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开栏的话】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贵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健全基层治理机制、汇聚基层治理力量,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贵州日报聚焦我省基层治理的创新做法、典型案例、优秀人物,走进100个村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推出“村治·百村行记”系列报道,全面反映我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
今天东家喝了酒打架,明天西家的鸡被偷了……没等老支书杜少权坐在椅子上歇口气,问题又一个一个找上门来。
“山歌出在淤泥河,人去背来马去驮。前面走了三匹马,后面还有九囤箩。”这一首广为流传的彝族山歌,让很多人记住了位于八担山下淤泥河畔的纯彝族村寨——盘州市淤泥乡麻郎垤村。
“麻郎垤”,彝语译为“四面环绕、环境闭塞”。2002年,赶上退耕还林的政策,村里近4000亩耕地退还了2000余亩。
“拿到‘巨额’补偿款后,不少人都飘了,天天喝酒生事端。”麻郎垤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喝酒村”,甚至被邻村编了首山歌奚落:“有女不嫁麻郎垤,干活要脱几层皮。”
彝族人聚居的麻郎垤,没有歌,不能行。生产生活、谈情说爱、离合悲欢、对外交往、教育子孙……无处不歌,无事不歌。
被自己最擅长的山歌嘲笑,村里的人坐不住了。
“歌多多不过彝家,跳舞扭不过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数尽,彝家的歌舞数不完!”
“应该用山歌唱出我们的精气神!”
被邻村的山歌“叫醒”,村民李德清、柳中文自发成立了一支“文艺宣传队”——专门唱山歌。
2003年春节,他们决定干一件大事。
李德清家的院坝里,麻郎垤村第一届文艺晚会在山歌中启幕。女人穿上色彩斑斓的服饰,精致的刺绣翩然在裙摆和衣角;男人将火把高高竖起,茕茕热浪,火屑飘扬。随着音乐的节奏,人们手拉手围成圆圈,唱着山歌跳着舞……火把照亮了整个村子,也重燃起大家对生活的新思考。
麻郎垤村党支部书记余二龙
这一幕,被时年16岁的余二龙刻进了心里,“那个晚会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像用山歌叫醒了我的村庄。”
此后年年,麻郎垤村文艺晚会如期举行,火把节唱、春节也唱,从李家院坝再开到王家院坝。
干事创业的劲头被“唱”了出来——乘着劳务输出的东风,村民外出务工学习技术,修房子,修门窗,学得好手艺的村民回家盖起了房。
麻郎垤村民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图源盘州市融媒体中心)
文明和谐的村风也被“唱”了出来——在“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中,村民自发在住房改造上融入彝族文化元素,火把节盛况、民间神话故事、朗朗上口的童谣……遍布全村的墙画,源于百姓生活,也传承于百姓双手。
“厚植在群众心中的文化与传承或许才是我们进行乡村治理的秘诀。”那时的少年余二龙,如今已经当上了麻郎垤的“大家长”。
这一次,他也要在村里干一件大事。
麻郎垤村的墙画
在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麻郎垤村“两委”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支部引领、载体搭建和活动开展等多种方式,打造出一条以文化拓路,以实体为承载的发展路径,形成了“文化+生态+民俗+观光+体验+娱乐”的全新格局。
曾经爱喝酒的村民开办了水粄酒作坊,心灵手巧的妇女经营起彝族服饰,凭借首批国家级“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字号”招牌,村民做起“彝家乐”,人均纯收入16000元的数字,让昔日贫穷落后的麻郎垤村摆脱了那句奚落。
余二龙设计的墙画
今年6月22日,麻郎垤文艺晚会从1天延长到7天,余二龙将它取名为“民族艺术文化节”,曾经一个村的欢腾赋予了5万余人一个别样的盛夏。
“从前山歌唤醒了我的村庄,现在山歌正在唱响新的未来。”余二龙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海报制作 陈豪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5 1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