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上热搜的“霸总爷爷”,其实有个苦出身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2-02 17:40:00 来源:缘之心

“自信点,

咱们好好地活,

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作者:许晔

2024年底,年逾古稀的袁吉衣突然尝到了爆火的滋味。

他逐梦演艺圈的故事,被人高度概括成一句话:“72岁老人,3年演100多部短剧,一天收入上千元。”

相关话题旋即冲上热搜,阅读量超过两千万。

·微博话题截图。

这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

用袁吉衣的话来说,他演短剧不过是“顺水推舟”。早在10多年前,他就在机缘巧合下开始出演网剧、微电影、广告宣传片……近几年,微短剧兴起,他便被时代的浪潮推向这片崭新的影视海域。

但在踏上演艺道路之前,这位“短剧王”的人生并不顺遂——

幼年时,父亲去世,母亲瘫痪,他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一个家;壮年时,他在湖北武汉的一家工厂当工程师,“文艺梦”显得遥不可及。好在,老年的他,圆梦了。

至于还能演多久,袁吉衣没想过。

“都已经到这把年纪了,陪着年轻人玩一年是一年。”他笑着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能动的时候,我就跟年轻人一起动;等到不能动的时候,我可以通过手机屏幕去看。我身上的文艺细胞是不会消失的。”

有一种戏,他绝不会接

采访前夕,袁吉衣又熬夜加班了。

按照通告单,他本应于前一天上午开始拍摄,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在片场等了12个小时,等拍完已是凌晨1点多。

休息几个小时后,他神采奕奕地坐到镜头前,不好意思地给环球人物记者“打预防针”:“我这几天很疲劳,导致耳背的情况有点突出,可以麻烦你讲话的声音大一点吗?”

这句话,通常他也会和第一次合作的导演说。但除此之外,他极少在片场提出要求。

需要他候场,他便耐心候着,哪怕熬得再晚,也从不因年龄而寻求“特殊照顾”;

需要他和小演员快速建立感情,他便提前上网学些逗小孩的游戏,让小演员真把他看作爷爷;

需要他演出摔倒的狼狈,他二话不说就躺在泥里打滚。

·2023年10月,袁吉衣发布在个人视频号上的片场花絮。

袁吉衣说,他不能给剧组添麻烦。

这些年来,他在拍戏的过程中其实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普通话不标准,又比如年纪越大、台词越难记牢。

为了练习普通话,他使用微信发消息时,坚持用拼音打字——很多老人为了方便,用的是手写输入。拿到剧本后,但凡有字音“咬”不准的,他便跟着百度上的发音反复跟读,“对着镜子练n次”,形成肌肉记忆。

“我的普通话还不是很标准,但原来要比现在糟糕得多。”袁吉衣说。

他有老花眼,却不喜欢戴眼镜,因为“拍戏时容易反光”。可不戴眼镜,在片场看剧本又有困难。

他因此养成了一个特别的习惯:拿到剧本后,在家先用毛笔将自己的台词全部抄写下来。这样不仅字大,还练了书法、熟悉了剧情。

“以前,我这样抄写一遍,脑袋瓜子就像复印机一样把台词记下来了,能甩开剧本就演。现在不行了。”对此,他颇为苦恼。

他抄写台词的纸并不装订在一起,一张一张的。后来,他每次出门时就把近期要演的部分揣在口袋里,即便是去接孙子放学时等待的间隙,也拿出来默记。“笨鸟先飞,多花点功夫,总能克服难题。”

正是这种职业精神,让袁吉衣收获了更多机会。

在微短剧走红的这3年多时间里,他在百余部短剧中出演各种角色:家财万贯的霸总爷爷、德高望重的家族族长、医术超群的神医、满腹经纶的教授……

·袁吉衣在短剧拍摄片场。

·袁吉衣在短剧拍摄片场。

因为外貌和善、气质儒雅,他出演的多为正派角色。对他而言,塑造这些角色并不算有难度。

“毕竟我从事演员这一行也10多年了。当年横屏短剧很火的年代,我就在演了。相对而言,竖屏其实更简单。横屏的画面要饱满,交代的东西更多,而竖屏只需要把人物的性格交代对就行了。”

