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引言:警惕!消费陷阱已渗透日常生活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场景日益多元,但各类欺诈手段也在不断“升级翻新”。2025年央视3·15晚会及市场监管部门“铁拳行动”曝光的案例显示,从手机抽奖诱导充值到电商虚假促销,从“问题虾仁”到假冒名牌白酒,欺诈陷阱已渗透至购物、餐饮、养老、育儿等多个领域。面对隐蔽性强、迷惑性高的欺诈手段,消费者需擦亮双眼,筑牢权益保护的“防火墙”。
一、2025年六大高频消费欺诈手段全解析
(一)“天上掉馅饼”式诱导:手机抽奖与虚假促销陷阱
·典型案例:2025年3·15晚会曝光的“手机抽奖陷阱”中,企业以“免费领手机”“100%中奖”为噱头,诱导用户点击链接后要求充值数千元“激活奖品”,单日交易流水高达20亿元。类似地,电商平台“买3送3”宣传实际仅发货3件、“超低价实惠装”图文严重不符等问题频发,如某商家承诺“买3双袜子送3双”,消费者收货后发现仅收到3双,投诉后才获平台退款。
·识别技巧:遇“超低价”“百分百中奖”等宣传时,务必核实活动规则,避免点击非官方链接,拒绝提前充值或提供银行卡信息。
(二)“健康焦虑”式收割:食品保健品虚假宣传
·典型案例:上海某公司通过微信群、私域直播宣称其普通食品可“降血糖”“消除肺结节”“抗癌”,瞄准老年群体骗取“养老钱”;另有企业销售含NMN成分的跨境食品,宣称“提升生殖机能”,但NMN在我国尚未获批作为食品原料,存在安全隐患。
·法律提示:根据《广告法》,食品宣传不得涉及疾病治疗功能,违者最高可处200万元罚款。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三”,赔偿金额不足500元按500元算。
(三)“安全隐患”式造假: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
·触目惊心案例:山东企业用废弃卫生巾、纸尿裤废料翻新后冒充“品牌货”,售价达7000-8000元/吨,严重威胁健康;虾仁违规添加保水剂,包冰后解冻仅剩30%虾肉,长期食用或致钙磷失衡。
·避坑方法:购买母婴用品、食品时,优先选择正规商超,检查商品标签是否标注成分、生产资质,保留购物凭证。
(四)“科技赋能”式骚扰:AI外呼与隐私泄露
·新型诈骗手段:外呼公司利用AI机器人模拟真人语音,配合17/16开头的虚拟“小号”拨打营销电话,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后精准推销或实施诈骗。此类号码无需实名认证,监管难度大。
·防护措施:安装官方反诈APP,对陌生号码开启拦截功能,不随意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发现骚扰可向工信部投诉(12321平台)。
(五)“服务缩水”式套路:维保转包与虚假承诺
·行业乱象:某电梯公司将小区电梯维保业务转包给无资质企业,维保记录造假;家电维修平台“小病大修”“天价收费”,如虚构“主板损坏”收取数千元维修费。
·应对策略:选择服务时要求查看资质证书(如电梯维保需提供特种设备许可证),维修时留存故障照片、报价单,事后核查维修记录。
(六)“傍名牌”式造假:假冒商品横行
·案例警示:上海某商家低价购进假冒“五粮液”“剑南春”白酒220瓶,以正品价格销售,涉案金额超20万元。此类商品外观难辨,消费者易误购。
·鉴别建议:通过品牌官网验证防伪标识,拒绝“低价代购”“上门推销”,保留购买凭证以便追溯。
二、维权指南:五步法守护您的合法权益
1.“火眼金睛”识陷阱
·警惕“免费”“限时”“必中”等字眼,核实商家资质(如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注册信息);
·网购时优先选择带“7天无理由退货”“正品保障”标识的店铺,避免点击短信、社交软件中的不明链接。
2.“证据意识”要牢记
·保留聊天记录、订单截图、支付凭证、商品包装(至少保存至售后维权期结束);
·遇现场消费纠纷,可录音录像(注意不侵犯他人隐私),要求商家出具书面说明。
3.“快速响应”促解决
·第一时间联系商家/平台:通过客服渠道提交投诉,要求限期处理(如电商平台通常承诺48小时内响应);
·行业投诉专线:食品问题拨打12331,产品质量问题拨打12365,综合投诉拨打12315(全国12315平台支持24小时在线投诉)。
4.“法律武器”强维权
·若商家拒绝赔偿,可向消费者协会申请调解(电话:12315),或向法院提起诉讼(小额诉讼流程简单,可自行起诉);
·涉及欺诈的,明确提出“退一赔三”主张,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要求赔偿。
5.“群体共治”防风险
·关注“3·15晚会”“市场监管总局官网”等权威渠道,了解最新欺诈手段;
·发现大规模欺诈(如多人受骗),可联合维权,向媒体曝光或举报至公安机关经侦部门。
结语:让消费更安心,你我共同行动
消费安全无小事,每一次警惕都是对自身权益的守护。2025年,从中央到地方的监管“利剑”已出鞘,“铁拳行动”“3·15曝光”持续净化市场环境,但更需要您的“主动防御”:擦亮双眼、保留证据、依法维权。
记住:您的每一次投诉,都是在推动市场更诚信;您的每一次较真,都是在为家人和自己筑牢安全网。让我们携手,对欺诈行为“零容忍”,共建放心消费的美好未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7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