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天象观测科普更受青睐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等大科学装置,都是国家天文台拥有的一流的科研设施;兴隆光学天文观测基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国家天文台密云站FAST观测基地等众多野外台站,向来是进行“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和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
袁凤芳发现,大众对自己可以参与观测的天象活动比较感兴趣,特别是日食、月食、流星雨发生的时候。“我们曾举办过一次回望月球的活动,让大众拿出自己的望远镜分享给路过的陌生人观看,全国各地的天文爱好者反响热烈。”袁凤芳说,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天文科研成果,比如黑洞照片的呈现,猎户座的参宿四可能会爆发等也都获得大众点赞。
但类似这样的天文科普活动受天气影响较大,一些极少见的重大天象也会经常因为天气不佳导致活动效果打折扣甚至是观测失败。“最难忘的一次是我们和央视合作的2020年日环食多地联动直播活动。虽然各方面的准备都很到位,但因天气多云,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观测到日食的画面,这种情况,就只能靠直播现场的专家通过介绍日食相关知识讲解来支撑。”袁凤芳坦言,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文章的同时,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公众科普科研成果,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精力。
“行”远而渐至深处
一直以来,国家天文台致力于打造优质天文科普产品,积极推动天文科学传播工作。“科普工作是一件‘行’得越远越能看到收益的事。这种收益不是指马上就能拿到多少钱,而是科普对象可以从中获益,进而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袁凤芳说,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普,已经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天文科普工作中来,公众获取科普知识的途径也更多样化。
袁凤芳透露,今年,国家天文台除了出版天文科普书籍,还会举办“青少年FAST观测方案征集”活动,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征集利用FAST进行科学观测的设想方案,遴选具有科学创意的方案由天文学家指导并实施观测,提供更多机会让科学家与青少年科技爱好者进行交流合作。让青少年自主设计FAST中国天眼的观测方案,亲身参与到天文学家使用FAST的日常。
科学家如何研究遥远的恒星?闪耀的星星们也有出生和死亡?暗物质和暗能量如何影响宇宙的演化?在国家天文台的科普平台上,展示的不仅是宇宙的浩瀚,还有人类不竭的好奇心与进取心;打开的不仅是公众无穷的想象,还有渐行渐近的新视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1 15: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