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任教厦门大学36年,外籍教授潘维廉见证——
“中国保护环境的决心令人赞叹”
《人民日报》记者 刘晓宇
在厦门大学,几乎人人都知道“老潘”。
顺着山坡一路向北,行走到五老峰半山腰,依山而建的凌峰楼,便是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外籍教授潘维廉的住所。1988年,潘维廉从美国举家搬迁到厦门,成了厦门大学的教书先生“老潘”。
那时的筼筜湖,横亘厦门岛中西部,距离厦门大学教师公寓不到5公里,当年的水质给潘维廉的印象并不美好,“沿湖还有不少工厂,污水直排湖中,每次出门都要绕行,尽量不经过湖区。”
就在潘维廉来到厦门这一年,关于筼筜湖综合治理的专题会议召开。截至1999年,综合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完成,三期工程接续推进。
筼筜湖变了。在湖畔观鸟、漫步,成了潘维廉和两个儿子每周末最喜欢的活动:“我亲眼看到筼筜湖的水清了、水活了,很多水鸟也出现在湖区。”
“能不能让外国人更好地认识厦门?”有了想法后,潘维廉便开始行动。他编写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为外籍朋友提供在厦门的“生活指南”。2000年开始,他又陆续出版了《魅力厦门》《魅力福建》《魅力泉州》《魅力厦大》等图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厦门、了解福建。
长期调研、写作,让潘维廉对厦门风土人情如数家珍。
“如今的厦门,就是一座‘海上花园城市’,沟通东西方、连接历史和未来、融合人文与自然。”2002年10月,潘维廉作为厦门市的发言人,在德国斯图加特倾情讲述厦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助力厦门从全球40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 “这是对厦门生态保护和人文发展相协调的肯定。”潘维廉说。
有一篇文章,让潘维廉记忆犹新,“当时文章说要建设绿色中国,我持怀疑态度。”而今,筼筜湖的美丽蝶变,再加上自驾20万公里环游中国的经历,让他由衷感慨:“中国保护环境的决心令人赞叹。”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花园城市、厦门马拉松赛、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说起厦门,潘维廉滔滔不绝:“过去36年,我参与并见证了鹭岛蝶变、厦门实践。现在,讲好中国故事,也是我的责任。”(原载2月23日《人民日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4 08: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