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北京之旅结束后,回到俄罗斯的梅德韦杰夫依然脾气急躁,口无遮拦。在没搞清楚状况时,就急着到社交平台上发文,怒骂那些逃离俄罗斯且希望俄方失败的俄民众,让他们“最好不要回来”。

梅德韦杰夫认为,这群人是“叛徒”,是“社会的公敌”。他呼吁切断这些民众在俄罗斯的经济来源,直到他们临终前,都不能让其回国,除非他们公开忏悔自己的过错,然后在适当的情况下获得特赦。在此之前,梅德韦杰夫还在俄罗斯媒体公开发文,号召大家不要原谅“叛徒”。
作为深受普京重用的官方人物,梅德韦杰夫发表的这些言论,确实激进了些,而且有失偏颇。因为不少俄民众选择离开也是迫于无奈。将他们全部打成“叛徒”,还不让回国这种话,普通人说两句倒是没什么,由梅德韦杰夫来说,意义可就不一样了,有可能让外界对俄当局的立场产生误判。

很快,梅德韦杰夫的言论就引起多方关注。有人问:“梅德韦杰夫这番话是否反映了克宫和普京的意见?”对此,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亲自出面澄清。他解释称,违反俄罗斯法律的人应该为此承担责任,但现在广大俄罗斯人正处于一个“情绪激动的时刻”,很多人都在表达自己作为该国公民的立场,梅德韦杰夫也不例外。
看样子,梅德韦杰夫的冲动行为,确实给克宫带来了不小的舆论压力,而佩斯科夫作出上述回应,应该也是想尽量撇清关系,让人们相信,这些激进言论是梅德韦杰夫个人的想法,与俄官方立场无关。
从这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梅德韦杰夫的政治手腕仍有待提高,他的中国之行怕是白来了。此前访华的时候,梅德韦杰夫难得有机会与中方高层面谈,还见识到中国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工作和成就。转了一大圈,心里装着经贸任务的他,无暇顾及太多,只是提了一句“愿意与中方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实际上并没有学到中国的政治智慧。

如果梅德韦杰夫能参透下面这个中国典故,或许他就不会这样轻易斥责逃跑的俄民众了。
2000多年前,我国春秋时期的经典《礼记·檀弓下》里头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有一次路过泰山,碰到了一位境遇堪称凄惨的寡妇。当地长期闹虎患,这位妇女的公公和丈夫,都已先后命丧虎口。等到孔子和子路碰见她的时候,她连最后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
这个寡妇的遭遇令孔子感到十分困惑,因此他询问道:“既然这里的虎患这么严重,为什么不搬到别处去?”
寡妇回答:“因为残暴的政令管不到这里。”
孔子对此十分感慨,他借此教育子路:“记住了,残暴的政令比凶猛的老虎还要可怕。”这就是日后流传千古的著名典故——苛政猛于虎的出处。

故事中的百姓宁可被吃掉,也不愿带家人回到安全地带,这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苛政,不得不躲到别处。2000多年之后,俄乌战火数月不熄,俄军接连失利,很多人被强行征召入伍,然后成了战场上的炮灰。就这样,不少俄罗斯民众面临和寡妇一家相似的困境,他们为什么要逃,梅德韦杰夫真的明白吗?
梅德韦杰夫最近因中国之行大出风头,回国之后又逢乔迁之喜,这时候,他难免急于对外示强,表达爱国立场,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俄乌冲突期间,像他这样坐镇国内的高官,现在需要做的是体察民情,尽快从源头解决俄罗斯内部的问题,让前线的部队没有后顾之忧,而不是一味地发脾气和谴责他人。只要俄方的问题不解决,该跑的人还是会跑,梅德韦杰夫再骂几次都没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30 14: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