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AI作家@硅禅的科幻小说得奖了
它是怎么写出的获奖作品《机忆之地》?
日前,由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主办的第五届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公布了获奖名单,其中,获得二等奖的作品《机忆之地》与众不同。
这篇小说的作者名为@硅禅,也是所有获奖作者中唯一一个名字中有“@”的,这不是什么笔名,而是因为这篇文章就是由AI和人类共同创作而成的。这或是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AI史上第一次出现的AICG文学作品和人类创作作品一起参赛并获奖的案例。
10月20日,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付昌义接受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的专访,他告诉了记者这篇获奖小说背后的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AI创作获奖作品是篇怎样的小说?
《机忆之地》是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团队使用AICG(人工智能创意生成)创作而成的,小说的标题、配图等内容均由AI生成,在最初提交的时候并没有特意标注出自人工智能之手,和其他人类作者的作品经过层层筛选送到了六位终审评委的面前。这篇小说讲述了一名元宇宙探险家李晓寻找记忆的故事,李晓曾经是一名神经工程师,在一次实验中失去了关于家人的记忆,她对“机忆之地”的传说有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借此找回自己遗失的记忆。
“其实这是我们来邀请沈阳教授投稿的。”付昌义透露,他与沈阳教授相识,从朋友圈获知他的团队正在尝试用AI来创作小说,于是便向沈阳发出了投稿邀约,“我们想着这也是一种尝试,AI在写论文、说明文等规范性比较强的文章方面表现不错,但是对于小说、散文等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体是有欠缺的。”
沈阳教授团队公开了《机忆之地》各个版本及创作过程的说明,团队给AI关键提示词,引导AI生成内容,团队再根据生成出来的内容再次给出提示,在经过五次不连续对话和66次生成后,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篇4万字的小说。但在付昌义看来,这篇小说并不能说尽善尽美,“第一个版本出来的时候我就看了,感觉不像个小说,像剧本大纲,后来做了修改,要比第一稿好多了,但终稿还是有欠缺的,只能说达到了高中生或大学一年级学生初写作的状态,技巧性等方面和真正的作家还是有差距的。”
从沈阳教授团队公开的《机忆之地》各个版本及创作过程说明来看,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很多,并不是我们告诉AI我想要一个这样的小说,AI就能轻松生成出一篇来。
是变革开端还是一朵小浪花?
此次大赛参评作品近200篇,最终评出特等奖6篇、一等奖14篇、二等奖18篇、三等奖27篇、优秀奖25篇。在终审评选开始前,付昌义没有透露参赛作品《机忆之地》是AI创作的,六位评委中有三位投票同意推荐这篇小说,根据评奖规则,三位评委投票的作品即可获二等奖。不过AI创作的作品并非一点也没有人工智能的痕迹,“当时六位评委中有一位在评选完了之后跟我说感觉这篇文章有点像AI写的,读起来感觉还是有差距。”
实际上,早就有人开始尝试使用AI来创作文学作品了,AI和人类共写的书也有出版的,但是并没能在浩瀚的新书海洋中引发较大的关注和讨论,或许还是因为AI创作的作品不论是在想象力、创新性还是文笔风格、语言技巧上都还没有能特别吸引读者的地方。
“AI创作文学作品,我想现在只能说是一个起点。”在付昌义看来,现在还很难说这一次AI创作作品的获奖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或许这会成为一个引爆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AI创作文学作品,AI平台也随之不断升级迭代,但或许这一次的获奖会是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人们遗忘,人工智能究竟能走到哪一步我们谁也无法准确预料,“这也许会成为一个开端,未来会怎样我们保持观望状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2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