短剧之外,袁吉衣也常接一些别的演出工作。

2020年,他作为群演参与拍摄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宣传片《在郑州遇见百花》。2022年,在河南卫视的《元宵奇妙游》中,他在《光启盛世元 灯照春衫宵——灯映万象》节目中饰演灯谜老人。

·袁吉衣参演电视剧《那年小米正芬芳》。

“人家来找我演,那对我就是一份信任。只要档期允许,我都愿意演。”说完,袁吉衣又补充道,有一种戏,他绝不会接,“那些卖保健品的、卖药的戏,我不接。就算有一些不是完全在骗人,也言过其实了。”

年龄最小,却成了“家长”

在戏里总是演“大佬”的袁吉衣,在现实中其实是苦出身。

1952年,他出生于湖南长沙。家中兄弟姐妹4个,他是老小,上面还有一个大姐和两个哥哥。

他5岁那年,父亲染上肺结核,不幸去世。不久后,母亲也因病瘫痪在床。“没办法,我们决定拖带口回老家——湖北武汉。我外婆还在老家,起码能够帮忙照顾一下我瘫痪在床的妈妈。”

袁吉衣的大姐当时已经成年,留在了长沙打拼。一同回乡的哥哥们,也没多少机会照顾母亲,先是要上学读书,后是要上山下乡。按彼时的政策,每家可以留一个孩子不下放,袁家是袁吉衣留下了。他就成了家里“最小的家长”,什么事都得操心。

“从记事开始,我就要照顾妈妈。那个时候,她留着跟你一样的过肩长发。”他看着记者回忆道,“我站在床上,和妈妈靠坐在床上一般高,拿着梳子给她梳辫子。我还没有灶台高的时候,就踩着凳子做饭给她吃。”

外婆去世后,照顾母亲的重担便完全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别的同学一放学回家就有热腾腾的饭菜吃,而他一放学就要赶回家做饭,不然母亲和他都得挨饿。

工作后,他进入武汉黄陂区塑料化工厂,成了一名模具制造工程师。每天中午12点下班后,他就急匆匆赶回家,沿路在小摊贩那里买些菜,带回去做。母亲不能自主进食,因此做完饭,他还得一口一口喂给母亲吃。

“喂妈妈吃饭要时间,我自己吃饭也要时间,午休时间就不够用了。后来我干脆搞一个大盆,把饭菜都装在里面,拿勺子喂妈妈吃一口,我再吃一口。”

·袁吉衣年轻时期。

袁吉衣说,即便如此,他在单位仍然“年年是先进”。为了工作、家庭两头兼顾,他“比别人少睡好多觉”。

但每次厂里组织文艺演出时,他还是会挤出时间积极参加。

他从小就向往搞文艺工作。看一场电影,他几乎能把所有情节背下来;看别人表演湖北大鼓,他照葫芦画瓢,也能模仿得像模像样。

他意识到自己在文艺方面比较敏感,用今天的话来说,算是“天赋型选手”。“但那个时候,我家里那种情况,即便我再聪明,再想学,哪有机会?”

走上演艺路,是善因结善果

转折点在2009年前后。

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河南郑州安了家,袁吉衣和老伴决定也迁居郑州。

恰好,社区里当时有一所老年大学,专为老年人开辟了舞蹈、国画、书法、太极拳、烹饪等课程。

“早年间,我要为了生活去奔波,想学的东西没时间学。到了郑州之后,我有大把的空闲时间,精力也很充沛,我就去老年大学学了书法和太极拳,简直如鱼得水。”

袁吉衣不仅学东西很快,而且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因为表现突出,很快当上了班长。后来,老年大学缺老师,他被推选为老师,教书法和太极拳的初学者。再后来,他甚至当上了这所老年大学的校长。

·袁吉衣在老年大学讲书法课。

这源于他的能力,也源于他的魅力。

他是个热心人。在老年大学上课时,他经常会带一大锅自己做的面窝、米酒等武汉特色美食分给同学吃。在小区里,谁家需要帮忙修个东西,招呼一声他就拿出老工程师的技术“上门服务”。

