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的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一向以西楚霸王自称的项羽,在当时可谓是少年得志,一路顺风顺水。相反,刘邦的身世就要惨得多了,自小出身贫寒,长大后在小小的沛县当个小头头。前半生都在看人家脸色谋生活,小聪明也是有不少了。那么,为什么威风凛凛的项羽会输给二流子刘邦,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这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知人善用
刘邦称帝后,曾问过大臣们这个问题:你们说说,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天下?有人说是刘邦舍得把土地、战利品分给他们,而项羽则嫉贤妒能。刘邦认为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坐镇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我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翘楚,而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个范增还不用,所以他被我打败了。”
论领兵打仗,刘邦比不上项羽,但韩信等人为刘邦弥补了这一缺点,刘邦所具备的,就是善用这些人。
刘邦病危时,吕后问他,“萧何死后,让谁来接替?”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问其次人选,刘邦答:“王陵可以。但王陵为人刚直,不善变通。可以让陈平辅助他。陈平智慧过人,但难以独当一面。周勃深沉厚道,缺乏文才,但能安定刘氏的,非周勃不可。可以让周勃当太尉”。
从刘邦的政治遗言中,可见他非常地知人善用。
广纳良策
刘邦知人善用,但项羽的西楚也不是一个人打下的。项羽是打心眼里热爱英雄,秦国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也被项羽重用,项羽夜杀秦军降卒二十万,独留这三人,这三人后来也为项羽屡建战功。
刘邦说的范增,项羽也不是不用,如不用范增,能称他“亚父”?只不过是范增建议项羽杀了刘邦,项羽因为爱惜英雄,没下了手而已。而项羽与刘邦相差最多的,就是听的建议少。
项羽建立西楚后,要把国都定在彭城。有人建议他建都关中,因关中有险可据,土地肥饶,必能称霸。项羽却说富贵而不还故乡,就像锦衣夜行,谁能看到。那人笑楚人是“沐猴而冠”,项羽便把他扔锅里煮了。
反观刘邦,他想定都洛阳,齐国人刘敬劝他定都关中,刘邦便采纳了这一建议。事实证明,刘邦也遭遇了诸王叛乱,但没有像项羽那样四面出击,疲于奔命。
刘邦很多重大决策,都听取了别人的建议。
攻打武关时,用了张良的计谋。攻入咸阳后,刘邦想留在秦宫,张良、樊哙劝阻,才封了财物,还军霸上。刘邦广听谏言,也就难免有出错的时候。刘邦入主关中后,有人建议他据关中称王,对抗项羽。结果项羽扣关遇阻,让英布攻破汉军。结果是刘邦不得不向项羽请罪,身赴鸿门宴。幸好又依了张良的计策,以及樊哙成大事不拘小节的建议,才得以逃脱。
刘邦后来叛楚东进、假借诛“杀怀王者”的名义讨伐项羽,等等这些决策,也都听取了别人的建议。
而项羽基本都是自己运筹帷幄,自己带兵南征北战。听取建议少之又少。
敢拿命赌
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为什么会被刘邦所用呢?因为刘邦敢压上身家性命,萧何他们不敢。正如陈婴母亲劝说儿子不要自立为王,她说:依附于别人,起事成功了,可以封侯,起事失败了,也容易逃脱。沛县起事时,身为文吏的萧何、曹参等人不敢出头,这才推举刘邦当了沛公。
但刘邦不是当真不怕死,真不怕死的是项羽。如果当年败走垓下的是刘邦,肯定早就过了江东,以图东山再起,哪会横剑自刎。刘邦一生多次带着几十个人逃走,还两次在战场受伤,但他都能东山再起,是不折不扣的打不死。
刘邦虽然怕死,但敢拿命赌。他赴鸿门宴时,不就是拿命赌去。
胸襟宽阔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项羽成为西楚霸王之后,诸侯反叛,最终败于刘邦。
刘邦成为汉帝之后,也遇到诸侯反叛。但刘邦一一平定了叛乱,项羽却遭遇了垓下之败。
两人结局之所以不同,在于叛乱方式不同。项羽面对的是诸侯并起,而刘邦面对的只是逐个反叛。究其原因,在于两人分封天下的方式不同,项羽分封天下,全凭个人喜好,有功的就赏,无功的就贬,亲近的就立,有仇的就废。全然不管诸侯的人心向背,以及权力、利益的权衡。这就是胸襟不够。
刘邦则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充分考虑了诸侯的利益,既往不咎,因此诸侯得以至少是安定数年。待到天下太平,人皆自宁,便是想起兵也难有人附和。
心狠手辣
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
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18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