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想象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04 14:2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孙权曾经接待过罗马商人,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想象!

公元226年,孙权在东吴南方大城武昌(今湖北鄂州),接见了一位特殊的来客,那就是来自“大秦”帝国的商人秦论。

汉朝时期的“大秦”指代的不是秦朝,而是位于欧洲的罗马帝国,在《太清金液神丹经》中就曾经记载:“大秦国,在古奴斯调西,可四万余里,地方三万里,最大国也。”

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想象

这里的“古奴斯调”指的是阿克苏姆王国,如今的北非埃塞俄比亚一带,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罗马帝国在埃塞俄比亚以西,距离中国大概四万余里,而罗马帝国本身领土高达三万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太清金液神丹经》本身是一本道教典籍,他所记载的地理信息并不准确。但是从这些记载也可以得出,汉朝人是明确知道有罗马这么个帝国存在的。

秦论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一方面有可能是来自于音译,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时人对于其代称。

根据史书记载,秦论最早抵达的是吴国南方的交趾郡,当地的交趾太守吴邈看到他以后,便立即派人把他护送到了孙权身边。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能够跨越半个地球来到自己家,孙权当然不能失了礼数,后来更是带着他直接参观了东吴阵营的首都建业。

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秦论参观中国的整个过程中,他最为感兴趣的居然是一群俘虏。

当时的东吴常年与山越部落交战,抓到了不少俘虏。

史料记载,这些俘虏长的十分奇特,都是些“黝歙短人”,又黑又矮,在此之前,秦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相貌的人。因此,他便开口向孙权请求:希望在自己走的时候能够带上一批这些人。

对此,孙权倒是也没有小气,当场就赏给了秦论山越人男女各十名,作为他的奴仆。

等到秦论上路的那一天,孙权更是派自己手下的会稽郡的官吏刘咸随同前往,护送秦论回罗马。

只不过刘咸的运气并不好,在半路上就因病去世,最终未能抵达罗马。

要知道,如果刘咸真的顺利抵达罗马的话,那么,他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前往罗马的使节。

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想象

三国人物和罗马人撞在了一起,这听起来很惊奇,但实际上,其实大秦人来到中国不是第一次。

早在延熹九年,也就是公元166年,罗马皇帝安敦就派遣使者来到了东汉国都洛阳,朝见汉桓帝。

《后汉书.卷八十八》曾经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此次前来,使者还未汉朝皇帝带来了象牙、犀角、玳瑁等宝物,这次事件也被人们视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开始。

但值得一提的是,公元166年,罗马皇帝派来的使者安敦走的是西域,丝绸之路。

但是,到了公元226年秦论却走的是海路,两者有着极大的不同,为何会出现如此情景呢?

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想象

思考其中的原因,或许与三国乱世脱不开干系,三国乱世之中,西北凉州是最为动荡的区域,这就使得商人使者们几乎无法从这里进行穿越。

最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秦论只能选择走海路前往东吴。

可以合理想象的是,秦论的到来,对于孙权而言无异于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早在《史记·外国传》中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人众,大秦宝众,月氏马众",意思是天底下有三大强国,中国人口最为稠密,大秦宝物最为丰富,月氏马匹最为健壮。

此时,东吴偏居江南,无论是物产还是马匹,都是要远远逊色于北方的曹魏的,既然在内部无法缩小差距,那么有没有可能从外部进行找补呢?

为此,在秦论到来之后不久,孙权也开始了积极对外探索。

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想象

孙权对外探索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对外征服,第二是对外交往。

在公元230年,也就是秦论访华的第四年。孙权派大将卫温、诸葛直等人统率万人规模的庞大舰队出海征服夷洲和亶洲。

关于这次出海,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孙权在为自己的合法性打基础。

公元229年也就是出海的前一年,孙权刚刚称帝。在当时天下尚且分裂的状态之下,这样的贸然称帝是很难得到旁人的支持的,眼下,孙权有两个方法可以塑造自己的法理性:第一是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曹操和刘备,成为天下最为强劲的诸侯,第二便是做一些旁人做做不到的事情,营造出威服四海的感觉。

很显然,在这两者之间孙权选择了后者。

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想象

如果孙权真的征服夷洲和亶洲,那么在天下士人中形象就会高大几分:你看曹操、刘备之流,拼死拼活也就在这汉地十三州里打转,人家孙权才登基一年,就对外征服两洲!

