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
“挡不住的人潮,钱潮”
1993年9月16日,解放日报12版印出8个醒目的黑体字。
这是太平洋百货刊登的一则招商广告。背景里,欢笑的人群和纷飞的气球,处处洋溢着九十年代商业勃兴的兴奋。打出的口号也颇具雄心:“提供新的都市生活空间,引导上海百货新纪元”。
三个月后,12月19日,总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上海太平洋百货有限公司正式对外营业,在当时的上海商业版图上炸出一记惊雷。
最先被震到的是普通市民。走进商场的人们发现,这里不仅装潢豪华,商品直接摆放在开放式货架上,可以随意挑拣。
当时的人哪见过这样卖货的?要知道,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此前一年才结束,人们更熟悉的购买场景是:隔着厚厚的玻璃柜台,想要什么得用手指,让营业员帮你拿。
这家台湾来的百货公司,彻底颠覆了这种模式。
当时,凭票凭卡定量供应的历史还没过去太久,人们刚告别“天刚蒙蒙亮便排队,轮到时商品卖光”的时代。但在这家百货商店里,从化妆品、珠宝、皮件皮鞋,到西服、衬衫、童装等等,可谓应有尽有。KVT包房、夜总会和餐厅也开始在商场里出现。
刚开业时,太平洋百货就推出了为顾客裁改衣服的服务,还提供了母婴休息室、送货等服务。三十年后看,这仍是十分先进之举。
它带来的促销方式也十分颠覆。比如“满百送20”“幸运大摸彩”等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大促销活动,奖品则是价值5000元的索尼组合音箱、捷安特山地车等,很难不让人心动。
一下子,排队抢购的疯狂就席卷了上海滩,进而催生出了黄牛倒买倒卖商场促销券。促销活动刚开始,商场门口就有黄牛“当场将刚刚换好的礼品摆在地上卖掉,各种锅具、毛巾、冬被摆了一地。”
在不少老上海的记忆中,太平洋百货可谓1990年代上海最热门的商场之一。1994年,太平洋百货徐汇店全年营业额为1.8亿元人民币。到了2001年,营业额已经高达10.87亿,加上后来开出的淮海店、站前店,营业额高达20.15亿元。
很多人也在这里留下了难忘的青春回忆。
正如“人民广场大屏幕下”成为上海人接头的默契,徐家汇太平洋百货门前也曾是一代上海人念念不忘的“老地方”。“大家碰头以后才讨论去哪里玩”。
事实上,徐家汇一直到80年代末,还是上海市中心的边远地区。用当时媒体的话说就是,“除了市百六店,整个区域商业毫无光彩。”
真正的变化的确是在太平洋百货进入后发生的。特别是它所带来的新观念、新玩法,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市场经济环境下营销的力量。
2
太平洋百货的火热并非孤例,而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商业整体繁荣起步的缩影。
上海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1991年南浦大桥通车,1993年杨浦大桥通车,1994年内环高架全线通车,1995年东方明珠矗立江畔,1997年金茂大厦拔地而起,1999年浦东国际机场建成启用……
有评论说,这座“历经沧桑的城市用一日千里的速度更新,试图找回历史的位置。”
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一号线南段投入观光试运营,上海迈入地铁时代。轰隆的地铁从徐家汇下方穿行而过,为徐家汇商圈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
同年,《新民晚报》刊出一则当时十分罕见的“天窗式”广告,只有醒目的几行黑体字:“最近上海谣传 西施要回家了 明天这里辟谣”,第二天继续卖关子:“西施真的要回家了 但是搞错一个字 明天再聊”
正当读者摸不着头脑,议论纷纷之际。报纸第三天刊出更正式“天窗”:“其实是一字之差 先施要回家了”。
“老上海”们恍然大悟:原来,其实是“中国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先施百货,“旧牌新挂”、“卷土重来”。
整个90年代,上海掀起了一股百货扩张潮。
在集结了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的南京东路,新增了精品商厦、宝大祥商厦等一批中型现代化百货商厦,商业氛围极其浓厚。1995年的夏天,南京路首次试行“分时段”步行街,开国内风气之先。
