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兵团日报
家风,是信仰的传承:
替母亲见证兵团巨变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4月2日,在一师十二团公墓,十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武昱江带着孩子和两位姐姐一起给母亲赵桂荣扫墓。
赵桂荣是“塔河五姑娘”之一。1942年,赵桂荣出生在河南省西平县谭店乡周范大队黄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6年,兵团在河南招募男女青年,得知这一消息的赵桂荣背着家人多垫了几双鞋垫、多穿了一身棉袄,去报名。
“那一年,母亲才14岁,为了到兵团,母亲谎报了年龄,说自己19岁,但还是因年龄太小被工作人员拒绝了。母亲不想放弃,偷偷坐上了北上的列车,直到快进疆了才被发现。此时,工作人员无可奈何,只好收下了她。”武昱江向记者讲述道。
几经辗转,赵桂荣等人来到了农一师(现一师)胜利三场(现二团)。这里地处塔里木河南岸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恶劣的环境远远超出了赵桂荣的想象。她所在的二连,竖了一块木板,上面写着“二连”两字。除此之外,只能看见茫茫戈壁,起伏的沙丘。
坚强的赵桂荣并没有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吓倒,心里记得指导员的话:“新疆地大物博,要靠我们来建设了。”“别人来得了,我为啥来不了?”凭着一股子要强劲儿,她“既来之,则安之”。
1958年,兴修塔里木河南岸总干渠的大会战开始了。这是一项繁重艰苦的体力劳动,只有男同志才能参加挖渠工作。但在赵桂荣和20多个姐妹们看来,只要不怕苦不怕累,这活儿她们一样可以干。最后,在一行人的软磨硬泡下,指挥部同意让赵桂荣和姐妹们参加。几天高强度的劳动下来,20多人最终只留下赵桂荣等5位姑娘。
为了在打“擂台”时不输给突击队的小伙子,5位姑娘用床单垫筐底、剥树皮垫路,她们通宵干活,超额完成任务。
南干大渠如期保质保量竣工。她们受到了农一师团委和兵团团委的表彰,被授予“穆桂英小组”称号,1959年更名为“塔河五姑娘”;农一师《胜利报》、兵团《生产战线报》(现《兵团日报》)大篇幅报道了她们的事迹,她们还受到时任兵团司令员陶峙岳的接见,从此名扬兵团内外。
“父母常说,这辈子吃亏就吃在没文化。所以,只要我们愿意上学,无论上多少年学,父母都会不遗余力地供我们,母亲总是激励我们,‘只要你们愿意学、肯学,就是砸锅卖铁,我也供养你们’。”武昱江回忆说,小时候,他们几乎没有干过家务活。母亲告诉他们,放学回到家,只写作业,不要干其他的事。
赵桂荣一直是武煜江姐弟几人的骄傲和榜样,她用朴实的言语、行动影响着儿女们,他们时刻记着母亲的教导。在赵桂荣的影响下,武昱江姐弟4人都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毕业后都留在了一师,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成绩。
传承着誓把荒滩变绿洲、戈壁滩上建家园的信仰,经过一代代兵团人的艰苦奋斗,如今的一师阿拉尔市,人在景中,水在城中,城在园中,楼在绿中,成了塔里木河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
“母亲,您放心吧,我们会继承您的遗志,继续扎根在阿拉尔市,为阿拉尔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武昱江一边擦拭墓碑,一边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4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