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采诗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内参资政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5 15:07:00 来源:戏说三国

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对体察民情颇为重视,这也是在交通、通讯甚为不发达的情况下进行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并由此衍生出了“采诗观民风”这一调研资政制度。

采诗制度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就已广泛出现,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相对成熟。负责采集诗歌工作的人,就是采诗官。从先秦时起,“采诗官”就开始担负着获得民间信息、通晓民间实情的重要职能。他们主要在民间采录百姓生活、习俗等大事小情,并加以编纂,以歌谣的方式呈现给国君,让其了解百姓的所想所思,为其治国理政提供重要依据。

《汉书·艺文志》有着相关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意思是:古代有采诗官,依靠采诗官,统治者能够了解社会民情,知道自己治理国家的得与失,考查核实以矫正。白居易曾赋诗《采诗官》歌颂他们:“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可见,采诗官官位虽小,作用甚大,是他们的辛勤工作,让民言民声,皆入君耳。

《礼记·王制》就曾记载:天子每隔五年到全国巡视一次。在巡视的那年二月,先到东方,来到泰山烧柴祭天,遥祭当地的大山大川。接见东方各国诸侯,登门拜访当地年近百岁的老人。命令各诸侯国的太师演唱当地的民歌民谣,从而了解民风习俗。通过这个记载不难发现,民歌民谣之所以被视为了解民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因为它很大程度上表达了社会民众的夙愿、祈求和生活状况。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诗经》的诞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周朝时期的采诗官,尤其是在秋季到来的时候,他们走遍全国各地,与山野相伴,日常工作就是与深入田间地头或者家中与老百姓唠嗑,将表达民间心声的诗歌一个个记录下来,把百姓的歌谣故事采集起来编辑成诗,从而汇集形成这本传唱久远的《诗经》。《诗经》中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0余篇。而尹吉甫对《诗经》的编纂具有重要作用,他文武双全,正是《诗经》的主要采集和编纂人之一,较多篇章为其所作。据考证,《大雅》中《崧高》《烝民》《韩奕》《江汉》诸篇都是他的作品。

采诗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内参资政

▲福州三坊七巷。(图片来自中新社)

《诗经》中有着众多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为治理国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比如《七月》是《诗经》中的《国风》的一篇古诗,这首诗词是周公将采诗官收集的民间材料经过编纂后献给年幼的周王,让他了解农事和民情,便于后来治理国家。其主要内容是记述一年四季的节气时令,原文叙述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意思是: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可见,不同时节有着不同的气候状况,而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通晓时节,对于农耕意义重大。除此以外,这首诗词还重点叙述了从春天到秋天的农忙情形。比如,三月修剪桑树枝,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等。显然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于以农业为本的古代而言,统治者了解农时,对于安排国家农耕、确保粮食丰收具有重要意义。

而《诗经》中的《东山》以军事为素材,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要珍视和平,避免战乱。《东山》通过一个战士的感受和回忆为视角对战争所带来的伤害进行了表达。其中战士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进行了回忆,更是对家乡的变化与前途进行了种种猜测,还遥想家中的妻子,从而继续沉湎于对往事的甜蜜回忆。诗中写道:“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意思是自我远征东山,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夫妻不得相见,已有多年。这首诗从士兵的角度出发,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诗经》中还有反映社会民众对遭受压迫的控诉,比如大家较为熟知的《国风·魏风·硕鼠》,表达了社会民众对压迫者那种贪得无厌的愤慨,“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意思是: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显然,这对统治者如何实现社会清明,还民于安宁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诗经》中有的内容则是当时对周王的直接参议提议,如《大雅》中的《荡》就是当年召穆公直面劝谏周厉王的诗,借古讽今,“颠沛之揭”就会“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直言周厉王必须接受殷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使其改弦更张,避免重蹈覆辙。这也足以说明采诗官们的耿直与率真。

