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长安新工厂即将交付的深蓝S7
今年产业强市建设的“施工图”已经绘就。作为产业强市建设的主力军,众多南京企业正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让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生强枝”
本报记者 芮天舒 报道
产业版图的布局,关键处的腾挪转换,彰显着一座城市发展的定位和定力。
近日,南京出台“产业强市行动2024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画出今年产业强市建设的具体“施工图”,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聚焦南京“4266”产业体系构建,统筹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企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施者,也是产业强市建设的主力军。在让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生强枝”的征途上,不少南京企业已经开始了探索。
传统产业“发新芽”
历史文化名城、科教名城,是南京被外界熟知的一面,但南京还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南京永利铔厂为中国第一座化肥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化工厂。南京诞生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第一”:第一辆国产轻型卡车、新中国第一支国产电子管、第一台自动车床……南京一度是我国化工、钢铁、电子、汽车产业重镇,这四大产业至今仍是南京经济基本盘,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0%。从近5年数据看,南京来自于这四大传统产业的税收仍高于规上服务业。
其中,以南钢、梅钢为代表的钢铁产业,各类产品广泛应用于船舶及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为大国重器、国防装备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高端特钢材料;以扬子石化、金陵石化、南化公司为代表的石化产业,正不断向高端产品链延伸、向高新技术领域进军、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作为南京市优势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集聚重点涉软企业4000家左右,涉软从业人员约85万人,2022年产业规模达7408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作为南京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不仅承载着昔日城市的产业荣光,也是当下经济攀升的主力引擎。置身汽车产业深刻变革、竞争格局加快重塑的大棋盘,南京提出,要坚持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方向,打造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高地。
“工作要点”提出,加快四大支柱产业焕新升级:石化产业聚焦“减油增化”,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石化产业向下游产品链延伸;钢铁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用钢、轨道交通用钢等高端钢铁材料,培育壮大智能制造、能源环保、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汽车产业加快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方向转型。强化整车、动力电池、零部件等产业链上下游对接;电子信息产业深化与头部企业合作,加快引进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推动新型显示升级,加快布局拓展5G和先进通信、汽车电子等新增长点。
南钢推动产业“裂变式”成长
“原以为钢铁厂‘傻大粗黑’,没想到煤进仓、矿进棚,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生产不见尘,智慧环保监控平台一屏看全厂。”2023年底,历时200多天,走访调研102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群“00后”学生,交出一份2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
“蝶变”发生在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而秘诀就写在南钢“厂前区”智慧广场的雕塑中。这座造型灵动的雕塑,由3条升腾而起的彩色曲线组成,寓意南钢聚焦“创新聚变、数字蝶变、产业裂变”3条“高乘长”发展曲线,打造“绿色、智慧、人文、高科技”高质量发展新特征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
“坚守实体经济、坚持创新引领,是南钢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条‘乘长’曲线。”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因钢铁报国而立,由钢铁强国而兴,南钢建立于1958年,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钢企、江苏钢铁工业的摇篮,全省第一炉铁、第一炉钢、第一根钢材都诞生于此。近年来,南钢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3%以上,建立了国际级、国家级等高端研发平台45个,与全球12个国家、82个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项目500余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等40余项,其中工业强基与增强核心竞争力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2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82项,已形成中厚板、棒材、高速线材、钢带、异型钢、复合板等产品系列,其中160个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
