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快科技5月6日消息,打个卡、露个脸就离场,应付一下了事,一个PPT走遍天下,这是目前不少院士专家“赶场式”跑会的真实写照。
科技日报今日发文称,院士专家“赶场式”跑会可休矣。
文章称,现在,各级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举办的各类论坛、峰会、学术会议上,活跃着一些院士专家的身影。院士专家带着研究成果和创新观点参会,不仅有利于与会者获取前沿动态,还能激发创新思维,让人开阔眼界、收获真知。
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院士专家外出参加活动过多过频,四处站台亮相,对科研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
比如,有的院士专家不分场合、不加甄别,频频受邀参加各类论坛会议,“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赶会”,成了名副其实的“学术赶场人”。
有的参会院士专家只登台不致辞,打个卡、露个脸就离场;有的则对致辞、报告准备不足,对所讲内容不上心,应付一下了事,甚至“一个PPT走遍天下”,既没有前沿成果的展示,也没有最新学术思想的分享,“学术增值”乏善可陈。
文章指出,院士专家参加一些正常的学术论坛和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过于频繁地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就会分散自身精力、挤占科研时间,助长浮躁之气和功利之心。
特别是院士的一言一行在科研界有着重要示范作用,如果他们热衷于抛头露面,将对青年科研工作者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至于那种“应景性”“对付式”参会,就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
文章最后还强调,破解“赶场式”跑会难题,院士专家所在单位应负起责任、加强监管,对他们外出讲课、作报告等作出更细化的规定,明确哪些可以去、哪些不能去,并强化制度规定的刚性约束,对违反者给予严肃处理。
院士专家也应自觉减少无实际意义的“站台式参会”,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在科学研究上,带好头、作表率。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朝晖
文章内容举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06 1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