每到过年,他还免费给大家写春联。有的年轻人回老家过年,来不及找他取,他就拿着春联,到人家家门口帮忙贴上。

·袁吉衣给邻居们写春联。

久而久之,“老袁”“袁爷爷”成了小区名人,种下的善因也结下了善果。

一次,河南省老干部艺术团有个节目需要12名男演员和12名女演员。女演员很快找齐了,但合适的男演员差一个。团里听说袁吉衣的大名,便找到了他。

尽管他没有专门学过跳舞,但是肯吃苦、够勤奋,因此留了下来,跟着艺术团到全国各地演出。

·袁吉衣(左一)和团队参加才艺大赛颁奖典礼。

“团里有一对两口子,是专业演员,非常喜欢我,后来引荐我去拍了一个公益广告,我就这样进了演艺圈。”

袁吉衣至今记得那个广告的内容:年轻小伙子扶老人过马路,老人真诚道谢。情节很简单,但受到了不少影视从业者的关注。

2012年,一名纪录片导演找到他,请他去拍了一支微电影形式的广告。“我们去贵州拍了10天。那个片子一出来,更多人认识了我,我儿子也在朋友圈‘炫’了一下。”

在演艺之路上,家人给了袁吉衣莫大的力量。“尤其是我老伴,她最辛苦。家里有两个孙子,琐事很多。我在外面拍戏的任务很重,还得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耽误了很多家事,大部分是老伴分担了。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这条路太难走了。”

前不久,他上热搜引发了许多讨论,让他深切体会到什么叫“网络是把双刃剑”。

有些刺耳的声音,他听了不舒服,但很快想开了,“网上就是什么都有”,自己还是该干啥干啥。

“我拍戏一天收入1000多块钱,是有时候这样,不是天天如此。我有退休工资,虽然不多,但也够花。拍戏拿到报酬,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别人对我个人价值的认可。”

他希望未来能出演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给更多人讲好的故事。而现在,他想通过自己的故事给广大的老年人一点鼓励。