夷洲和亶洲位于哪里,目前史学界争论不断,其中的夷洲并不难猜,现在基本上可以断定这里就是我国如今的台湾省,台湾省距离大陆只隔着200公里左右的海峡,这个距离虽然不近,但也谈不上远,孙权的舰队是完全能够开到这里的。

当时的夷洲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小部落,面对孙权上万人的带甲大军,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余力,顺利为其所征服。

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想象

只不过,虽然将台湾省征服了,但孙权也并没有对其进行认真的经营。

三国人口是极少的,江南很多土地都来不及开发,更何提这个身处海外的小岛了,就算真的在这里开荒种田,粮食也难以运不到大陆。

因此,此次孙权只是象征意义的征服,没有实际进行管理。

至于亶洲的位置,则更难猜了,甚至可以说亶洲究竟存不存在都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孙权本人对于亶洲也谈不上了解,他的信息来源几乎全靠海内外商人之间的道听途说,在当时,东吴方面普遍认为,亶洲就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找的仙山。

对于这座仙山,东吴人士是深信不疑的,而且不光信,甚至在当时还有些有板有眼的传说流传,根据《三国志孙权传》记载:“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

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想象

当时经常有会稽郡的商人和渔民漂流出海,进入亶洲。

既然旁人能去,那没道理孙权自己的大军去不了,于是在征服夷洲以后,卫温、诸葛直继续开拔,向着传说中的亶洲前进。

只不过这一走就是整整一年的时间,最终卫温和诸葛直也没有找到亶洲在哪。

关于这趟航行,我们目前掌握的史料可以推断出是在公元230年黄龙元年开始的,到了黄龙二年春天左右,卫温和诸葛直就已经因为瘟疫散发,被迫返航。

根据史书记载:“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

在航行的第一年以后,舰队里就已经开始滋生疾病,死者十之八九,损失惨重,看到这一幕,孙权追悔不已,认为自己劳民,伤财,最终彻底放弃征服亶洲。

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想象

那么,传说中的亶洲究竟在哪呢?

有一种说法是认为亶洲就是海南岛,但是,这个说法可信度不高,首先海南岛当时是有着明确的地名的,叫做“珠崖”,其次,海南岛距离大陆仅隔数十公里,只要孙权舰队沿海前进,那么到这里,甚至比到台湾岛还要轻松,没有理由一年都找不到,而且在当时征服夷洲的时候,孙权就已经拿下了海南岛。

《三国志全琮传》和《三国志陆逊传》分别记载:“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权欲遣偏师取夷州及朱崖,皆以谘逊。”

这足以证明,海南岛是和台湾岛一起被征服的。因此,海南岛的可能基本上可以排除。

那么传说中的亶洲到底是日本还是菲律宾?又或是其他什么岛,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想象

军事征服失败以后,或许是充分汲取了经验,孙权不再派遣大军劳师远征,而是转用了采取出使的方法,对周边海域进行探索。

公元232年的时候,孙权派遣将军周贺等航海到辽东,通过海路,与当地的公孙渊建立了联系。

公孙渊割据辽东,受限于曹操的影响,原本他和整个中原都是断绝往来的,但孙权的到来,给了公孙渊希望,随后,双方开始了极其频繁的交流,公孙渊后来甚至还干脆直接向孙吴称臣,共同反魏。

东吴可以给辽东提供粮食,辽东也可以给东吴提供战马,互通有无,而更重要的是,东吴与辽东的交往,在战略上有着巨大意义,现如今孙权在对抗曹魏时,完全可以南北互相呼应,分散曹操的可用之兵,在战略上赢得了巨大的主动权。

只可惜的是,公孙渊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由于担心曹魏日后会报复自己,便诱杀孙使,侵吞东吴财物,双方这才关系破裂。

但这一次失败不代表航海事业的彻底失败,到了赤乌五年的时候,孙权再度派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乘船出海南下,在海南岛一带驻扎,通过这一举动,孙权得以巩固了对于胶州的统治,极大震慑了潜在的反对势力,使得国力更进一步。

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想象

后来在公元245年孙权派遣康泰、朱应等人受出使扶南和南海诸国,进行外交活动。

相比于第一次的两眼一抹黑,这一次,孙权就做足了万足的准备,他特地挑选了闽、粤经验丰富的水手一起出行,东吴在当时事实上海外交往频繁,闽、粤两地的海船,向北能一直航行到辽东幽州,向南能够下到南海一带,这也为康泰的成功出使打下了基础。

康泰这个人很有意思,相传他祖上有康居血统,有着一头黄褐色的头发,有可能康泰本人就是曾经到来的外国使者所留下来的孩子。

康泰这一次出海先后访问了临邑、扶南等地,也就是经由越南沿海,抵达泰国,沿路上经历的部落和小王国足足有高达100个,顺利的完成了孙权交给自己的任务。

而康泰和朱应也有幸成为了中国古代有历史记载,最早航海到东南亚的旅行家。

在扶南国的时候,两人还会见天竺国访问扶南国的使臣,了解了古印度的风俗与文化,可以说,凭借着这个契机,康泰和朱应将中国对外了解扩大了一个维度。

在顺利返回东吴以后,康泰和朱应写下了一批珍贵的外国见闻书籍:《吴时外国会传》、《扶南异物志》,结合自己的亲身见闻和传说,描写了南亚各国的风俗物产。

只不过这些书最终大都已经散佚,今人无从阅读。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对于古人对外了解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在《水经注》《艺文类聚》《梁书》《通典》《太平御览》等书籍中,均对康泰、朱应两人的著作有所引用。