《诗经》自然也有着很多专门反映美好生活的篇章,如婚嫁、祭祀、地方风俗等,都为采诗官所摄取的素材。如《鹊巢》篇记录了周朝时期出嫁、护送和迎娶整个婚姻的全过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大意是喜鹊筑好窝巢,斑鸠占满了它。姑娘要出嫁了,有百辆车子来迎娶。而《采蘩》则描述了祭祀的风俗:“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这段话告诉人们,到沼泽和沙洲旁采白蒿,是用以拿给公侯祭祀祖先的,从而展示了该地的人情风俗。

采诗制度一度成为西周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对于实现周朝的长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古代君王而言,采诗制度的意义在于观察自己的政治得失,从而能更好地改善自己治理天下的方略;对于民间百姓而言,采诗制度让他们有了为国家提供资政信息的机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5 17: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史上十大有趣官名,牛人、宇宙大将军你听过吗?
...序》:“上并才冏卿,使(袁可立)持节视师海上。”5.采诗官采诗官,从字面意思就能猜出个大概,就是采集诗歌的官儿,西周设有专门采集诗歌的官员,他们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再经由
2023-06-05 05:19:00
《典籍里的中国2》奉上春节“文化大餐” 正月初三开启“中国式
...,体会中国人自古以来求真、向善、达美的共同心声。随采诗官“观民风,知得失”《诗经》里的句子“有画面了”从描绘爱情婚姻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记录农事生活的“八月剥枣,十月获
2023-01-25 13:30:00
春秋战国时代的议事厅有什么作用?
...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是在路上树立木柱子,让百姓将意见写在木柱子上,也是征集舆论的创新举措。天子诸侯通过
2023-04-14 06:52:00
...始的服务群众的思想。 在尹吉甫所处的西周时期,设有采诗官制度,每年春天,采诗官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
2025-02-14 17:34:00
“花鸟使”“县主”是什么,李现杨紫《国色芳华》背后有啥历史来头?
...海觉群诗社社长胡中行介绍,花鸟使的设立与汉代的乐府采诗官类似,当时汉武帝让退休官员去各地采诗,以搜集各地民情,作为一种临时的任务派遣,也不会因此而升官。“尽管做花鸟使的大都是
2025-01-11 01:08:00
融合两部经典,舞剧《诗经·格萨尔》在北京首演
...接近的图腾、乐器、歌舞、生活习性等元素,以《诗经》采诗官与《格萨尔》传唱艺人作为明线,将“火、水、结”作为暗线,将这些文化元素有机串联起来,再借助数字手段呈现背景影像,生动表
2025-04-11 20:40:00
舞蹈史诗剧《诗经·格萨尔》首演将亮相杭州
...的图腾、乐器、歌舞、生活习性等文化元素,以《诗经》采诗官与《格萨尔史诗》传唱艺人作为明线,将“火、水、结”作为暗线,最终实现“美美与共”。舞段《茶城欢歌》剧照。刘海栋/摄舞段
2025-03-16 21:09:00
贵州省文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 | 饶俊:从天马行空到脚踏实地
...新月异的变化,正如《诗经》中的绝美字句,需要我们像采诗官一样,潜心采集。当看到网友评论《在希望的田野上》《春风化雨》“拍出了乡村的美”“治好了我的城市空心病”时,我想我也为多
2024-11-11 20:24:00
...网络名人进校园 采撷童诗润童心”活动。活动中,公益采诗人子清老师以“诗歌与自然共生长”为主题,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生态教育课。子清老师以玉兰树为课堂,带领30余名学生开
2025-03-19 21:4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国家京剧院一团《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石家庄上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0月19日,国家京剧院一团《梨园芳华·国粹流韵——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河北省艺术中心上演。作为2025年京津冀戏曲展演季
2025-10-18 10:46:00
不止胜负!10月18日,“河北五超”第十轮定州vs辛集,赛前非遗“碰一碰”,定州孩儿枕VS辛集皮贴画。
2025-10-18 21:21:00
千年汉碑“活”了!一场隶书展,如何让中原大地与两汉大唐倾谈?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千年汉碑气象新,中原翰墨正风流。10月18日,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启幕,这场代表当代中国隶书艺术最高水准的盛会
2025-10-18 19:47:00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