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自新高考改革实施以来,北京高考语文在遵循技能化、情景化和立德树人三大原则基础上,试卷整体呈现出“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特点趋势。目前距离高考还有不到6个月的时间,如何在最后冲刺阶段做好时间分配并制定好相应的备考策略,成为广大考生关注的话题。
对此,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北京高考语文研究与辅导专家王丹宁在提醒广大考生要避免陷入“时间把控不好”和“审题错误”误区的同时,还为考生提供了“技能题优先”、“短板优先”和“按分数占比安排时间”三大备考策略。
高考语文总体呈现“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特点趋势
在分析近年高考语文整体特点趋势时王丹宁指出,自2014年新高考改革以来,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和形式已基本确定,诸如名著阅读、文言文阅读、大作文等大题型未出现大的改变,但在问题设置上则有所创新,以202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为例,文学类主观题的问题设置从过去的微观解词转向对宏观词语的阐释,如要求考生“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中‘魔法’的涵义”。“这算是2024年高考语文最大的一个变化,这种变化要求考生具备更强的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王丹宁说。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2023年、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以及刚刚结束的海淀期中语文试题,王丹宁对语文考试难度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数据反映出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的中等题和简单题比例高达84%,但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中难度题的占比翻了倍,而中等题比例有所下降。海淀期中语文考试的容易题比例最高,中等题和难度题则居中。对于即将到来的海淀区语文期末考试,王丹宁预测难题所占比例将有所增加,中等题比例持平,简单题比例则会降低;总体来看,海淀区期末语文考试的难度可能有所提高,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做好准备。
对于2025年高考语文整体趋势,王丹宁认为不会有大的变动,但可能会在某些题目的设置上有所创新。在他看来,高考语文一直保持着“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特点,至于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难度是增加还是降低,目前还很能预测和确定。
但他同时表示,即使出现新的考查形式,考生们也不必过度紧张。因为变化通常只是形式上的调整,难度上不会有太大提升,往往是以“形式换难度”。因此,他建议考生们在复习时要做到全面覆盖,不要只专注于某一种题型,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新变化。
高考语文遵循“技能化、情景化和立德树人”三大原则
据王丹宁介绍,近年来高考语文体现出技能化、情景化和立德树人这三大原则。所谓“技能化”,指的是减少记忆类题目的数量,更多是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现代文阅读、写作等题型就注重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等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情景化”则体现出高考语文出题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出题人往往将题目融入到一个生活情境中来考察学生。这种出题方式不仅增强了题目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也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而立德树人则体现在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承载着传承文化、培育品德的重要使命。与英语、数学等学科大多注重技能上的运用相比,语文在培养学生价值观、品德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王丹宁表示。
结合这三个特点以及自己在高考语文一线多年的教学经验,王丹宁认为,从考生角度讲要多关注真题,并且不能只关注北京本地的真题,而要多看看全国的语文试卷,从中把握高考语文的变化趋势。从教学角度讲,他指出语文教师应深入一线教学,不能只依照书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而应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除此,老师也不要羞于或不敢进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考语文的变化。总之,王丹宁坚信“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是高考改革下的具体操作指导。
谨防陷入“时间把控不好”和“审题错误”误区
王丹宁指出,从历年考试情况看,考生在备战高考语文学科时往往存在时间把控的问题。有些家长告诉他,说自己的孩子在某一题型上得分很高,可一问竟用时达30分钟,在王丹宁看来它花费的时间太多了,因为很多题目分值占比并不大。对此他表示,很多学生并不会把握时间,考试时间是固定的,但每道题的时间分配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会写,而是时间不够导致分数不高;比如考生开始做文学类文本阅读时只剩一个小时,就说明前面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语文考察的不是你的对错与否,是在有限时间内能完成试题,而这是很多同学在考场上所犯的错误。因此要依据分数来分配作答时间,在平时复习时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把握好时间”,王丹宁强调指出。
同时,他还指出考生们在考场上常犯审题错误,导致回答偏离主旨。以往老师提醒考生注意审题时常常说下次要仔细一点,但王丹宁认为仅靠“仔细”有点碰运气,需要提高的是审题技巧。他分享了一个给学生讲题时经常使用的技巧——注重“因果逻辑”,即强调把题目本身看作是“因”,从它出发理性地推导出答案这个“果”,这样才能提高审题的准确性。
冲刺阶段把握好“技能题优先”、“短板优先”等备考策略
目前距离高考仅剩不到6个月的时间,如何在最后冲刺阶段做好时间分配并制定好相应的备考策略成为广大考生关注的话题。对此,王丹宁提出“技能题优先”、“短板优先”和“按分数占比安排时间”三个备考策略。
所谓“技能题优先”,指的是技能题往往比记忆题需要更多的复习时间,对于记忆题来说,就算考生提前背完了所有古诗词,但隔一两个月又可能会忘记,所以王丹宁建议考生应先复习技能题。
此外,王丹宁不同意一些老师认为时下考生分数已基本固定、不会有太大提升的观点。在他看来,哪怕还剩一天备考时间都有改变提升的可能性,问题在于如何分配宝贵的时间。正因如此他强调“短板优先”,因为如果古诗词默写能拿6分,投入再多时间最多可能就拿到8分,但如果大作文目前只拿15分,通过努力最终有可能提高到30多分,它的进步空间会更显著。
“按分数占比安排时间”也基本属于这个思路,王丹宁强调投入与产出要相对应,哪个板块分数高就多花时间在这一题型上,比如大作文的复习时间就要比大阅读多等等。责任编辑:鲍云帆(EN101)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30 17: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