出于纪念,到了近代,我国仍然以康泰和朱应的名字命名了:康泰滩和朱应滩,使其姓名永远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

对于任何时代的国家而言,对外交往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只有源源不断的维持商贸道路,才能第一时间获得新的技术、新的水平,进而提升国力。

例如在南宋时期,金朝和蒙古就曾经通过游牧部落的贸易和传递,掌握了来自中亚的工程器械,在攻城战场上形成对宋朝军队的压制。

纵观人类历史,哪个文明能够更好的与外界沟通,就能更快的形成技术迭代,进而影响自己的国运。

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想象

只可惜,随着孙权的去世,他的继任者们没有再坚持这一航海传统,海陆,使得海路再次封闭荒芜。

另一个客观原因是,随着曹魏集团巩固西北,欧洲,中亚等国与中国的交往再度回到了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流的时代。

我们能够知道,孙权曾经接待过罗马商人,看起来三国时期的海路之发达,远超我们的想象!

据《魏略》记载,在当时,魏国已经恢复了与大秦的直接直接来往,并且增辟了与罗马交往的新北道,就这样,在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下,东吴草草结束了三国时期航海之路的探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4 17:45:3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东吴政权的兴衰,平定山越,江南大族势力迅速扩张,亡于孙皓昏暴
...展疆土外,江南地区的社会发展也为其创造了条件。东汉时期,江东乃至江南的人口持续增长。荆州地区由西汉的三百五十余万人,增长到东汉的六百二十余万人;扬州人口由西汉的三百二十余万人
2024-02-25 16:24:00
三国时期东吴学者——虞翻
...权联络。嘉禾元年(232年),孙权派将军周贺和校尉裴潜从海路到辽东向公孙渊求马,虞翻认为辽东路远,派人到那里求马并没有益处,只会损耗人力和财力;但虞翻想劝谏但又不敢,请求交州
2023-06-14 14:18:00
孙权为何要偏居江南一隅
...与台湾(当时称益州)建立联系的,而孙权则是最先通过海路与东南亚诸国建立联系的(但孙权的目的是掠夺人口并仅寻找资金)。文章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但是我还要提一点,就是现在大多数
2024-02-09 08:04:00
古武昌海上丝绸之路之研究(上)
...国力与军事地位。历史证明,古老的丝绸之路分为陆路和海路,陆路起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而海上丝绸之路萌发于商周,形成于秦汉,到了三国东吴时期达到了一个世界航海史的高峰,其历史年代
2024-03-13 10:48:00
东吴为什么不一统三国
三国时期是后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历史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霸的事迹让后人记忆犹新。三国时期之所以被熟知,与小说三国演义肯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三国演义的出现让后人们对这段历史时期变得非常
2023-08-08 22:16:00
诸葛亮的手下败将在真实历史中的形象
...区。他在交州讲学,学生有数百人。在听说孙权打算通过海路联系远在辽东的公孙渊时,直言此行没有益处。直到失败后,孙权大为后悔,才想起虞翻的忠言,并要重新召回启用虞翻,只可惜为时已
2023-10-02 10:05:00
三国时期曹魏前废帝曹芳的成长与登基
曹芳,字兰卿,为三国曹魏第三任皇帝。其祖父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第二子任城王曹彰,其父则是中牟王曹楷。曹魏明帝太和六年(壬子,232年),曹芳出生。同年,其父曹楷封为任城公,食邑五
2023-09-30 08:55:00
三国时期的东吴大战,是怎么失败的
说起来,东吴其实是很厉害的。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曹魏打了两场,一胜一负;蜀汉打了两场,一胜一负;东吴打了两场,两场都胜。东吴的胜率,远远高于曹魏和蜀汉
2023-08-19 06:08:00
杀孙权,耍曹操,清剿高句丽的\\\'\\\'公孙兵团\\\'\\\'为何雄霸东北?
...一次与公孙氏的联盟虽然没有成功,孙吴仍然继续凭借其海路航线与庞大舰队的绝对优势,与辽东之地的公孙氏保持着极其紧密的经济商贸往来。公孙康死,公孙恭立,\'\'恭病阴消为阉人,劣
2024-02-25 16: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