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国消费者报福州讯(记者张文章)近期,有群众反映通过网络贷款遇到息费不透明、实际借款成本过高、个人信息泄露、过度借贷等问题,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为此,金融监管总局厦门监管局于9月24日发布警惕网络贷款“套路”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网络贷款套路。
近年来,网络贷款因方便快捷、操作简单、营销广泛等特点迅速发展,网络贷款套路也随之层出不穷。金融监管总局厦门监管局发布两起案例,揭开网络贷款套路。
王某在刷短视频时发现一则宣称“无手续费”“无其他任何费用”的借贷广告,遂点击链接并根据页面提示下载了某网络贷款APP。注册登记并填写个人信息后,王某借到了款,但经仔细核对还款明细后,发现账单后另附有一张担保费用账单,自己实际借款成本远高于预期,才明白该网络贷款平台通过暗含的担保合同变相提高了实际借款成本。
陈某没有经受住一则网络贷款广告的低息诱惑,觉得按时还款不成问题,在消费欲望的驱使下非理性借贷,没想到还款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陈某在申请网络贷款时填写的个人信息也遭到泄露,导致其接收到大量网络贷款广告。在短期无法偿清债务的情况下,为解燃眉之急,陈某随即向其他若干个网络贷款APP借款还贷,最终导致债务发生滚雪球效应,形成巨额借款。
为此,金融监管总局厦门监管局提醒消费者关注以下三种风险:
一是模糊利息费用。以“免息”“低息”等说辞营销宣传,吸引潜在客户借款,但在实际放款时违规收取费用。除了案例一的模式以外,还有另行签订合同,要求消费者收到借款后第一时间转回“保证金”,变相收取“砍头息”;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捆包销售,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服务作为放款前置条件,且提前还款不退还订购费用;通过APP操作设置限制消费者正常还款,引发消费者债务逾期,产生“罚息”。
二是泄露个人信息。在获取客户相关信息后,将客户个人敏感信息打包出售给“产业链”上下游不法机构获利,使消费者及其亲友饱受各类电话销售骚扰。
三是诱导过度借贷。蛊惑消费者过度超前消费,诱导消费者在旗下的众多网络平台连环借款、以贷还贷,致使消费者负债超出自身收入水平,还款时引导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使消费者债台高筑,可能导致不良征信记录。
金融监管总局厦门监管局还提醒消费者要坚持理性借贷,维护良好信用。结合个人及家庭资金资产情况、个人及公司职业规划等各种因素,准确评估自身债务承担能力,确定合理的资金需求,理性消费,合理借贷。做好资金安排及管理,按期归还贷款,避免过度借贷、以贷还贷、多头借贷,维护个人良好信用。
消费者要提高风险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警惕低息诱惑,对“低息”“免息”“无抵押快速放款”等诱导性营销宣传说辞保持高度警惕,办理借款业务时,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充分了解借款条件,关注借款业务真实息费水平及费用明细;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敏感信息,不随意点击“贷款需求”“额度测评”等弹窗标识、贷款链接及网站,谨慎进行信息授权行为;选择正规渠道,办理借贷业务时,应关注机构金融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载明的业务范围,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官方网站等渠道核实金融机构资质。
此外,消费者还要依法及时维权,积极应对侵害。如陷入网络贷款高息费、捆绑销售、诈骗等陷阱或遭遇暴力催收时,应保存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交易截图等证据材料,及时通过报警、调解、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勿轻信“代理维权”“征信修复”“停息挂账”等宣传广告,避免受到二次侵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29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