“咱们生活得充实,就会少很多烦恼事,身体就会更健康,给小家也给国家都减轻了负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愿意用我的经历告诉兄弟姐妹们:别瞧不起自己,自信点,咱们好好地活,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袁吉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02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探班武汉“短剧爷爷”袁吉衣:多年演员经验水到渠成,走红只是意外
...床上的演员袁吉衣,正是那位网传“日薪千元”的“短剧爷爷”。袁吉衣是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今年72岁,曾经是黄陂区塑料化工厂的工程师。从工厂离开后,他随儿子在河南郑州定居。在社
2024-12-28 21:56:00
中国微短剧市场或将迎来千亿规模,安徽“梦工厂”咋样
...者,他常演的角色是董事长、男主的爸爸、管家、萌娃的爷爷,“管家演的更多一些,有的角色是心狠手辣,需要眼睛瞪的大大的,有的则是和蔼慈祥。”他直言,根据剧情来,角色并不是一个模子
2025-09-10 17:31:00
合肥“竖店”火了:片场40余场景半年产出200余部微短剧,二期在建
...有“横店”,你知道吗?在合肥市长丰县竟然有一个拍微短剧的“竖店”。自2024年年初建成以来,不少短剧剧组来这里取景,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200多部短剧在此拍摄。有数据显示,去
2025-08-06 19:40:00
中文泛娱打造Sayhi国际片场,行业聚力释放短剧能量
...于6月28日盛大开业,坐落于上海东方智媒城,是一个围绕短剧业务展开的复合型空间,期待成为海内外短剧从业者的供需集散地,让更多精品短剧在此诞生。1500平美式置景匠心独运直升机
2025-07-09 13:39:00
横店影视城微短剧产业生态如何
...央视网消息:近来,一批节奏快、反转多、制作精良的微短剧受到不少观众的青睐,其中都市爱情、古风穿越以及玄幻题材的微短剧更是“爆款”频出。这些剧集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目前微短剧产
2024-03-04 00:51:00
如今的横店,到处是霸总、赘婿、婆媳大战
...,街道、咖啡厅、酒店,甚至餐厅的厕所前都会见到竖屏短剧摄制组。20到40人的团队,30到40万的成本,却有可能产出和剧本情节一样收益过亿的暴富神话。如同大家所说,现在的横店变
2023-12-25 14:04:00
剧组在ICU拍短剧,让患者家属“哭小声点”?多方回应,看看吧
...他沟通过,他也迟迟未等到相关方的公开道歉。医院内拍短剧让家属“小声点哭”据了解,余先生表示,事发当天,他的母亲在ICU内进行抢救,他姐姐在旁边哭泣,视频中的剧组则在ICU附近
2024-06-05 23:24:00
“爆款”频出!一栋楼可供拍摄上千部剧,这种剧火了
...源:极目新闻近来,一批节奏快、反转多、制作精良的微短剧,受到不少观众的青睐,其中都市爱情、古风穿越以及玄幻题材的微短剧更是“爆款”频出。这些剧集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呢?目前微短
2024-03-04 17:02:00
沸腾的短剧江湖
本文转自:湖州日报从70多部短剧看南浔影视产业发展——沸腾的短剧江湖《花落时节再逢君》开机仪式现场《真爱从谎言开始》拍摄现场南浔古镇 记者 项飞 摄 短剧进入盛宴时代。近段时间
2024-04-11 07:1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9月20日晚,第二届楚文化节在湖北荆州开幕。这场以“让世界看见楚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盛会,既是楚文化的展示平台,更是读懂湖北的立体窗口
2025-09-21 19:05:00
以孝为灯 照亮亲情长路——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左正宏荣获“东营好人”称号
近日,东营市文明办公布了2025年“东营好人”名单,孤东采油厂采油管理四区员工左正宏,荣获孝老爱亲类“东营好人”称号。左正宏
2025-09-21 09:14:00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洪峰来临前的生命大转移
洪峰来临前的生命大转移——承德市双滦区陈栅子镇南山根村党支部防汛抢险救灾纪实7月26日,陈栅子镇工作人员和南山根村干部一起
2025-09-20 08:09:00
2023年9月逐步交房的陕西咸阳御河宸院小区,近日遭遇大雨,地下室积水倒灌电梯井,43号楼整栋电梯停运,高层住户回家成难题
2025-09-20 08:38:00
鲁网9月19日讯近日,由青岛海外联谊会主办、崂山区海外联谊会承办、青岛若七酒店协办的“风韵山海·情系崂山”——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活动在青岛崂山举办
2025-09-20 09:00: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陈雅莹 李凤灵)随着开学季的钟声在全球各地陆续敲响,相关用品采购需求日益旺盛,火热的“开学经济”为海外市场带来消费新热度
2025-09-20 09:19:00
烟台市应急局组织龙口市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防震应急预演工作
大众网通讯员 杨明任 烟台报道为扎实做好2025年山东省防震避险紧急疏散应急演练准备,全面提升参演队伍实战水平和协同配合能力
2025-09-20 09:50:00
鲁网9月20日讯庞女士2013年购买保险,浏览网页时发现一个宣传可以协助 “全额退保”的平台。庞女士心动,与该平台联系了解情况
2025-09-20 10:08:00
青岛平度:2岁男童“离家出走”警民接力寻家人
鲁网9月20日讯(记者 马超群 实习记者 刘悦 通讯员 崔曦)9月18日晚,平度市公安局南村派出所接到热心群众报警求助
2025-09-20 10:11:00
山东中油双线作战,硬核护航管道燃气客服员技能竞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魏银科 通讯员 张静9月15日至18日,中国石油第四届技术技能大赛管道燃气客服员竞赛在山东中油公司维修队成功举办
2025-09-20 10:32: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连宁燕今年,临港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探索开发并应用了“AI项目管家”智能体。通过应用实践,项目单位普遍反映
2025-09-20 10:33:00
82名管道燃气客服精英同台竞技,她们凭什么赢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魏银科 通讯员 厉聪聪9月18日,中国石油第四届技术技能大赛管道燃气客服员竞赛落下帷幕,82名来自全国的客服精英同台竞技
2025-09-20 10:33:00
山东移动聊城分公司: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用心服务彰显担当
山东移动聊城分公司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为行动准则,积极践行“十项服务承诺”,将“民有所呼、我必有应”落到实处
2025-09-20 10:34:00
【寻脉?中华】“汉语桥”小选手登长城 居庸关上留下成长足迹 扫码阅读手机版
9月18日,古老的居庸关长城迎来了一批特别的访客——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桥”小选手们。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小朋友们踏上这座见证千年历史的雄伟建筑
2025-09-20 10:52:00
【溯奥·追光】奥运博物馆里的特别相遇:“汉语桥” 小选手与冠军同行,感受体育精神的魅力 扫码阅读手机版
9月18日,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桥”小选手们兴致勃勃地走进北京奥运博物馆,进行了一段融合体育精神与中文学习的特别体验
2025-09-20 10: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