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唐朝初建时,充其量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政权,它所占据的仅仅是关中长安至潼关以及山西永济至太原之地。通观时局,此时实力强大的军阀主要有四支: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李密和江淮的杜伏威。“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当为此时最好的写照。李渊称帝后,他所面临的就是剪灭群雄,统一天下。当然,他的头号王牌就是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在唐朝统一战中表现的尤其打眼,不仅充当了唐朝的救火队长,还兼任平定天下的枪手。他先击败陇西的薛举父子,再平灭依附突厥的刘武周,接着又出兵潼关攻破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将中原之地完全囊括在了唐朝的版图中。
虽然之后河北以及河南之地仍有反叛势力再起波澜,但是天下归唐的大局已定。“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旋即继位,是为唐太宗。有鉴于隋朝灭亡的主因,太宗皇帝采取以民为本,以农为本的大体施政方针。于是,唐朝治下的百姓迅速从战争重创中走了出来,社会开始恢复活力。不仅经商之人遍布海内,民间亦出现了许多家财万贯的大商贾,中等财主以及小商贩则多如牛毛。从此,唐朝百姓大多出行不带粮食,因为唐朝境内经济繁荣,酒馆旅店遍及边缘地带。
当然李世民能够迅速让唐朝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文可治民,武可安邦的大批精英。为了进一步选拔人才,太宗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完善。从此民间寒门子弟如过江之鲫纷纷涌入朝堂,他们再也不必因门第而受到限制了。当然,唐太宗能安定社会也和刑法有关。虽然古语有乱世用重典的说法,但是贞观初期的唐太宗却奉行四个字,“慎刑宽法”。因此,为了避免错杀,朝廷每处决一名囚犯,官员们不仅要“三覆五奏”,而且还要将处决方案上报朝廷,由朝廷批复是否用刑。公元633年,唐太宗更是做了一个自古未有的壮举,那就是暂缓死刑,允许400名死刑犯回家团聚。对犯人如此,那么太宗皇帝对国家重臣的呵护,按理说应该也是无微不至。但是,就在贞观年间,唐太宗却一手制造了三起冤案,这三起案件的主犯都是跟随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这三起案件发生后,唐太宗没有经过“三覆五奏”的流程,而是草率的下达了处决命令,为后世评价贞观之治,增加了一丝不和谐的音符。
久经沙场的李君羡初为王世充骑将,因鄙视王世充巫婆做派,旋即投唐,归属李世民麾下。李世民以其为左右手,先随李世民破宋金刚于山西介休,后从龙讨伐王世充,又随军破窦建德、刘黑闼,史载其“每战必单骑先锋陷阵”。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授其为左卫府中郎将。后突厥大军至长安渭桥,李君羡与尉迟敬德联手出战,击破突厥先锋,迫使突厥暂避锋芒。战后,李君羡改授左武候中郎将,封武连县公,驻守长安城防极其重要的玄武门。贞观初年,长安城内流传着一句谶语“唐三世而亡,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此语引起了李世民的极大恐慌,难道百战浴血打下的基业就此化作云烟?于是,唐太宗开始高度警惕臣下行为稍有不轨者。一次宫廷宴会,李世民得知李君羡小名为“五娘子”,联想李君羡历来封号都有“武”字,暗合“女主武王”之语,再者李君羡把守的玄武门历来为京城要地,万一?于是,李世民迅速将李君羡调离京城。旋即,唐太宗又接到御史弹劾李君羡勾结妖道,图谋不轨的奏章。唐太宗接报后想也没想,也未经过严格审讯,立刻下诏将其诛杀并“籍灭其家”,可惜一代名将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
李君羡被诛杀了,但是他并不是唯一一个死于威胁李唐皇家统治的人。在公元648年李君羡被诛杀之前,还有一位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大将也因谋反的罪名被诛杀,他就是刑部尚书张亮。张亮,荥阳人,年轻时以务农为业。隋末,李密率瓦岗军征战于荥阳、开封,张亮前去投奔,却未受重用。随着李密归唐,张亮被划归李世民麾下,渐受重用。在后来的李世民与李建成激烈的太子争夺战中,李世民为了增加实力,便派了地头蛇张亮返回洛阳一带招兵买马,笼络豪杰以备时局变化。不料,此事被齐王李元吉探知并告发,随后张亮被下狱,又遭严刑拷打,但他却终未背叛李世民。唐太宗登位后,张亮受到无以复加的信赖。但是随后,一条流言加谶语钻进了唐太宗的耳朵里,流言说张亮私养义子500欲图谋不轨,谶语则传言“弓长之君当别都”。姓"弓长张"的张亮时为相州都督,而相州又是三国时代的曹魏邺都以及南北朝时东魏与北齐的国都。接报后,李世民不顾这位当初为其谋帝位出死力的党羽刚从高丽战场返回的疲惫,立刻下诏将其处斩,全家籍没。
李世民虽然以天子权力杀了从征高句丽的大将张亮,却并没有再依靠天子之威完成对高句丽的征服。历经隋朝两代征伐而不倒的高句丽让当初平定天下的第一英雄李世民也十分头痛,为了全心全力征伐高句丽,太宗第一次临征高句丽时决定任命凌烟阁功臣之一的李洎辅佐太子监国。但是随着战争进一步胶着,前线传来了太宗皇帝病重的消息,李洎说了一句话“疾势如此,圣躬可忧!”但是传到李世民耳朵里就变成了“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对于太子人选,李世民费尽了心思,虽然废立了数次,却始终难以决定谁为最合适人选!因此,此事一直是李世民的心病,容不得任何人谈论和触碰。公元646年,远征归来的唐太宗听闻经过改造的李洎言论,震怒之余,立即下诏将其赐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7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