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科学的温度】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1-17 19:13: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视频:【科学的温度】我们为什么要在地震后进行“灾害链”研究?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1月17日电 (记者 贺劭清)滑坡预警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十余年间,中国地质科研工作者如何从无到有,建立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中国地灾防治如何走到世界前列?

围绕上述问题,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范宣梅接受中新网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科学的温度】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

范宣梅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唐启浩 摄

有哪些因素可能诱发震后地质灾害?

范宣梅介绍,余震与降雨是诱发震后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强震刚发生完,震区容易发生较强余震。在余震影响下,一些在主震中震松、震裂的山体和已经发生滑坡的地方可能还会发生二次滑坡。同样,震后强降雨,也容易导致震区发生二次滑坡或泥石流灾害。

为了预测这些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空天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

“我们除了大范围搜集卫星遥感数据,还会在雨季前后,对一些重点区域加强监测。”范宣梅表示,如果“9·5”泸定地震震区在2023年发生强降雨,那么磨西沟、湾东河、海螺沟等区域将有较大概率发生泥石流灾害。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团队正准备在几条重点流域布设监测仪器,观测降雨量、沟道里的泥位、水位以及坡体上地震诱发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

【科学的温度】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

工作中的范宣梅。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要建立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十余年间,范宣梅团队前往“4·14”玉树地震、“4·20”芦山地震、“8·3”鲁甸地震和“8·8”九寨沟地震等地震救援第一线,搜集宝贵的影像和数据,并基于全球50余次地震诱发的40多万条灾害数据,结合最新的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地震诱发滑坡近实时预测模型。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主要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前往了汶川,而不是当时受灾最严重的映秀、北川。这是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及时、全面的卫星数据去在震后第一时间获取灾情灾损信息。”范宣梅指出,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最大的用途,就是填补震后72小时救援黄金时间的信息空白,给震后应急救援提供第一手的支撑和决策信息。

【科学的温度】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

地震诱发滑坡智能预测模型。受访者供图

范宣梅介绍,卫星不会固定在某一个位置拍摄地球某一个固定点位,而是不断围绕地球旋转。如果泸定地震发生时,有一颗卫星恰好正在震区上方,那么这颗卫星可能拍下受灾情况。如果不凑巧的话,那么就需要等这颗卫星下一次再转到泸定地震上方,才能拍到震区受灾影像。甚至有时候,一张好的卫星影像拿到时,距地震发生时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如果完全依赖卫星数据去评估震后灾情,大概率会错过最佳救援时间。”范宣梅表示,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可以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根据本次地震信息,快速判断哪些地方地质灾害最为集中,哪些地方房屋道路受损最严重,让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前往最需要救援的位置。

【科学的温度】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

工作中的范宣梅。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研人员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

范宣梅介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科研人员将卫星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防灾减灾相结合,最终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

范宣梅透露,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目前正进行地震灾害链相关的科研攻坚。如果震后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溃决洪水,可能影响到下游上百甚至上千公里的范围。目前科研人员正研究如何更好预测灾害链的发生,避免因灾害链可能造成的大规模人员伤亡。

范宣梅表示,近年来无论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地灾领域的经验还是科研成果,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在未来应把防灾减灾领域的中国知识、中国智慧输送到国外,以帮助更多人。(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7 20: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范宣梅:跟时间和野外作战
...们与科学的故事。被采访者:范宣梅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强震地质灾害机制与预测研究决定发生在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还是成都理工大学
2024-04-28 10:00:00
挖到地球内部到底有什么?惊人真相即将揭晓!
...球板块的运动。地球板块的运动形成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同时也促进了大气和水圈的循环,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地核温度的高达5000℃以上也给人类带来一定的挑战。目前
2024-02-19 10:09:00
陈晓非院士:什么可以穿透整个地球来给地球做CT?答案是地震波
...法给地球做了一个加强版的CT。『地震是我国第一大自然灾害』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根
2023-09-09 10:04:00
...今年将有以下五大重点工作任务。任务一:加快构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新格局,全面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中国地震局将积极推进大中城市和城市群地震灾害风险防范。深入开展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2023-01-18 16:53:00
研判土耳其7.8级“双震”:典型且罕见,该大地震带与中国有关
...’非常罕见,地震震级与我国汶川地震相当。”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教授徐锡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他同时指出,此次地震位于与中国有关
2023-02-07 10:18:00
...水”进入集中期,广东、广西等地暴雨连连,在迎战自然灾害中,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防灾减灾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一大批科技含量极高的防灾减灾设备发挥着
2023-06-25 01:25:00
甘肃发布武威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成果
...评价成果。该成果的应用对进一步做好武威市重特大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工作,特别是为武威市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设工程活断层避让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甘肃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
2023-10-20 17:24:00
...救技能,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助力增强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组委会表示,2024年将继续推动8100多所学校、32万册图书发放任务顺利完成,同
2024-03-25 22:31:00
...灾设备投入实战。地震预测、火灾救援、台风预报……在灾害来临的紧要关头,一批“黑科技”冲在最前线,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减轻了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有力保障了人民
2023-08-02 02:1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