徐家汇则是这股扩张潮的代表。
1992年,借着地铁开工的东风,上海六百对商场进行改扩建工程,第一次在上海商业企业中引进“商场共享空间”的“中庭”设计概念。
两年后,美罗城开工,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直径41.2米的巨型玻璃球体,配以LED灯光变幻,至今依然是徐家汇极具标识性的建筑景观。
1994年,总投资5亿美元的港汇广场选择全新业态“销品茂”(shopping mall)参与竞争,除了百货、超市、专卖店外,还引进了包括娱乐活动在内的许多服务项目。
1999年,港汇恒隆广场开业。徐家汇核心区逐步形成先六百、汇联、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后美罗城、汇金百货、港汇恒隆广场等圈状错位发展的知名商圈,多次被消费者评为上海“最爱消费购物地”。
与太平洋百货类似,中外合资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百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广州6个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零售企业,由此揭开了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序幕。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1995年在浦东开业的八佰伴。据说,开业当天共有107万名顾客涌入购物,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后很多年里,这家商场都牢牢占据上海百货销售榜首的位置。
作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商业零售企业,商场运营由日本八佰伴派来的管理人员负责,礼仪规定十分严格,比如鞠躬就分为90度、45度、30度,早上开晨会时,一声“OS”的加油口号必须喊得非常大声,还要配上双臂高举、斗志昂扬的身体姿态。
虽然不到三年,上海八佰伴就因日本八佰伴破产而易手经营,但严格的早礼仪式一直保留至今。
回首90年代上海商业发展,其实并非一帆风顺,曾经也有争论。
当时有保守者认为,庞大的商业设施将稀释每家商店的生意,最终导致整个商圈冷冷清清。但主张超前者认为,商圈有强大辐射作用,只要定位清晰,业态完整,就能留住客流。
徐家汇商圈的成功证明,后者是正确的。
1999年12月31日,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天,上海百货业促销达到顶峰。各大商店纷纷推出狂卖、狂送活动。
时钟指向2000年1月1日零点。当时媒体记录:“数万人云集的港汇广场倒计时钟前欢呼声响成一片,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徐家汇的夜空绽放。”
但商场如战场。随着新千年到来,上海百货业态的竞争也进入了新时期。
3
要讲新千年的太平洋百货,绕不开一个人:王德明。
2002年,上海太平洋百货发生了一点不大不小的变动。
上海太平洋百货的创业功臣、总经理王德明由于和母公司太平洋建设集团(台湾)总裁的严重分歧,带领一批管理层出走太平洋百货,转投当时的地产大亨王健林麾下,重新创建大洋百货。
愤而出走的王德明确实有和老板章氏父子叫板的底气。在太平洋百货九年,王德明将其年营业额从1.8亿元人民币冲到24亿元,增幅过10倍。他首提的“流行百货”概念,帮助太平洋百货在当时的上海做成了年轻女性购买时髦单品的不二之选。而广告出身的王德明又深谙促销策略,一度引领各百货商场压价竞争的潮流,堪称最早“把价格打下来”的百货人之一。
有当时的商场老板说,在王德明离开上海后,沪上的其他商场,“终于不用全年无休地打折了”。
也难怪王德明把上海太平洋百货视为自己的作品。就连上海知名都市传说的一部分,太平洋百货里时常播放的《宝贝对不起》,也完全出自王德明的个人喜好。他曾在采访中解释,“我就喜欢这首快歌,因此它在上海三家店中每天要放13次,这一放就是10年。”
当时,有业内人说,在上海玩百货,是财力、胆力和魄力的比拼。王德明在采访中不无自满地评价说:“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凭着自己的判断力在上海玩了把百货。”