像南钢这样的企业每天都在刷新人们对传统产业的认知。南钢全部26条产线及16个管理模块都进行了智能化改造,钢铁生产通过150多万个数据点完成,相当于在一个数字孪生及一个可视化的操作平台上运行企业。
“老产业”新起来,“新产业”强起来。目前,南钢已构建钢铁和新产业“双主业”相互赋能的复合产业链生态系统。新产业板块坚持“产业运营+产业投资”双轮驱动,立足南京、放眼世界,先后投入160亿元,汇聚了以鑫智链、金元素、德国凯勒、柏中环境、钢宝股份等核心产业平台为主的53家子公司,培育10个省级以上的专精特新企业。
在智能制造领域,南钢的“新起之秀”正围绕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智能控制、智能装备,致力于成为数字化转型生态构建者。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他们围绕智慧采招、智慧电商、智慧物流、智慧仓储等,努力提升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在新材料板块,他们主要布局金属复合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等细分领域,逐步完善新材料产业平台,提供综合性材料解决方案。在能源环保板块,他们已涵盖废水、固废、废气处理及能源领域,已具备区域环境治理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2016年~2022年,南钢新产业整体营收复合增长率为44%,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5%。
石化产业向高端产品链延伸
南京也是石化工业重镇。在扬子石化EVA装置现场,一辆辆满载产品的车辆有序驶离厂区,发往下游厂家。作为一种绿色高端塑料产品,EVA是畅通产业链堵点、连接供应链断点的重要化工基础产品。
“目前国内EVA的产能大部分还是发泡鞋材和薄膜,像光伏膜、电缆料这类高端产品的市场需求在稳步增长,我们EVA装置的目标就是瞄准高端产品。”扬子石化塑料厂厂长张勇介绍,其光伏膜料产品填补了中国石化在EVA光伏膜料领域的空白,得到市场认可,获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扬子石化10万吨/年EVA装置,可生产光伏膜料、高端发泡树脂、热熔胶等产品,能够满足市场上高端产品需求,助力下游产品升级换代,降低进口依存度。
建于1974年的金陵石化1号催化裂化装置,已走过50年的风雨征程,但经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造,目前多项技经指标依然在同类型装置中名列前茅,并在集团公司同类装置达标竞赛中夺冠,老装置焕发了保供创效的青春活力。
“高端石墨材料是公司的高新产品之一,我们要抓住机遇让老装置实现技术转型。”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孙同根口中的“高端石墨材料”,正在推动金陵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电炉炼钢可助力传统高炉炼钢“碳减排”,锂电池可助力传统燃油车“碳减排”,而它们,都需要高端石墨材料针状焦。金陵石化高端石墨材料针状焦煅烧项目投料试生产已经实现一次开车成功,将助力中国石化打造高端石墨材料产品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和周边产业发展。
高端石墨材料只是金陵石化“油转化”“油转特”实施项目之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上半年,历经三年攻关的II柴油加氢装置微界面反应强化项目已经顺利建成投用,生产出合格的国VIB标准柴油。与此同时,金陵石化还在大力推进炼油结构调整、高端日化品技改升级、环氧丙烷下游产业链等项目,助力企业更好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5G赋能老牌车企展现“新”动能
作为当地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南京的汽车产业发展可以追溯至1947年成立的南汽,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品牌优势。目前,南京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逾500家,其中有上汽大众、南汽集团、长安马自达等整车制造企业7家,整车产能近百万辆。
南京长安是长安汽车在华东地区的重要生产基地,2000年6月成立至今累计产销汽车逾163万辆、发动机57万台。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长安汽车与南京结缘已久,而溧水长安新工厂从立项开始更是跑出了“加速度”。
2020年,溧水区成立“7人专班”驻企办公,专门服务长安新工厂项目的工程建设和各项审批工作,遇到小问题当天解决,碰到大问题一周之内协调解决。2022年11月,长安新工厂建成,一投用就被委以重任——成为长安新能源新车型“深蓝S7”的唯一生产基地。去年5月31日,首批量产长安深蓝S7在这里正式下线。
走进南京长安新工厂的焊接车间,只见若干只机械手臂快速挥舞,一个个汽车配件沿生产线被“拼”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车身。
“车间自动化率达98%,车上的四门和两盖都是全自动装配。”南京长安新工厂制造部经理程引生介绍,车间的门盖装配线是长安汽车的首条全自动装配线,共有22台机器人,可替代传统生产方式的单班工人18人,大幅提高焊接精度和效率。此外,车间整条生产线的2241个焊点中超六成可完成自检。
焊接车间是南京长安新工厂智慧生产的缩影。作为长安汽车布局华东地区的重要基地,南京长安新工厂大量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在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和电池五大车间贯通5G网络与物联网平台,投入400多台移动机器人,打造了68个5G+智能制造场景。“工厂构建的数字运营系统,相当于整个工厂的‘最强大脑’,可满足4000多种组合的个性化定制。”程引生说,工厂制造顺序化率达90%以上,制造成本降低10%。
高效和降本的同时,出车品质也大幅提升。据介绍,在新工厂,从零部件原材料到整车交付,含有零部件入场特管、冲压自制件特管等11道质量墙管控,涵盖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每一台车的交付品质。去年底,该工厂成功入选国家级5G工厂名录。
工厂生产的深蓝S7上市以来,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总销量近10万辆。去年11月,“深蓝S7”成功打开泰国市场,不到两个月即销售约2500台,今年以来更是订单不断。2月的产能中,超四成为出口订单。
(下转03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7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