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有个女生,一开始和我们分享她的生活,她在婚姻中经历过不公平的对待,丈夫出轨、家暴;
她在职场上遭受过各种不公的待遇,老板对她的不公平对待,同事之间的孤立;
后来她又遇见了一个渣男,因为性格不合分手了。
后来她又遭遇了家庭变故,丈夫出轨、家暴、离婚……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这个女生开始变得自卑、敏感、迷茫……
她感觉自己好没用,连自己都照顾不好。
这就是“受害者心态”。
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的确如此。
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让人无力和无助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陷入悲观中难以自拔。
为什么你会变成这样?因为你是受害者啊!
01为什么你会变成“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不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它也会随着事件的发生而产生。当我们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时,就会变得自卑、敏感和脆弱,总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这都是一种正常的情绪。
但是,你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你得意识到这一点。
因为当你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别人时,那就是在向别人求助,而求助就是一种寻求帮助的行为,这本身就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你会因此陷入无限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中。
如果你想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接受这种情况。
我曾经在文章中说过,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时,我们应该这样去做:
1)停下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想一想这个事情;
2)回想一下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3)找个心理咨询师,跟他聊一聊这件事情。
在我们没有解决问题之前,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别人。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有资源去解决这个问题的。
当我们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能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人时,我们就已经比别人领
先了一步了。
02谁在制造我们的受害者思维?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责任扩散”理论,说的是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压力全部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否则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压力。
简单地说,就是要让你自己有能力承担责任,而不是把所有压力都推给别人。
比如一个女生,她工作能力很强,但是因为家里出了点事情,她开始变得没有自信,变得悲观、多疑、敏感。她开始担心老板对她不满意,担心同事对她不友好,担心男朋友不再爱她……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们往往会把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他人。我们认为只有让别人承担责任、痛苦才能解决问题。
如果一个人一直抱怨别人不好,那他自己一定过得不好。
受害者思维就是在“责任扩散”理论下形成的。
我们会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我不够好就应该被惩罚;我是一个受害者……
当一个人开始承担责任时,他就不会再去指责他人了。所以我们的受害者思维会越来越少。
《掌控习惯》的作者认为:要养成积极的习惯,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归因;学会自我肯定;让自己的习惯更好地适应变化;把责任从别人转移到自己身上……
03如何打破受害者心理
我们的痛苦,很多时候是自己造成的,这些经历会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接下来的行动,所以我们要打破受害者心态,就要改变这种潜意识。
有一部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安迪是一个被冤枉入狱、被剥夺自由的囚犯。他一直生活在自己建起的监狱里。
他每天过着非常压抑和痛苦的日子,他的妻子也在这里被折磨而死。
有一天,他终于看到了自己曾经认为是死亡的牢笼,他终于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了。
他开始做各种越狱计划和准备工作,在经过了整整27年后,终于成功越狱。
他就是安迪,而那个囚禁了他27年的肖申克监狱就是救赎之地。
有多少人想逃出牢笼去到外面的世界?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打破受害者心态,然后重塑自己,这也是我们该做的事。
04“自我关怀”,给自己一个拥抱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有这样一段话:
“为什么我们只是普通人,却要承受这么多痛苦?”
“我不配。”
“我好可怜,好像一直都在为别人而活,从来没有活出自己。”
“当我们处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或者痛苦的经历。但请不要忘记:即使你不是在受苦,也并不意味着你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好。也许你正经历着痛苦,但你同样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存在之一,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总是抱着受害者心态去指责别人来获得安慰、肯定和爱。这不是自私,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对自己的关怀。
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失败、挫折和痛苦,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资格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只要你愿意走出来,你就能拥抱到这个世界,拥抱到自己。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你会发现人生本就不是只有一个答案;当你明白“受害者心态”只是一个错觉之后,你会发现它根本不值一提;当你明白“自我关怀”才是生活真正的答案之后……
05寻找生命的意义,去创造改变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以受害者的身份面对生活,而不是以解决问题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因为,问题还没有解决,你已经是一个受害者了。
所以,从现在起,当你陷入受害者模式时,请开始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吧。
我曾经也是一个受害者,也经历过无数次自我否定。
但我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就是自我成长、自我蜕变和改变。我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成就:
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家庭生活中成为一个好女儿、好母亲;
在自己的工作中创造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这些改变,都是因为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期待才发生的。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深陷受害者模式中,无法自拔,不妨从今天起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吧。通过
你的行动去创造一个更美好、更轻松、也更有意义的人生。
当然,如果你想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呢?这里也有一些方法:
曾经有个女孩问过我:“为什么我那么爱哭?我都快三十了,却还是长不大,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她总是喜欢哭,动不动就哭,遇到一点事情就大哭,经常在想为什么自己那么爱哭。
我问她:“你到底是怎么了?”
她说:“每次我被老公打了,被别人欺负了,我都想找人哭诉一番。可是,当他们把矛头对
准我的时候,我又会觉得自己很没用。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觉得特别委屈。”
听了她的话,我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我们都习惯把自己当成受害者,习惯把所有的问题和失败都归咎于他人身上。
很多人在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就会否定自己、自我攻击……
其实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和心理暗示。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受害者心理”。
一旦这种模式被长期使用,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
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去责怪别人;
当别人批评、指责你时,你就会感到特别委屈;
当你觉得自己没有被爱、被支持时,你就会感到特别无助;
当你觉得自己永远都做不好一件事时,你也会对自己产生怀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9 12:46:3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