当时的王德明没有提到的是,他的成功与时代密切相连。
但风并不会一直站在百货这边。
从1997年开始,中国百货业进入全面萎缩,2000年百货业的毛利率仅为12%,同比下降7%。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1000多家百货,在千禧年初铩羽过半。
从王德明的选择中,或许也可以窥见时代的风向在转变。在他出走的那一年,王健林在各省会城市建立超大型购物广场的计划已开始启动。万达当时的构想是,要在大型购物广场中,把百货店、麦当劳店、连锁建材超市、连锁家具店等都汇聚起来。这正是日后的万达广场的初步构想,一种综合性的商业体。
而就在千禧年前后,沪上的商圈也在发生巨变。
2001年,恒隆集团在南京西路的恒隆广场建成,成为沪上第一家奢侈品商场,南京西路商圈逐渐形成。同样是恒隆集团,它的另一个在徐家汇的项目港汇恒隆在2005年开业,至今它都是徐家汇积聚人气的高端商场。
同年,位于淮海中路向南南的马当路兴业路,瑞安集团主导的国内首个商业零售项目上海新天地开业;2002年,在淮海中路黄陂南路段的香港新世界大厦建成,它便是后来K11艺术购物中心的前身。
相比单纯的百货商场构成的商圈,新一批购物中心的涌现,意味着沪人已经不再满足于百货时代的“丰富”。
另一重巨大的风暴也在酝酿。就在王德明带着20亿营业额、1.4亿经营利润的成绩出走太平洋百货的当年,马云的阿里巴巴实现了50万元的盈利。在王德明雄心壮志地迅速布局大洋百货的2003年,阿里巴巴旗下C2C交易网站淘宝网上线,电子商务巨头由此诞生。
4
太平洋百货在上海的最后十年,姿态已经不复往昔。
2013年,阿里巴巴全年总营收79.52亿美元,净利润为35.61亿美元。2013年,太平洋百货隶属的台湾远东百货集团决定结束内地市场太平洋百货与远东百货双品牌运营,将门店全部更名为远东百货。仅剩上海的3家店保留了太平洋百货商号。
2016年,淮海路上的太平洋百货宣布租约到期,不再续租;2020年,太平洋不夜城店也到期闭店。在太平洋百货进入上海三十周年之际,当年引领一代潮流的徐家汇店也最终关闭。
当年王德明骄傲地觉得,“太平洋的顾客是没有办法去其他地方买东西的,有魔力的。为什么,有特殊的气氛和感觉”。但倏忽二十年,顾客们要的东西,什么密室、艺术展览、宠物乐园等等,传统的百货商场都已经提供不了。在电商冲击下,60%都是女装的“丰富”更是最不值得一提的卖点。
就连供货商们也离开了百货。百货采取的是联营扣点模式,统一收银,品牌要与百货店结算,货款不能第一时间到品牌商户手中。相比之下,购物中心模式由品牌商自己收银,品牌商自主空间更高,也更愿意入驻。
事实上,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传统的百货商场都面临着同样的败退。当年美国巨头如杰西潘尼,都黯然申请破产。
这很令人唏嘘。因为现代意义上的百货公司,正是都市的产物。一度,百货公司作为一种城市风貌的意象,成为黄金时代好莱坞电影的重要取景点之一。1916年,卓别林的喜剧短片《商店巡视员》(The Floorwalker)就取景百货商店,喜剧道具是一部自动电梯。打扮华丽女士在百货店中各有姿态,包括顺手牵羊。
欲望不会消失,都市依然长青,但“现代人到底还要不要逛百货?”成为共通的问题。
年初,太平洋百货楼外LED屏幕上的一只裸眼3D橘猫曾经短暂走红网络。LED屏经营负责人表示,这是为了吸引游人打卡,增加商圈人气。
但对于一只小猫咪来说,要承担起拯救一栋百货大楼的任务,显然太过于沉重。
时代在变化,业态在迭代。在更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下,上海把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重要任务推进。今年第四届“五五购物节”期间,上海全市线下消费日均71.3亿元,较去年购物节同期增长了16.2%。
太平洋百货在上海最后的时间里,让它重新占据热点头条的新闻是,“有阿姨一口气买了12件衣服!也有人抢购后感到上当,直呼后悔,因为误把商场里的MICHAEL&KILANS当成了轻奢品牌MICHAEL KORS,第二天又来退掉十一个包。”
当年太平洋百货凭借力的好风,终究吹到了别的方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1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