省人民对高效便捷航空出行的期待。由山西建投二建集团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承建的综合交通中心安装项目
2025-11-08 07:15:00
11月8日又逢记者节这既是属于我们的节日更是一份对过往的沉淀与对未来的奔赴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在时代奔涌的发展前沿我们始终在场记录时代变迁的每一个脚印书写黑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生动故事笔尖流淌的
2025-11-08 07:39:00
11月5日,小店区审批局组织工作人员走进太原昌盛万达广场现场办公,为入驻商户办理证照、送政策、送服务,让经营主体办事更省心
2025-11-08 07:46:00
《河北省地名管理规定》十一月起施行增强地名文化保护力度,留住乡愁11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河北省地名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正式施行
2025-11-08 07:50:00
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交出高质量发展优异答卷——访张家口市委书记赵文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2025-11-08 07:52:00
关注进博会丨河北再赴进博之约(三):企业路演,广邀全球合作客商
11月7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入第3天。连日来,河北参展企业积极开展路演推介活动,展示自身优势、推介产品特色,深入进行对接洽谈和经贸交流
2025-11-08 07:54:00
河北新闻网讯 近日,石家庄市八一小学组织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开展了一场以“探秘国之重器,绘就国防梦想”为主题的国防绘制特色活动
2025-11-07 17:55:00
邢台经开区:健康服务“零距离” 义诊惠民暖人心
河北新闻网讯(李院红)11月6日,邢台经济开发区沙河城镇卫生院联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举办“初冬送暖·健康护航”大型公益义诊活动
2025-11-07 17:56:00
尚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学堂精准服务群众
河北新闻网讯(李登峰)笔者近日获悉,尚义县以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为依托,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的群众需求
2025-11-07 17:57:00
尚义县启动消防宣传月活动
河北新闻网讯(史惠英、冯苗)11月5日,以“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安全用火用电”为主题的尚义县“119”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该县文旅局举行
2025-11-07 18:00:00
涿鹿县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
河北新闻网讯(李佳宁、王怡)11月6日,涿鹿县以“预防为主,生命至上——安全用火用电”为主题,举办消防宣传月启动仪式。涿鹿县消防救援大队
2025-11-07 18:01:00
非遗传承人走进秦皇岛市抚宁区第二中学
河北新闻网讯(范弘桥、于广明)近日,秦皇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金伟走进秦皇岛市抚宁区第二中学,为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沉浸式剪纸体验课
2025-11-07 18:02:00
记者从十堰市公交集团获悉,11月8日,“十堰首届足球超级联赛(堰超)揭幕战暨香港明星足球赛”将在十堰市体育中心举行。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025-11-07 18:05:00
河北新闻网讯(霍宇露、齐海涛、于洪海)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邮政快递行业党委深入践行“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宗旨,创新推行“党建+安全”融合发展模式
2025-11-07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